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湘乡婚俗研究
2019-12-26张权权
张权权
清末民初,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与国内此起彼伏的社会变革使我国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婚姻与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历史性更替。古人曾说:“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1]在这个历史变革时期,湖南湘乡的婚俗受到了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是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产生的必然影响。考察湘乡人们在婚姻方式、择偶选择、婚姻礼仪等方面的继承和变异情况,对于了解具有历史底蕴的婚俗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婚姻礼俗
近代以来,湘乡婚姻礼仪也发生了从烦琐到简单、从封建到文明的进步发展。湘乡婚俗以汉民族传统为主,其婚俗在传统的“六礼”中演变成具有自身地方特点的民俗文化。
(一)婚俗中的重要人物
湘乡婚俗礼仪中最重要的人物应当是媒婆。本文讨论的是活跃在街坊、乡村的那些民间媒人。在每个社区,一般都有专门兼事做媒的人。大多数都是中老年妇女,因此俗称“媒婆”。起初,媒婆也是出于热心,为左邻右舍或亲戚牵线促成婚事。一个媒婆往往能“统辖”临近的几个村落,有的还能将媒做得更远。也有其他村民偶然充当媒人,撮合一对合适的男女。从一开始的门当户对、男女品俊的掂量匹配,到穿针引线、磨嘴游说,最后订婚成亲、喜庆策划,媒婆全程参与、谋定。访谈中,湖南省湘乡市一位80岁的老人回忆道:“我们那时候结亲全靠媒人那张嘴!她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正双方没见过面,好不好看怎么知道!”(1)访谈人:王礼玉,男性,80岁;访谈时间:2019年4月2日;访谈地点:湖南省湘乡市博物馆。可见,媒人有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并具有夸张如实、谎言似真的语言技巧。媒人是男女双方的红人,受到格外的尊重和礼待,如出席绝大多数仪式宴会、接受新郎新娘的感谢、祝福和实在的红包。
婚俗礼仪中重要的二号人物便是司仪。这些主持重要仪式的人一般都是在当地有着传统权威的中老年男子,如老先生、村长等。他们对传统礼仪及禁忌了然于胸,行事说话章法不乱,特别是将祝福吉言唱得美好动听。“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千秋永配,百事荣昌”“昨日还是娘家女,今日配予凤凰郎,两家同心齐努力,婚姻美满万事长”都是司仪的吉言,久而久之便成了经典的民间文化和艺术。
让现代人感到惊讶的是,还有一号人物,称为“叫花子”。清末民初,“叫花子”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代表以讨吃过活的人,地位低下。同样,这类人走南闯北见过外面的花花世界,似乎还带着几分神秘和潜威,这又令保守持家的乡里人敬畏三分。当然,婚礼上的叫花子一定要能说会道、半唱半舞。笔者访谈了一位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资深媒人,他说道:“那个时候结婚唱好话的大部分都是叫花子。”(2)访谈人:李星,男性,40岁;访谈时间:2019年4月10日;访谈地点: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湾田和悦二期26栋。这位媒人还说道,当时唱的内容有“爆竹一响,喜气洋洋,新郎新娘抱头入洞房”等,用来制造喜庆气氛、表达美好祝福。事后,叫花子也能得到主人家的饭席招待外加红包赠礼。
(二)礼仪
1.议婚
议婚又称合婚。清代以来,湘乡地区男女婚姻嫁娶分为撮合、行聘、迎娶、回门四个程序,几乎全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结合的开始首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介绍对方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品貌等情况,经双方父母或亲属察看认可后,媒人将女方生庚送男方,男方请星相者算命,叫“合八字”[3]。旧时,也有人改动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从而改动“八字”。到了民国,受到欧美婚俗的影响,旧俗有所破除[4]。
2.定婚
定婚亦称订婚。女家用红纸写明女家的出生年月日送至男方,叫“发庚”[5]。男方送聘礼到女家,女家也以礼回示,叫“定庚”[6]。“定庚用红绿贴书男女生庚,媒氏互致之。”[7]女方在父母及叔伯或舅舅的陪同下在男方家中举行订婚。湘乡方言中称婚事定下来为“为定”,随后,根据女方送呈的装在“书盒”里的生辰八字测算,双方再商议结婚具体事宜及时间安排,男方再回呈女方一个“书盒”,“书盒”里一般用红贴签封结婚日期约定书以及请帖等。约定结婚日期也称“算日子”。接下来的时间里,女方将在完娶前准备嫁妆(主要是耐用家具,如梳妆柜、衣柜、棉被等,相当于现在的家具套装)。“婚姻之礼视其贫富,视其厚薄,或丰其媵装而无求于女婿,或多所征索于婿家,而无以贻之。”[8]这说明当时的富裕家庭陪嫁多,穷困家庭基本和卖女儿一样。男方准备彩礼、筹备酒席、发放请帖等。“家异礼,人异道,不能齐矣,而湘之俗犹敦亲而知,节礼者,不致力于穷于一日,征索者,不致于忿而争也,则亦庶几乎得其中矣。此风俗之征于嫁娶者也。”[9]依照湖南的风俗,送彩礼不会送尽自己家底,收彩礼也不会争论要求太多。旧时规定,定婚将定终身,女子无选择改嫁余地,男方病残或意外身亡都不另嫁,谓之守节,但也有少数改嫁的[10]。
3.完娶
婚期吉日,男方将鸡、鱼、肉、礼钱送至女方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并贺郎礼物运至男家,叫“铺房”。男方必设酒席与备好彩礼,由媒人等带领新郎抬着彩轿到女方家,称“接亲”。发嫁前几天亲友送礼,叫“妆奁”,迎亲日连成嫁奁以“春楦”抬送。亲朋好友会赠送茶点、毛巾,谓之“装嫁”“送打发”。女家设宴招待,谓之“辞堂酒”“花园酒”[11]。发嫁前要用线绞去脸额上的汗毛,称“开眉”。将姑娘头饰改成已嫁式,称“结发”。发嫁前在娘家吃最后一顿早餐,接受父母嘱咐,称“吃发嫁饭”。上轿之前,新娘整装拜别祖先和长辈并与亲人告别,告别时新娘要哭泣,直到离家头一段路程,称“哭嫁”。由伴娘将纱布巾蒙头的新娘送入花轿并由媒人锁住轿门,称“上轿”。花轿有二人抬、四人抬、六人抬三种,轿衣是红地起凤凰花之类的缎料所制。二人抬是普通青轿贴上红纸对联,四人抬、六人抬轿内放烘炉,供小解[12]。
旧时俗因男家礼仪不周,女家可以延宕发嫁。除父母不送亲,祖辈、平辈、晚辈均可以送,叫“高亲”。父母不送亲,因父母送亲俗称“送猪婆亲”,要受人耻笑。送亲者被男家尊为“高亲”或“上亲”或“大宾”,男家接待极为客气周到。清末民初时期,富户送亲者按尊卑分别坐四人轿、二人轿、三人轿。官僚家有仪仗队、筒伞队、纱灯笼队伴送,一般富户有中西乐队伴送[13]。途中送亲队伍遇上其他迎娶队伍时要互相举高花桥,分不出高低,因此,经常出现几对新人因抢吉时凌晨就出发迎亲的现象,有的则互换红纱布条(俗叫红扣)以此和平让道,也叫“抢道”“争高”。婚轿进夫家场院,便会放喜炮迎接,夫家则会请厨师站立厅门,手持雄鸡,口唱赞词,叫“斩草”。花轿入厅,媒人开锁,两女傧引新娘入洞房更换红装红纱巾,再进厅堂,一般在正屋(大的厅堂)举行,在一对大红烛下结拜。拜堂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互拜,新人要跪拜的对象有天地、双方父母及长辈、媒人、见证人、在场亲友等;随后还有双方代表讲话和新郎发言。向亲友行礼,换出“称呼”,受礼者将赠送红包,叫“赠见面礼”。赠见面礼的顺序一般按亲疏辈份大小行礼。拜堂结束后,由两个男童手端红蜡烛倒退行走将新郎新娘引入洞房,新郎揭开面纱喝交杯酒叫“行合卺礼”,也称“喝交杯酒”。交杯酒要喝三轮,第二轮要将两个杯中的酒互混,代表着夫妻水乳交融、相濡以沫。也有些地区会戏谑媒婆,以锅底灰抹脸,称“刷媒”。婚床边摆放一个红色茶盘盛放瓜子、枣子、花生和桂圆等,司仪照旧高声唱和“瓜子瓜子,早生骄子;枣子枣子,早生贵子;花生花生,落地生根……”。
婚后第三天,新郎将携手新娘至岳父母家探访,并带去礼物赠品,通常是四盒纸包礼品(如片糖、桔饼等)和一大块猪肉(还有俗语中的“结亲包子、回门粑粑”),以示对女方家长的感谢、尊敬和祝愿,也表明新人的幸福和平安,因此,回门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也有重要的内容和意义。
二、婚姻新走向
在清末民国时期,湘乡传统婚姻习俗依旧被沿用,但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推动下,湘乡人们结婚有用新式婚礼者,有用旧式婚礼者,而更多的是新旧参用。
(一)追求文明婚礼
清末民初,湘乡婚姻习俗变化偶见新式婚礼仪式者,“婚姻自主”口号的提出就是最显著的标志。到民国时期,湘乡城镇出现新的婚礼习俗,男女双方由介绍人认识,相处或以书信来往一段时间进行初步了解,告知父母长辈同意后,互相交换照片、饰物,再到报纸上登个启事,即算是肯定关系。如1938年刊登在《湘乡民报》上的杨坤和萧蕙香的结婚启事,内容写道:“我俩承杨菊吾先生介绍并徽得双方家长同意谨詹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十一日在衡阳金陵报社举行婚礼特此敬告各亲友。”(3)摘自《湘乡民报》,1938年3月25日第一版。当时没有相关证件可以认定婚姻,并且一般能登报公示的大多是富贵人家。
(二)结婚礼服、饰品的变化
中国传统结婚礼服,一般男着蓝袍青褂,女着凤冠龙蟒。头冠和靴子根据当时的流行时尚元素选择。清末民国时期,人们注重体态美,西式束腰紧胸特色广为流传。清末时期,湖南人所着布料多产自湖南省内的浏阳、醴陵,随着省内岳州、长沙相继开埠,外来洋纱、洋布、羽绞、羽缎等物也与日俱增。对待洋货,以湖南的长沙、湘潭、常德等处为代表,其“风俗日偷、纵绮子弟立异矜奇,日以服饰争相夸耀”,“洋货业日渐增加,绸缎店亦多销售外国绸料”[14],这使得社会风气日益浮靡,崇奢之风日渐浓厚,男女衣式皆有变化。在湘乡地区,特别是1921年以后,由于舶来品的影响,几个月便流行一种新服饰[15]。这种新观念的改变使得婚礼礼服省却了凤冠霞帔,新妇行动非常便利。新旧礼服的使用没有定制化,西化现象渗透其中,有些青年男女执意追求穿戴西式风格衣帽,婚礼服装的变化同样体现着婚俗风尚。
清代男蓄发辫女盘髻,当时的风俗是“辫越长越美,脚越细越俊”。辛亥革命后,中老年农民多剃光头,城镇青年及文人绅士多留西式头,女人任留发髻,俗称“巴巴头”[16]。清末民国时期,湘乡闺女出嫁前要穿刺耳孔,出嫁日再戴上耳坠,家贫者穿线打结。耳饰以人造宝石、银质者为常见[17]。民国时期,富家男女都爱佩戴金银戒指,女人戴结婚戒指尤其盛行,男人则喜欢印鉴戒指[18]。这都是社会新思想冲击带来的影响。
三、结语
清末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缔结的婚姻方式已悄然出现。作为湘军发祥地,随着时代的变迁,湘乡地区婚俗文化开始中西掺杂。传统婚姻观念受到了相对冲击,进而出现向近代婚俗转变的端倪,但城市与农村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新式婚俗还局限在城市中,这同受西风东渐影响的强弱、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状态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等关系甚大。湘乡是湖南省中部地区一个古老的县邑,该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故以湘乡地区为个案研究,能为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提供丰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