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2019-12-26龙逸
龙 逸
一、特色小镇的生态美学内涵概述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是一条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用特色产业带发展、人文精神育乡镇,同时提供完备的服务设施体系,坚持“五位一体”,抓生态之重,营造出优美的环境,从而满足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就做到了从各主体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让产业链融合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使创新之果真正影响乡村的每一个特色城镇。
(二)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将二者共同探讨的主体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存在观[1],强调生态学与美学的共鸣点与结合点,更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契合点。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关联的变化使生态美学研究关注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中的自然逻辑延伸至现代社会,返璞归真于自然更是人类生存更高一级的追求。人类在与自然事物的共生间,“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循环系统与审美主体的人类相融合,便是到达了“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文化境界。生态美学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协调统一,这与新时代判断下的生态转变理念不谋而合,寻找载体,顺应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使之达到人类的生态审美标准。
(三)特色小镇中的生态美学
在生态美学视域下,哲学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论,它要求把人的身心发展和自然循环规律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而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让这种和谐发展模式兼具美学理论形态,进而上升为一种美学概念。在生态美学现实意义下,特色小镇正是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之根的美学形态。它贯彻的一个思想是把人和生态放在一个统一的系统里,不再遵循“人定胜天”的传统思想,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外在形态,在建筑上体现艺术与审美,在产业上传承美与文化,在生态景观上传递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融合。特色小镇的建设既不用改变人们安土重迁的观念问题,又解决了人与自然双重矛盾的问题,同时强化了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整合,符合生态美学的要求,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2]。这种改变,符合现代人的生态美学价值,弥补了实践与审美间的裂隙,在优美环境中追求诗意生活,而这也是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一种生存状态。
二、生态美学与云南特色小镇的结合点
(一)生态美学视角下云南省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生态美学的研究强调切合实际,使建设主体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价值,我们从云南省特色小镇的动态建设过程中去把握生态美学与特色小镇的结合点。云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实际上根据云南省所特有的地方美学色彩:可以利用地方人文色彩强烈的传统建筑,在凝固的美学艺术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地域差异,如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独克宗古城,在独特的自然条件下与文化完美融合;也可以深入挖掘自然文化资源,突显文化与美的特色,以保山市腾冲市和顺镇为例;还可以根据文化的多样性,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发现异于他省乃至他国的民族风,在特色小镇中展现云南省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如师宗县五龙乡。基于如此丰富又各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云南省的建设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它不同于华东的繁荣带建设,因独特地理位置,加之云贵高原复杂的地形,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都给本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云南省已提出具体标准,创新地选择更适合云南省发展的管理方法,制定出《特色小镇发展的考核办法》,通过层层考核去确定特色小镇的细节工作。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下,云南省把握了各地山水资源、历史人文、可持续经济等独特优势,关注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更好地推进城镇朝着健康、持续的生态方向发展[3],这才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绿色发展的理念。
(二)云南省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喜忧参半,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类同性强,美学的审美价值缺乏。很多县镇看到各项补贴政策,纷纷一哄而上,各别出现了只看数量、定位相似的情况。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但众多小镇若缺乏理性规划和引导,可能会出现重复和过剩,没有增加有效供给,反而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甚至会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部分地区对“特色小镇”概念与定位认识不够,触及生态红线去建设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更重在“特色”,简单的开发区等产业集聚,片面强调城市化载体建设,单一性的嫁接政策等一系列情况,缺少亮点,缺失美学,这就导致吸引力下降。例如一些城市就是将特色小镇与产业园区概念混淆,从而导致长效规划方案不清晰,内部产业选择的思路不明确,在小镇建设这个长周期的过程中,生态美学所强调的主体与客体即人与自然间的自然生机便难以得到延续。
第三,建设中割裂了与人之间的互动,缺乏体验。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是一个融产业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区[4],不能走传统景区开发模式。例如:某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在禅修中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但前期小镇建设就破坏了生态环境,后期的发展更难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这就违背了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美学要求。
三、生态美学在云南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运用
(一)云南特色小镇的环境建设与生态美学相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包含环境、产业、空间、文化、社区五大体系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作为云南特色小镇,首要的关注点就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云南省凭借自然生态基础好的条件将为特色小镇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利用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在此基础上提高居民的数量,靠特色小镇的管理与运营模式去增加游客,发展产业,反过来再将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形成一条良性且动态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让更多的垃圾、污水、噪声等形成一种视觉污染,违背生态美学的诉求,所以,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更需要一个好的生态管理体系来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二)云南特色小镇的空间建设与生态美学相融合
云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应关注空间这一条件建设,在景点布局方面,利用植物造景,体现科学功能,将科学和艺术、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云南省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整体性把握,强调独特的小镇风貌,把握自然的生态环境。这样的行动路径更需要配合相应的机制,以及以政策为引导、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原来环境需要进行治理,使其变得宜居;二是在未来有了更多的产业和居民后,环境运营管理是基础。这是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关注的,使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自然循环规律相结合。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目前的生态美学理论更应去指导特色小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