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研究

2019-12-26孙淑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信息化

孙淑卿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马列教学部,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信息化教学正在广泛应用到各科各类教学实践中。但是,完全的信息化教学又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如何将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更好地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是该文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1 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方式单一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是照本宣科,教师以课本为参照,把学生灌输对象,按照教师的预先设定讲授课本知识。整个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授课过程中默默配合的“群众演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教师稳定的讲解,对临时出现意外情况,教师很难做到随机应变,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状况,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很好地解决。

1.2 以固定学时为主,教与学的时间被限

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点都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而教师每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抽不出太多时间去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此外,由于固定学时和授课任务的限制,对于想深入探讨思政课知识点的师生来说,就形成了重重掣肘。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探讨思政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想深入学习的学生被限,进而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1.3 以理论传授为主,社会实践较少

传统的思政课堂多数时候还是以“满堂漫灌”为主,大大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 信息化教学的优点

2.1 授课信息量大,形式方法多样

首先,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上信息来源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充了授课信息的含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其次,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演绎的完美结合,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参与到整个授课过程中来,进而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再次,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与片段性的重复播放,既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授课内容,又可以有针对性的重复播放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也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授课过程中师生的实时互动,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疑惑及时沟通,实现课堂教学不存疑不留难。

2.2 教学阵地更加广泛

首先,信息化教学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真实到虚拟教学阵地的转化,可以让有限的教学空间无限扩大。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习哪些内容,而不仅是局限于课堂中。

其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虚拟教学场景、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作为有效辅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3 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相长。传统教学评价因数据庞大复杂,无法依靠人力处理得出有效结果。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数据收集、统计与处理工作。因而,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方面开展全程、全面的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

3 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契合点

3.1 学院提高认识,加大发展力度

首先,做好统筹规划,全面布局高校思政课信息化。高校教学实现信息化已经是教学发展的必要趋势,要把思政课信息化列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计划当中。通过“易班”“微课”“智慧职教”“青年之声”这样的互联网授课形式的出现,使原本单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转换成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然后,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建立信息化平台。思政课的信息化平台设置不同的内容和版块,涵盖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内容。面对互联网庞大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丰富,建立信息化平台,帮助学生筛选正确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平台选择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组织教学活动。

3.2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有一定的缺陷,运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目的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3.2.1 以教师为主导,以信息化技术为辅助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信息化技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手段,改变了之前传统教学的模式,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用。

一是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因材施教,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为辅助,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对目前学习进度的理解状态,适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内容、侧重点让学生学习。同时,教师的全程参与也能有效避免纯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情况,让教与学更有效率。

二是教师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改变思政课原本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让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软件让学生在课堂的产生的疑问投屏在大屏幕上面,教师进行现场回答,此外还可以和学生通过微信、邮件等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通信软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引进,只是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品。要想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入信息化的功能。

3.2.2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信息化教学为助力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传播知识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布置安排和引导下,安排学生组成小组,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动的模式,运用微信软件功能,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便于教师能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情况,达到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只能关注部分学生学习情况的缺陷。

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完善课后作业和课余学习情况。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内容精,容量小,易传播等特点。是教师认真筛选的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需求。在“易班”的课程中添加课外学习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内容。推出微信公众号“思政课拓展学习”,在公众号上面发表和转载与时俱进的信息资源,可以扩展课堂外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阅读量来判断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平台还可以进行留言,成为师生沟通的得力助手。

信息化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思政课教学在原有的课堂上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变得丰富多彩。例如:数字化立体化展览馆、博物馆的上线,就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参观了解一些爱国主义基地、警示教育展览等。从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实,与社会与生活贴合的更紧密,可以打破思政课口头说教的限制,让课程本身更有趣味性。

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已经不可或缺。但它们仅是作为教学手段存在,教学主阵地依然集中在课堂上。因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独特性与引领性,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的完成,还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作为教学助力发挥其重要作用。

3.3 以课本知识为内容,以新媒体演绎为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单独存在的形式,也没有单独存在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同时形式对内容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形式的发展对内容有着促进作用。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新媒体演绎为形式。

以新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味课程内容,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例如:思政课微电影的制作,就是在让学生了解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后,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自己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特长,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无疑起到了强大的作用。

此外,思政课还可以引入一些图片编辑软件、小视频制作工具等,把思政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进行编辑,制作成学生喜欢的样子。这些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堂中的合理有效地使用,对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与信息化教学就是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课本的教学为内容,运用信息化为形式,找到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契合点,将高校思政课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学生。

4 结语

该文通对信息化教学与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契合点的探讨,期望对今后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对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会起到有益的帮助。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信息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