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发展
2019-12-26孙晨
孙晨
(开封市博物馆,河南开封 475000)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株奇葩。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加以记录、拍照、存档保留,是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真的保护。然而,在当今快餐式的文化中,一味地迎合社会、迎合市场,却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最应保护的初衷。如何走好保护和发展的平衡木,合理有效地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件有意义且值得研究的工作。
1 朱仙镇木版年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以线条粗犷、色彩浑厚、构图饱满而著称。鲁迅先生曾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1]”。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非遗保护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之路。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广大劳动人民于年节之际,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形式,表现了民众的喜怒哀乐,讴歌了传统的美德,是我国农耕时代文明的产物。过去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年画,为的就是驱邪纳祥,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最初所代表的人类生产生活本能意愿的功能逐渐减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保护、传承、发展遇到了瓶颈。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在非遗保护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出台政策的初衷是什么,鼓励什么、保护什么、发展什么,与朱仙镇年画的保护发展之间有哪些契合点;其次,要了解朱仙镇年画的民间生存状况,目前的发展困境是什么;政府、社会、相关部门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最后,要制定出合理的年画创新发展政策,平衡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出台。法律开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在随后的条款中,又对非遗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非遗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2]”。从中可以看出“保护”一词的丰富内涵,不仅包含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还包括宣传、展示、合理开发和利用。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源于民间,根植于乡土,它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宗教、文化、历史等浓缩到年画中,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然而,在木版年画失去原有实用价值的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厘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完全把朱仙镇年画束之高阁,供人鉴赏;也不能将其与大众隔离,弃市场而不顾,而是如何借古通今,切实地把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保护、发展得更好,让它可以给更多的人以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享受。
2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民间生存状况和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偏移,朱仙镇木版年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年画人才青黄不接,老、中、青人才断层,内容缺乏创新,市场形式陈旧等,严重影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为此,政府逐渐加大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力度,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加上全面的宣传,让百姓更多地了解了朱仙镇年画这一民间文化,增强了对其价值的认同。
一是组织进行整理研究工作。恢复朱仙镇年画传统矿植物颜色的制作,用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加以整理保护。沿袭传统年画的手工制作技艺,恢复历史上有名的“天成”“天义德”“万同”“德源恒”等 11 家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老字号,并组织一些年画生产作坊,注册了自己的传统年画商标[3]。此外,还在开封博物馆设立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在朱仙镇建立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目前,开封博物馆收藏有民国版 6 块;开封县文管所藏明代版 3 块、清代版 8 块;年画博物馆藏明代年画雕版 2 块、清代雕版 23 块、民国时期雕版 28 块,馆内还首批接收到日本友人捐赠的中国清代以来的木版年画 1055 幅、2 块清代双面年画古雕版和相关研究资料。目前,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 220 余块,编印出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北宋钱币精选 开封朱仙镇年画精选》画册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二是宣传年画艺术,扩大影响力。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步增强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朱仙镇木版年画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也大放光彩。设立年画专题展馆、开设年画商店、注册年画商标、树立年画品牌、开展年画研究、普及年画知识、参加博览会,朱仙镇木版年画得到了国家和地区极大的重视和发展。近些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更是再创佳绩,先后在加拿大、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年画专题展览和展演,受到了专家学者和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是年画教育进校园。2007年开封博物馆策划启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进校园”活动。目前,活动范围已从最初的市内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到了大学校园、社区、市辖县幼儿园,并以讲故事、知识问答、现场制作等形式,传播朱仙镇年画的知识和艺术特点。2011年,市内第一家“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教育基地”在县街小学成立;2016年,开封博物馆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合作创建“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实训基地”;2017年,年画进校园活动又有了新的拓展,“缤纷年画我来绘”活动启动。黑白色的线版年画,在孩子们的手中有如妙笔生花,“马上鞭”“三娘教子”“福禄寿”“柴王推车”,一张张、一幅幅,从人物神态到服饰、动作,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眼前,既加深了青少年对年画这一民俗文化的了解,又吸引了更多热爱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投身到这一事业,传播了非遗文化。
四是基地建设。2006年10月,朱仙镇木版年画社被河南省文物局命名为“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依托该基地,年画社以文物复仿、研发为突破口,创新发展理念,开发有包装精美的年画画册,以年画元素为主题的水杯、挂历、扇子、手机壳、抱枕、U 型枕等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2016年7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木版年画传承发展研究基地暨河南大学文化产业基地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中心设立,一个集生产、教育、科研三方的产学研模式初步形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 合理保护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方法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在合理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朱仙镇木版年画现阶段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以全新的内容、形式发掘其丰富的文化价值,把它保护、发展得更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一是技术创新。年画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熬色等产品本身的创新,还包括产品包装的创新,以及与新媒体结合方面的创新。在保留朱仙镇年画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可以借鉴性地选用一些色泽比较好的化学颜料,使年画在色泽上更具现代风格,更符合时代审美。此外在产品包装上,可以考虑将年画、汴绣、官瓷等三种代表性的文化题材制作成集收藏、馈赠、观赏为一体的高档礼品。在包装选材上,不妨尝试丝制、盒装、袋装等多形式、多材质、多角度地包装组合。还有与新媒体的结合,如:卡通动漫版的年画目前尤为受人追捧,使古老的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内容创新。与时俱进,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创作出一批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产品,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朱仙镇年画。可以“马上鞭”“柴王推车”等典型代表作为基础进行主题创新,也可创作“汴梁八景”“清明上河图”等年画长卷作品,丰富年画内涵。在材质上,可继续尝试在除纸质品以外的多种材质和器具上进行努力,赋予朱仙镇年画新的内容。
三是人才培养。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拓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进校园”系列活动,大力传播宣扬年画艺术,发掘艺术人才。通过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培养一批热爱年画艺术的学生。亦可针对不同岗位和工序,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人才的培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突击性的,既要考虑到岗位特点、缓急程度,还要结合个人能力,做到专而精的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
四是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原汁原味地传统民间文化,一味地过度保护或过度开发都难以维系其长久的发展。在不失其本真的前提下,鼓励朱仙镇年画积极地融入社会、融入大众,走向市场方是正确可行的做法;融入当下,积极地创新年画题材,创作出内容丰富、装饰效果更加突出,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年画作品,才是更好地保护年画非遗项目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
在非遗保护日益加强的今天,政府、社会、各相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朱仙镇年画的保护力度,让百姓更多地了解了这一传统民间文化。而外界的鼓励、支持,终究要靠朱仙镇年画工作者自身去不断地探索、创新。一方面,要保护好年画非遗项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年画非遗项目发展政策。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二者齐头并进,才能进一步拓宽木版年画的传播范围,让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