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讲座发展思路研究
2019-12-26刘亚洲
刘亚洲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讲座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现已成为高校传播前沿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校园讲座的开展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提高大学学术影响力、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场好的校园讲座应着眼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发展。
在创建“双一流”的奋进过程中,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结构特点,适时举办各类讲座论坛,旨在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国家发展提供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讲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宣传方式不合理、行政干预等问题。当前,应及时分析讲座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采取积极措施,使大学校园讲座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
1 当前高校校园讲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缺乏参与讲座的积极性
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讲座不感兴趣,往往是多个因素造成的。在对部分学校学生的调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入学后一直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因而缺乏应有的学习动力,面对校园内各式各样的讲座信息,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听哪一种讲座。还有一些学生表示,自己以往参加过一些校园讲座,但大都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导致参加讲座的积极性下降,不愿再参加相关的讲座。比较极端的是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参加讲座只是为了达到学校有关课程成绩的要求,在“凑”完学分以后,便没有必要再参与相关的讲座。
1.2 讲座宣传工作不到位
首先是讲座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往往在讲座开始前的一两天才收到通知,此前并不知道有相关讲座,导致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主讲人以及讲座的题目内容等信息。此外,部分学院的讲座只对本学院的学生发布了讲座信息,使得其他学院对此次讲座感兴趣的学生错过了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其次,讲座的宣传存在夸大化的现象。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参加讲座的目的是开阔视野、提高科研水平、感受大师魅力,因此会很慎重的选择要参加的讲座。而据一些学生反映,学院为了提高讲座的参加率,往往会夸大邀请的主讲人,宣称其是某方面的学术大师、国际专家等,而在听讲后发现并非如此。因此造成了学生对于讲座主办方的不信任并且降低了参加讲座的积极性。
1.3 校园讲座的延伸业务发展不足
讲座业务有着积累信息、联络专家、策划方案、社会联系、讲座宣传、听众组织、现场服务、资料归档、延伸服务等系统的工作流程[1]。而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多数同学表示,除了讲座前的宣传以外,几乎看不到讲座后的资料整理、学生反馈、意见调查等后续总结工作,往往只是发布一则新闻稿了事。未能到现场聆听讲座的学生在讲座后找不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进行学习。这些不足就造成了一场优秀讲座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出现讲座资源浪费等现象,进一步反映出部分讲座组织者在讲座的全过程服务方面还有待改进。
1.4 校园讲座存在行政干预现象
在调查采访中,不少学生反映学校讲座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一是体现在自己曾多次被“要求”参加某些专家的讲座,理由是这些专家是学校或学院盛情邀请过来的,不能让专家感到“冷场”,但是自己并不是对所有专家的讲座都感兴趣,对于这些不感兴趣的讲座,听讲的过程中效率比较低,效果也不理想,长此以往,自己反而对学校的讲座有了抵触情绪。二是讲座的主办方在制定讲座的主题选定和讲座主讲人的选择方面,很少征询过学生的意见,存在着讲座主题随意制定,主讲人能邀请到哪位专家就让哪位专家当主讲人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积极性不高,对校园讲座的长远发展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2 当前高校校园讲座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从外部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校园讲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快速。处在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们具有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可以利用的资源变得丰富多样,对于想要了解的大多数信息可以轻松地在网上获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讲座具有的知识传递与分享功能已不能满足大学生们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们听讲座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主讲人对其进行思维启发,帮助其提升学术素养,希望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然而,学生们经常面对的却是主讲人对自己取得的某个研究成果进行不断的宣传,而这些资料是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获取的。由于长时间听不到能让自己有醍醐灌顶之感的讲座,学生们参与讲座的积极性日益下降,很少有主动参加讲座的想法。
2.2 内部原因
从内部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代的大学生变得更加功利。相较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前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使得大学生将获得一份好工作置于学习目的的首位。在对高校学生的采访中,多数同学表示更愿意参加就业分享的讲座,认为这些讲座对自己日后找到好工作更加有利,而学校组织的一些校园讲座对自己来说并没有直接的意义与价值,便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此类讲座。二是组织方没有做好讲座的准备工作。在采访中,一些学生表示每个学院已经有各自的讲座,而学校还要再另开相似的讲座,这显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此外,一些学院似乎只是把设置讲座当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充分认识到一场有意义的校园讲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学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忽略了质量才是讲座的根本。如果在设置讲座的过程中不对讲座的内容、主题等加以把关,无疑会挫伤学生们听讲座的积极性。
3 高校校园讲座未来的发展思路
3.1 转变讲座形式,引导学生兴趣
一方面在讲座内容方面进行转变。主讲人要改变传统的讲座方式,将主要精力用于启发学生思考。深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的需求超出了简单的知识获得,如果主讲人只是单纯的向听众灌输前沿学术知识,而不给他们带来一场“思想盛宴”,显然是无法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在讲座时间方面也要进行转变。多数同学表示,一场讲座的时间往往需要 2~3 个小时,而自己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集中,在讲座的后半段听讲的效率不高。John Stuart A 和 R.J.D.RutherfordB 通过发放 1353 份调查问卷,研究了医学院学生在 12 场讲座中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他们发现学生注意力在讲座的前 10~15min 最为集中并达到极致,然后就缓慢下降。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一场学术讲座时间长度最好是30min,这样学生听讲座的效率最高[2]。因此,主讲人在进行讲座时,演讲的时间不宜太长,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互动上。这也对主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能精确的提炼演讲的内容,确保将核心观点传递给听众。
3.2 借鉴有益经验,做好讲座的保障与服务
一个完整的讲座除了包括讲座前的宣传与讲座后的新闻发布之外,还包括调查反馈、档案归建等工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专家讲座”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目前已形成选题、策划、邀请、宣传、讲座现场组织、数据库维护、读者调查与反馈、讲座资源二次开发、各种档案收集整合为一体的工作流程[3]。在日后各大高校校园讲座举办时,应该对讲座的选题、内容等细加甄别,拓宽讲座的推荐渠道,举办师生真正需要的讲座。在讲座后,要组织现场的听众对讲座进行效果评估,并予以及时的反馈,致力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讲座环境。
3.3 培养学生的讲座素质,提高学生参与讲座能力
针对目前多数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讲座,不会汲取讲座营养的情况,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们的讲座素质,助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讲座的过程之中。培养讲座素质,提高参与讲座能力,可以从讲座前、讲座中以及讲座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培养学生检索和获取讲座信息的能力,树立积极查找重要或自己感兴趣的讲座的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辨别讲座的能力,学校举办的讲座琳琅满目,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并有选择地参加讲座,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照单全收。然后,要培养学生参与到讲座进程中的能力,让其学会在讲座中思考,并与主讲人积极互动。最后,要培养学生反馈的意识,每听完一次讲座,要做一次总结与反思,对于学习到的知识加以吸收,对于仍存有疑问的方面及时解决。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讲座素质,学生们才会真正地融入自己所听的每一场讲座之中,在讲座中汲取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3.4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讲座资源的再利用
在调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学生由于课程或者科研等原因,不能做到每一次都到现场听自己喜爱的讲座,而在讲座后往往找不到相关的讲座资料供自己查询。这就对讲座的组织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方面需要做好讲座资源的再利用。网络视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讲座资源的二次开发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当前,随着各大高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加之相关的网络技术也非常成熟,各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熟做法,开发一款供在校师生以及校友使用的学习软件。在获得主讲人同意的前提下,将讲座的过程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上传至相关的网络平台。视频往往比文字更能启发学生的思想,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观看自己错过的精彩讲座,充分实现讲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