APP下载

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以林登伍德大学为例

2019-12-26马怀忠RyanGuffey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殖民地伍德教学质量

马怀忠,Ryan Guffey[美]

(1.文山学院 外事处,云南 文山 663099;2.韦伯斯特大学(泰国分校),泰国 碧武里府 华欣 76120)

1492年,受西班牙国王之命,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船长率领他的船员第一次航行来到美洲,发现了新大陆[1]23,从此开启了欧洲殖民者移民美洲新大陆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等殖民者先后踏上美洲,建立殖民地,通过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1776年7月4日,最初建立的13个殖民地共同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之后又通过购买方式和战争手段,扩大国土面积,成为世界版图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从欧洲移民到美洲新大陆的殖民者们不仅在美洲大陆创建了一个新型的年轻的国家政体,而且也在那里创建了一个新型、复杂、自由、开放、科学的大学系统。

美国高校宽进严出现象一直引起众人对其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质疑。然而,世界大学排名百强中美国高校却占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比率中美国科学家高居榜首;美国中小学教育基础被普遍认为逊于亚洲国家,但到了大学阶段创新能力却优于亚洲国家;而且,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发展日新月异,越办越好,越办越强。许多高校的前身都是建于殖民拓荒时期的教会学院,有的高校已有三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如此年轻的国家却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登顶高等教育的高峰。这些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的大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值得业内专家和学者们潜心探究。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自由竞争、捐助机制、改革创新、评估机制等可以说是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

一、自由竞争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原动力

美国是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特征。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因此与其它国家教育发展历程不同。具有殖民地特色的美国教育经历了从教会学校起步,扩大到学院,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过程。期间,经历了不少的困难与艰辛。然而,逆境造就英雄,凭着坚定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坚强的毅力,第一批欧洲移民在新大陆新环境的重重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白手起家,不仅成立了新的政体,还创造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殖民地教育奇迹。

尽管哥伦布1492年就发现美洲新大陆,可直到十七世纪初才有英国人在美洲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并在此永久居留。其他殖民地则到17世纪末期才建立。继英国殖民者之后,其他欧洲国家殖民者相继来到美洲新大陆,在不同地区建立各自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分为三类:一是新英格兰殖民地,定居在美国东北部,以农业和渔业为生,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二是中部殖民地,中部地区是半农业半工业地区,落脚于这一地区的殖民者既种植农作物,也生产铁矿和从事纸业和纺织业;三是南部殖民地,南部殖民者主要从事农业,辽阔的土地为殖民者们提供了巨大的财富。[1]25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美国高等教育已历经世纪沧桑并演化成了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各类院校通过一定的方式松散地联系在一起。[2]210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模式是自由开放的,是“没有限制、不断创新、融合新老观念”的。[3]联邦政府拒绝通过建立州立大学来影响高等教育,最高法院也限制州政府对私立院校的权力,这些举措赋予了个人和群体这样一种权力:他们可以创建各种规模、形式和信条的学院,而不受约束,如此一来,竞争开始了。[2]38没有中央政府颁布的统一的大学标准模式,没有政府任何政治力量的干预,教育管理完全像一盘散沙,各殖民地学校按照自己办学理念和模式,突出特色,展现优势,各显神通。各个高校是独立法人,各级政府不直接干预高校内部事务,高校享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高校的管理者是由校外人士,即教会牧师或地方法官组成的董事会来管理的。学校执行的是董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是高校的法人代表,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董事会中唯一的学校代表是校长。校长由董事会任命,负责教师招聘、招生宣传、筹资建校及教学组织等。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聘用合同关系。美国历史上始终没有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因此,这一管理模式一直沿用至今。[2]21也正因为如此,才突出了美国教育体制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而看似“无政府状态”的这一体制恰恰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及教育质量保障的动力。正是联邦政府的无所作为,逼着各州政府在大学制度的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而州立大学的有所作为又迫使那些没有政府资助的私立大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反面证明,美国大学的成功,也许没有统一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5]154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必须付出一切努力,筹集建校,改善办学条件,办出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在名校林立的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也由混乱走向规范,由各自为政状态演化为高度多元化的、复杂的,但很科学的系统。现在,美国各州各地区已经建立起大学联盟,设有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合格评估机构,为美国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美国特色的殖民地教育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美国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自由竞争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保障的动力。

二、捐助机制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办学是需要资金的,没有资金就无从办学。殖民地时期美国办学经费筹措渠道采取的是多元化模式,主要包括学费、教会赞助、私人捐赠和政府机构拨款。为了争取更多的赞助和捐赠,学校必须开展艰苦的募捐游说活动。这些院校的筹款人坚持认为高等教育促进了社会发展,为增进高深知识和文化繁荣做出贡献是一项崇高的事。他们宣称绝不会阻止困难家庭的优秀学生以及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学,因为只有富人穷人一样受到教育,国家才能从中受益。他们呼吁人们为大学捐赠,用于校园建设、奖学金和购买图书等。[2]105有了这个共识,许多教会、财团和个人都积极主动捐资,常常以捐款机构名称或捐款人姓名命名学校、办公楼、教学楼、住宿楼、雕塑作品等。政府投入是职责,教会捐资是行善积德,财团投资是支持公益事业,个人捐赠是回馈社会。捐资的个人或财团可以享受减免税款的相关政策更是激励了捐赠善举,激活了捐助机制。但是,捐赠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捐赠者一般会思量捐赠的价值和意义,或是为支持社区公益事业,或是为回馈母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捐赠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争取获得更多的捐赠,学校必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在办学过程中,没有一所高校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困难与艰辛。以美国密苏里州林登伍德大学为例,该校建于1827年,坐落在原密苏里州州府所在地圣查尔斯市,是密苏里州为数不多的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院校之一。林登伍德大学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了存亡攸关的苦难。从1827年的家族学校发展到1853年的女子学院,生源寥寥无几,步履维艰。1969年开始招收男生,“林登伍德女子学院”更名为“林登伍德学院”。1970年,该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林登伍德学院”升格为“林登伍德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林登伍德大学经历过几次低谷和困境,特别是1989年,学校因生源低于800名学生而面临停办的困境。就在这关键时刻,新任校长Dannis Spellmann(丹尼斯·斯贝尔门)立即实施改革。教学上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用性课程;后勤服务方面,校长本人以身作则,自己捐资,建起了斯贝尔门大楼。同时,广招募捐,扩建教学设施、学生宿舍以及体育场馆等。最引起争议的是学费缴纳方式,学校曾经破天荒地实施 “Pork for Tuition”(“猪肉抵消学费”)方案,也就是允许农村学生以牲畜代替现金的方式缴纳学费,所收牲畜用于学校食堂餐饮,一举两得。[4]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校舍规模已初见成效,满足教学和生活需求。现在的林登伍德大学发展工作重点仍然是进一步加快校舍建设,加大募捐活动,筹措更多资金,增加校园面积,扩大招生规模。经过不懈努力,林登伍德大学现已在密苏里州和伊利诺伊州设有九个分校区,学生规模已达两万人,生源除美国本土学生外,还有来自80多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林登伍德大学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高校林立的美国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中部耀眼的新星。和其它院校一样,林登伍德大学办学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拨款外,绝大部分都是财团、商人和校友的捐资构成的。部分资金用于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学成回报母校,报效社会。它的发展历程是美国高校发展的缩影。由此可见,捐助机制给美国高校发展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改革创新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活力

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主要看它是否有活力,而活力在于不断地改革创新。美国高校发展之所以能从教会学校扩大到学院,再发展到今天的一流高校,主要原因在于执着地探索,大胆地改革,不断地创新。

以密苏里州林登伍德大学为例,在学校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时任丹尼斯·斯贝尔门校长当机立断,准确定位,找准突破口,巧妙运用“飞轮原理”和“刺猬理论”,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发展。“飞轮原理”就是“一开始你让它一齿一齿地转,比较费力,运动速度难以察觉。你继续用力,使其完整地转完一周,再用力,飞轮运转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之后,你只要轻轻地用力就能达到突破的速度。”[6]29“刺猬理论”源于刺猬与狐狸斗智斗勇的故事。“尽管狐狸诡计多端,但每当它设法攻击刺猬时,刺猬只做一件事,就是将身体紧缩一团,面对刺猬一团刺,狐狸就拿它没辙。”[6]30林登伍德大学之所以能从低谷中东山再起,就是因为巧妙利用了“飞轮原理”和“刺猬理论”。对林登伍德大学来说,学生就是飞轮上的齿,把学生培养好了,学生满意了,他们自然会为学校做活广告。这样一来,林登伍德大学的“飞轮”就会越转越快。所以,要学习刺猬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好。这就是近些年来林登伍德大学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秘诀。

四、评估机制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互评机制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教与学的互相评估。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与学的执行者。就教学质量而言,殖民地初期一是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由于教师紧缺,一般都是各个学校聘用本校毕业生留校任职,知识结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科领域拓宽不开;三是生源是来者不拒,入学门槛低,学生水平较低,教学水平普遍较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殖民地中后期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迅猛提升。主要原因: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由身兼数职状态向专业化发展;二是教师聘任制促使教师必须使出所有招数,上好每一门课,组织好每一堂课,以免遭遇被解聘的厄运;三是生源入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申请上大学的中学生必须参加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高考)考试,保证生源入学水平。尽管这些统考成绩不是高校招收学生的唯一标准,但考试成绩较高的学生就有进入名校的更大可能性。

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最关键的还是师生互评机制的实施,即教师的教学成果由学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教师评定。这一机制使教师和学生相向而行,教学相长。在美国,高校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从教学计划制定到教学管理模式,从测试考试形式到成绩评定修改,全部由任课教师一人决定。教师享有极大的教学自由,学校完全信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表面上看,似乎学校给教师的权力过大,感觉对教师的管理松懈不严。但恰恰是这种松散自由的管理模式造就了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自律的优良品德。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是由学生来评估的。学校根据学生评估的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聘用任课教师,签订续聘合同。一旦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师存在不负责任、忽悠了事或水课太多的情况,学校一律不再续聘。这样一来,每一位教师都会自觉地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同样,美国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只要修够学分,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顺利毕业或提前毕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由任课教师评定的。评定方法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教学参与、作业、个人主题发言、小组讨论辩论、周考、月考、期中考以及国内外实习、见习等等;终结性考核就是期末考试。绝大部分美国高校教师更侧重过程性考核,不是通过终结性考核一锤定音,学科总成绩中过程性考核分值比终结性考核分值所占比例大。因此,绝大部分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是疲于学习,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撰写学习报告,完成专题论文,思考个人发言,参与小组活动,准备小组辩论,参与课堂讨论,以最佳表现展示在教师和同学面前,争取每一门课都获得优异成绩。加之,学分制的实施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提前毕业,早日工作,部分学生甚至寒假暑假不休息,选修课程拿学分。另外,挂科重修课程需要重新交费,同时也增加食宿费。在美国高校,不论是美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一般都是比较独立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在校外工作或者校内勤工俭学,自己挣钱付学费的。因此,没有哪位学生愿意多花钱重修课程拿学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争取一次性考过,修够学分,尽快毕业,早日工作。因此,聘用制、学分制和师生互评机制的综合实施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五、结语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殖民地时期发展至今,美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历经重重困难。面对困境和挑战,各高校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建立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创造了自由的学术氛围,制定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制度,实施了大学自治的灵活方式。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为各高校提供了竞争的平台;捐助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改革创新的理念保持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师生互评机制是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已经走上了开放、自由、多元、科学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殖民地伍德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打瞌睡的房子
打瞌睡的房子
澡缸里的国王
殖民地时期南北美洲农地制度为什么大相径庭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