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的开放精神研究
2019-12-26和宝珍
和宝珍
开放精神是山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晋商的鲜明特质。晋商的致富不是个别人的个别致富,而是集体性的发展;晋商的致富不是短期迅速发展又急速衰落,而是称雄商界近五百年。晋商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其以义制利的诚信精神、开拓创新的晋商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经世济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究其根源,更重要的是其秉持了开放精神。
一、明清晋商开放精神产生的原因
(一)山西厚重而开放的文化孕育了晋商的开放精神
俗话说:“十年文明看深圳,百年文明看上海,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就得看山西。”其实,山西的文明远不止五千年。五千年前,唐尧、虞舜、夏禹长期活跃在晋南地区,为我们留下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美丽传说[1]。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也是根祖文化之乡。山西的传统文化一直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点,厚重的文化孕育了明清晋商的开放精神。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山西人的开放精神从来不曾被大山阻隔,山西是晋文公重耳成就春秋霸业的祭坛,晋国地域广阔,覆盖晋冀豫等大部分地区;山西是李氏父子起兵太原,成就盛世唐朝,坐拥整个天下的龙兴之地;山西是明朝千万移民日思夜想的温馨故园;那首传唱几百年的《走西口》,就是晋商不远千里万里到异乡他邦创业求存的最直观的写照。河北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内蒙古包头的复盛西巷等以晋商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都在向世人展示晋商,并没有被表里山河的大山阻隔,也没有被地贫人多的贫穷限制,而是放眼天下,四海为家[2]。
(二)晋商重商立业的人生观是开放精神产生的原动力
在我国长达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社会各阶层一直以“士农工商”为序,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社会形成抑商、鄙商的传统。一直以来,商人被儒家文化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商不奸”所不齿。明清以来,山西却逐渐形成了重商思想。山西盛行“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买卖兴隆把钱挣,给个知县也不换”,在山西人看来,从商比做官更重要、更体面,从业的顺序就有了雍正皇帝眼中对山西人的排序:“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3]晋商不仅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形成重商立业的人生观,而且为了提升商人的形象,晋商创造性的解决了利与义的对立,诠释了义与利是兼容的,强调诚信为本、利以义先,塑造了良商诚贾的商人形象。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的重大改变,也是晋商思维开放、勇于变革、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在思想上的的重要体现。
(三)政府的政策促成了晋商开放精神成为实际行动
政府行为对任何时期的商业、商人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明朝的移民政策促成了山西人“走出去”。洪武到永乐年间,从山西向各地移民百万,为山西人走出去“亲不亲故乡人”创造了机会。其次,得益于明中后期的“解禁”政策,白银在社会上合法而自由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政府加强对外交流,由此成就了郑和七次下西洋、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也促成晋商走向全国。最后,清朝雍正即位后,中俄两国建立贸易关系,实行贸易互通,也促成晋商“万里茶路”形成,成就了晋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二、明清晋商开放精神的表现
(一)晋商开放的足迹遍布天下
晋商是行走天下的商人,晋商的产生决定了其开放性的特点,晋商的足迹体现着开放的特质。
晋商是兴起于明朝初期的商帮。明初,为了防范蒙古人入侵,明政府在鸭绿江到嘉峪关附近大筑长城,驻军八九十万人,设了九座边防军事重镇,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军事消费区。为了解决戍边将士的军需和粮饷,政府首先在太原和大同两镇实行了“开中法”,鼓励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塞,以换取盐引,盐引是商人取得贩盐权利的凭证。商人拿盐引后,到运城盐湖的盐运司领取等额的食盐去贩卖,而贩盐自然就要远离故乡、长途跋涉。晋商产生之初就打破了传统文化中故土难离的禁锢,实现了远离故土求取财富,明清晋商的产生就决定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明清晋商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犯险阻,北走蒙藏边疆;横波万里浪,东渡东瀛,南达南洋,足迹遍天下,拓展亚欧九千里成为他们的商贸舞台,充分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辛、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开放精神。“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就有山西人”,可见山西人的足迹遍布天下,这正是其开放性的最好体现。
(二)晋商开放的经营方式
晋商最初贩盐不是生产加工的买卖行为,这就决定了晋商经营方式必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晋商的市场范围由国内发展到国外。客观地分析,晋商在扩展自己的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新开发地原有商业制度、商业习惯、文化等问题的冲突,因此,必然需要开放的姿态,及时、主动地接收、包容、吸纳新养分,改造提升自己,从而适应新的环境。例如:晋商与俄国人、日本人等做生意时,就在职业训练中加入了对外国文化习俗、对外语的学习和应用,从而让自己变成会说俄语、日语等“两条舌头”,甚至“三条舌头”“四条舌头”的商人。为了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他们自学中医给人免费看病,从而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增加占领市场的机会。开放性也使得晋商经营制度具有了创新性,产生了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多种新的经营管理制度。不论是股份制、票号,还是人力资本制度、两权分离制、联号制度等,无不体现着晋商的开放经营管理模式。
(三)晋商开放的市场观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山西调研时曾多次提到晋商,夸赞晋商“无中生有”敢于创业、创新的精神,并鼓励山西企业要善于用智慧创造符合现代社会、未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的事情。晋商这种“无中生有”的市场观为“两头在外”,即资源在外、市场在外,最早的中俄贸易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中俄贸易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1689年)开始,晋商是最早的经营商帮。中俄贸易主要交易茶叶,而山西并不产茶。晋商开放的思维、求富的心态,突破大山的阻隔,趟过江河的险阻,不畏艰辛,打通由南到北的交通路线,将南方的茶叶贩运到北方,开拓俄国市场,并占领对俄市场。到咸丰初年(1851),晋商对俄贸易总额达600万卢布以上,茶叶一项就占中俄贸易的98%[4]。清朝人何秋涛《朔方备乘》中记载:“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商民俗尚勤俭,故多获利。”如果没有多元、开放的文化,明清晋商是不可能在恰克图占据近两百年的贸易垄断地位和市场垄断地位,更不可能成为海内最富的商帮。
三、研究明清晋商开放精神,增强山西人的文化自信
首先,研究晋商开放精神,有益于增强山西人的文化自信。晋商是一个从山西走出去的地域商帮,晋商文化不仅具有山西本土文化的特质,也吸收和融合了晋商足迹所到之处的文化习俗、价值理念和先进的制度等,从而具备了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精神特质,这是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底气[5]。另外,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史,也足以让山西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李克强总理在山西考察纪行中指出“晋商精神很了不起”[6],“晋商精神也是华商精神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中的精髓”[7]。在文化领域,我们有晋商这颗耀眼的星星,是山西人的宝贵财富,研究晋商开放精神有益于增强我们对山西的文化自信,也有益于增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底气。
其次,弘扬开放精神是发展山西的金钥匙。就全国而言,山西是发展比较滞后的省。在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骆惠宁书记深刻分析指出:“山西发展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开放不足,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开放意识、开放素质和开放能力。”[8]山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因为有丰富的煤、铁等资源,就容易发展经济只在资源和元素之间寻求组合,不顾周边,从而鼠目寸光,限制山西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空间,导致发展步伐滞后。要实现山西快速发展,就要扩大开放,引进新的发展元素,如新的技术、人才、理念、市场、资本经营元素等;同时,“走出去”,为山西过剩的产能、资源、人力等寻找更大的市场消耗,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解决山西的发展问题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关起门来发展只会使得山西滞后不前。眼睛向外、登高望远,以开放的心态推动转型发展,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是发展山西的关键所在。
最后,弘扬晋商开放精神,搭乘“一带一路”的便车,打造山西对外开放新高地,造福周边地区,增强山西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力。山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源地。明清晋商率先开拓的万里国际茶叶之路则是与汉唐宋元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可见,山西是“一带一路”大商圈的组成部分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彰显的就是开放精神。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晋商的开放精神,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