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视角下的俄语文化学习平台创新思维探索
2019-12-26杜文卓梁婧怡
杜文卓,梁婧怡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歌曲作为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首先,就现有国情而言,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加深,文化的交流与日俱增。而俄罗斯音乐较为小众,稍加宣传则会因其独特而容易受到关注。其次,就艺术性来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它是一种人类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针对市面上俄语学习平台供不应求,但较少有中俄歌词对照及文化背景赏析的平台推广现象,该项目旨在以俄罗斯音乐文化为视角,打开多个学习通道,构建相关平台并进行推广,以便为广大俄语初学者提供更便捷的途径接触俄罗斯文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介绍和分析 19世纪以来的俄罗斯音乐内容及特点,探索如何以更好的创新思维学习和了解俄语文化。
2 研究过程及内容
2.1 前期调研
在项目进行初期阶段,我们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广泛获取信息,了解了俄语学习者的诉求。我们发放了有关音乐与俄语学习调查问卷 900 份,历时 3 个多月。在收回的 882 份答卷中有效调查卷 823 份。调查对象主要以各大院校第二外语为俄语者,业余俄语学习者为主,以及部分热爱音乐的人群。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提及俄语学习者所了解的俄罗斯歌手及乐队时,73.4%的人表示听说过维塔斯、柳拜乐队等个人演唱风格鲜明并且因某首成名曲而流行起来的歌手或乐队组合。了解途径主要为微信公众平台,网易云音乐及百度搜索。受访者对现代流行音乐,歌剧经典及苏联时期红色歌曲的关注度更高。
2.2 研究过程
(1)歌曲引入,剖析时代背景。
俄语古典音乐从 18世纪起开始流行,主要是源于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以及以长诗为歌词的谱曲。这个时期歌曲的歌词大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歌曲的曲调融合了欧洲多个国家的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由于这类古典俄语歌曲在我国不太普及,并且主要以歌剧为主,为了更贴合实际并简单入手学习,我们选取了19世纪以来的俄语经典歌曲加以分析介绍,将其内容划分为五大板块:古典音乐、怀旧经典、流行乐坛、影视金曲、文化科普,俄语初学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想要了解并学习的部分。借助网络多媒体及相关书籍,我们介绍了歌曲创作时代及作者相关背景,深度剖析歌曲中个别词含义及应用,让广大学习者从原味歌曲中学到更地道的表达,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俄语语感,从而研究俄罗斯的时代文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俄语初学者的学习。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录制了微课视频及小型剧场,介绍俄语歌曲和俄语电影,定期与平台的用户互动。设计项目推广练习手册,用户可直接扫描每一板块的指定二维码快速观看视频或学习歌曲,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以怀旧经典板块的军旅情歌《喀秋莎》为例,这首歌曲创作于 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究其创作背景,我们找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版本一是 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便把它谱成了歌曲。版本二是 1936年,已经移居莫斯科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回到家乡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达村。一次乡间之行,诗人无意间看到一位少女在眺望远方,那少女的眼神中既流露出希望又伴有忧愁,这一画面给诗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从而有了《喀秋莎》。回到莫斯科后,作曲家勃兰切尔邀请伊萨科夫斯基为他的爵士乐队 11月的演出写一首新歌。而伊萨科夫斯基表示,自己近期没有新作,只有一首未完成的八行诗。后来 1938年勃朗特尔的音乐会上,最后一个压轴曲目是伊萨科夫斯基作词的歌曲《喀秋莎》。(摘自观察者网,光亭)通过浏览相关网站,我们发现版本二的呼声更高,但两个版本各执一词,也言之有理。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进行整合,将其完全呈现给学习者,这是对信息处理的思辨过程。为拓展相关文化知识,我们整理了与“喀秋莎”相关的武器介绍,如多管火箭炮 BM-13 等,俄语学习者可以通过一首歌曲学习到更多知识。
(2)视频辅助,展现多元形式。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授课这种较为单一的渠道来接收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广泛应用,视频辅助学习成为能够通过听觉渠道与视觉渠道并行的有效学习方法。项目平台的建立通过视频辅助学习,多元化的刺激学习者的感官,可以高效地促进形成有组织的确定反应。项目组的视频分为歌曲整理、微课教学以及剧场展示,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富有活力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歌曲整理包括为资源稀缺的歌曲匹配歌词字幕及背景介绍;微课教学通过从歌曲相关的单词短语入手进行简单讲解并且进行浅显的文化比较;而剧场展深入示大多由项目组成员作为主体,从撰写剧本到最终成形展示进行不断剖析,力求精准地道。在这三部分的结合下,为观看者提供了学习的语境,并且引导学习者了解语言的魅力从而引导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3)文化延伸,拓展思维模式。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唯有握好语言与文化两条线,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学习。
很多俄语歌曲中的歌词背后有着其特殊的文化符号,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一些具体意象所代表的意义上,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间文化的异同。例如,通过歌曲《ТриБелыхКоня》(三匹白马),引申出对俄罗斯文化中“马”象征的意义的 研 究。不 仅 可 以 横 向 拓 展 学 习 到 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勤劳的人,老黄牛)、“Черныйконь”(黑马)等短语或成语,还可以更深一步感受如莫斯科市的标志白马圣骑士圣徒乔治等俄罗斯文化。同时还能纵向与中国文化对比,如中文歌曲《身骑白马》中的唱段中白马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则与上述俄语歌曲中不同,如此同向比较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3 平台运作的创新点及影响
3.1 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致
以新媒体为桥梁省去了很多面对面的局限,可随时随地学习。该平台展示了 19世纪以来不同类型的俄语歌曲,根据歌曲主题拓展文化知识,包括服饰、饮食、军事、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兼具趣味性与学习性。通过歌曲了解俄语,由对于俄语音乐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最后以多元形式展示音乐成果达到自我检查。同时,平台设置了分享及监督机制,定时整理汇总推文主题,形成链接,可以一目了然的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板块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卡反馈学习感想及疑惑,每次有效互动积一分,每一阶段选出积分前三名,赠送鳄鱼(意为“俄语”)知识宣传册,增强学习斗志,培养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习惯。
3.2 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
学会运用地道的表达,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尤为重要。而这些日常词汇的积累,往往通过与母语人群交流或网络媒体传播等途径获得,单纯从中规中矩的课本中难以找到答案。很多俄语流行歌曲里往往可以学到一些网络流行语的表达。例如,中国流行网络词“葛优躺”在俄语歌词里译为“чилить”,意思就是什么也不干,休息,歇着。学会这些地道表达需要日积月累,而平台的运行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途径,从现代流行歌曲中了解掌握流行语,提升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力。
3.3 促进俄罗斯文化的研究
很多俄语歌曲的创作往往与俄罗斯文学相关联。例如,格林卡改编的浪漫曲《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就与普希金创作的诗歌《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原诗名《致凯恩》)有着不解之缘。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曾说,“普希金和格林卡都创造了新的俄罗斯语言,一个是在诗里,一个是在音乐里。”普希金重建了俄罗斯的语言,确立了俄语的语言规范,而格林卡则奠定了俄罗斯音乐的基础。由此,通过一首歌曲的拓展延伸至普希金文学作品的探讨,歌曲与诗歌的完美结合,通过视频引导使新旧记忆产生联系,起到相互“唤醒”影响的作用,形成完整闭合记忆回环。以音乐视角搭建俄罗斯文化推广平台,使学习框架更加完整合理。
4 结语
构建音乐平台,借助俄语歌曲辅助教学,是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多媒体平台下的俄语文化学习,相关文本及视频等素材的输出可以多途径的获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兴趣,锻炼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