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湖北文化特色 促进民俗旅游发展

2019-12-26

文化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楚文化湖北

袁 红

一、湖北文化与楚文化、荆楚文化

在湖北区域文化研究领域中,楚文化、荆楚文化及湖北文化是高频词,以刘玉堂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学者阐述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的时域与空域之迥异,以此为基础,笔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尝试对楚文化、荆楚文化及湖北文化传承脉络梳理如下。

楚文化,即由楚人创造并在楚地发展的文化,大致开始于公元前12世纪,楚人熊绎被周文王正式分封为子爵,终止于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的刀枪剑戟中。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楚文化有确定的时域[1],即大致与楚国与同始同终;但它没有确定的空域,其辐射面从方圆约一百里扩展至方圆约五千里,影响力远及九州之外。

荆楚文化,空域与时域皆无明确界定,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它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而在古汉语中楚与荆是同义词,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二者指的皆是一种灌木。因此,“楚”“荆”常互用,故楚国古时又被称为“荆”,后人们干脆将“荆楚”二字并用,约定俗成地使之成为一个专称荆楚地域的特有称谓。由于楚国的核心地区和楚文化的发源地都在湖北,所以今人称湖北为荆楚,将湖北地区及其辐射区域的文化称为荆楚文化,以此表示与古代楚文化有所区别。

湖北文化,有确定的空域,即大致以今湖北行政区划为界,显然属于近现代意义范畴。湖北文化的主源是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同根共生,它有确定的空域,可是没有确定的时域,下限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长。因此,湖北文化既传承了楚文化、荆楚文化,又纳入了近现代的首义精神与红色文化,它不但赋予了传统文化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而且为湖北区域民俗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营养元素,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湖北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在现代文化旅游与地理决定论的视角下,自然生态由于是人文民俗形成的必然要素而被纳入了文化范围,与区域内民众社会生活一起成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部分。

湖北是长江与其支流汉水、清江的交汇地,既有被称为“天下粮仓”的江汉平原,又有道教圣地武当山和令人向往的神农架;区域内民族多,民俗文化体量大。多元的文化主体与异彩纷呈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特色鲜明的湖北文化地理版图。湖北文化资源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长江文化

长江沿线,汇集了诸如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楚纪南城、荆州古城等湖北顶级文化资源,同时还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被称为“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湖北省会、拥有猇亭古战场的“宜昌”、荆楚名都“荆州”、青铜故里“黄石”、吴王古都“鄂州”,等等。

长江文化的内涵包括:第一,楚文化鼎盛时期的大体量文化遗存,如纪南古城,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是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荆州博物馆,展示了被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和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出土的丝绸与精美漆器,再现了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辉煌,让人感受到楚国先民的浪漫情怀与尊凤尚赤的风俗以及灵动诡秘的审美意识。第二,荆州古城、关帝庙、赤壁古战场等三国文化遗址。第三,神农溪纤夫文化及峡江人家风情文化。第四,以三峡大坝为代表的彰显湖北民众开拓创新、科学智慧的标志性现代工程。

(二)汉江文化

汉水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水流域集中了湖北境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明显陵,是湖北文化积淀深厚的流域文化带。

汉江文化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随州是中华始祖神农炎帝的诞生地,神农炎帝在这里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每年农历四月廿六前后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拜祖大典、神农文化高层论坛等系列活动,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盛会。第二,楚文化萌芽时期的文化遗存,襄阳境内的荆山腹地是楚国先民发扬“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精神[2],创立大业、成就璀璨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可以说这里既是湖北文化最早昌明、滋养楚文明之地,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重要通道,是南北文化的融会之地。第三,以襄阳古隆中、南漳水镜庄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第四,以武当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武当山古庙宇林立,香火旺盛,由庙宇产生了各种民间庙会,形成武当山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湖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清江文化

清江古称夷水,与恩施大峡谷相偎相依而成“八百里清江画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成为清江文化的主要内涵,土家村落、传统节庆、民间歌舞、民族服饰及地方特色饮食构成了一幅民俗画卷。

(四)红色文化

湖北省拥有一批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摇篮”的历史文化名镇,其中,以监利县周老嘴镇、红安县七里坪镇、洪湖市瞿家湾镇、咸宁市汀泗桥镇、阳新县龙港镇和潜江市熊口镇为代表,无数英雄义士用鲜血和生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践行着湖北人勇敢坚毅的革命精神。

三、湖北文化特色民俗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湖北文化源自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同根共长,因此,我们认为湖北文化秉承传统,历经岁月变迁而呈现出鲜明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五点:“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浪漫灵秀”的审美意识与“安土重迁”的家乡情怀。

我们在彰显湖北文化特色、发展民俗旅游时,一方面要呈现给旅游者风景民情,另一方面要注重让旅游者感知了解生活在这“风景”中,创造了区域文化的主体——“民”,即以俗知民,真正做到以景色养其目,以文化悦其心,以民众感其情,让民俗旅游成为湖北的“软实力”,产生“正能量”。

如长江三峡,既有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的自然风光,又因有“三峡人家”风情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又有屹立于西陵峡中、彰显湖北人“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三峡大坝;在设计民俗旅游产品时,还可考虑纳入三峡大坝蓄水后的移民新村,让旅游者感受湖北民众虽然安土重迁,但总是以大局为重,为国家大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宝贵精神。也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文化传承和创造者,湖北文化才更显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总的来说,在彰显湖北文化特色、促进民俗旅游发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溯本求源,采集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湖北民俗事象,发展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

深耕湖北民俗文化,采集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民俗事象,整合设计具有鲜明湖北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在采集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诸如“九头鸟”这类被区域内外民众误读的民俗文化,注意找寻能还原其坚韧、智慧、生命力旺盛等正面形象的民间传说与民事活动,以此为产品素材和核心内容,打造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民俗旅游产品,彰显区域文化特色,提升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二)推陈出新,找寻湖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的新光彩,为民俗旅游注入新活力

辛亥革命始于鄂而燎原全国,使湖北文化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蕴。找寻湖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的新光彩,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湖北人“我将无我”的革命精神。采集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文化在传承中的变异及其焕发出的新光彩,找出亮点并整合融入于民俗旅游产品,推动民俗旅游发展,推广湖北区域文化;同时,尝试寻找有效途径,使区域民众认同自身文化优势,积极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开发建设中。

(三)与时俱进,维护民俗旅游资源“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的关系,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处理“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的关系,用现代化的视角对民俗产业资源进行挖掘、研究、整合、利用。针对现今旅游市场已有的旅游产品,如“长江三峡人家民俗风情游”“武当山节庆九月九祈福法会”“秭归农历五月初五产端午祭”“随州炎帝故里寻根节”“红安的将军红色民俗文化度假村”“恩施土家族女儿寨民俗风情景区”等,分析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盈的成功经验,将其运用于新的旅游产品设计运作中;同时,指出这些产品的不足,在有效路径引导和有效政策扶持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找出优化对策,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结语

湖北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对区域内外都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境内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并存,呈现数量多、分布广、差异大的特征,而民俗旅游将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具有更为强大的扩散能量。把区域文化优势融合于民俗旅游,把厚重而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湖北文化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民俗旅游发展,助推湖北人文精神建设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楚文化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