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9-12-26董剡筠
董剡筠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创造性转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自己的文明,诞生了自己的文化。从政治、经济、军事到农业、科技、艺术,都有璀璨的宝藏。传统文化中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其中的思想以及传承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诞生于历史环境的土壤中。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大义、爱国精神、道德品行是今天我们需要重视并学习的。近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战时期的红色革命文化,这些都是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有助于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
从总书记的话中,我们清晰地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合照搬挪用了,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时代要求、新的历史使命进行再阐发,把传统文化的基因和当代文化的格局相适应,多元文化相融合,创新性转化,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现新的活力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要从内在着手,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去塑造民众的品格,凝聚中华民族自己的信仰,实现中国梦[2]。
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对象。要正确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搞两套标准,也不能搞拿来主义,要进行科学区分,传统文化中的时代共同性的思想要积极吸纳,有时代局限性的文化要甄别摒弃。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我们发展文化不光是发展旧的文化,还要不断创新、学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将对固有文化理念产生有益影响,所以对先进文化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来,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培育,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用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最终为社会治理善治目标的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3]。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以人为核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改革实践,将“国情”与“世情”相结合。没有人才的培养终会导致文化封闭,所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以人为本,防止文化封闭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是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底蕴筑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汇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繁荣并盛的格局。建构新时代的道德体系,离不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内在旺盛的活力从新驱动创新,融入新时代道德建设中去。要善于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科学梳理文化脉络,让优秀传统文化再次绽放出光辉,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增添活力。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道德观”的论述,如《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是一座很难挖尽的宝藏,我们不需要担心今天新时代建设中基石不足,有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作为根据,新时代道德建设只会稳固不倾。
(二)社会治理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国家的治理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个人层面,道德修养是以个人道德品性高低的具体刻度。社会中有一群道德高尚的人,社会治理自然会容易很多。古人的道德修养观对今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就是通过道德规范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社会国家层面,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对今天道德建设中的社会治理有借鉴意义。《治安策》有“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论述,《礼记·儒行》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论述,这些都告诉我们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今天,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流入中国,我们应本着“多元并包”的思想吸纳外来思想,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前提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据为根本,吸纳积极健康的外来文化。
(三)向心凝聚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凝聚了先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抱负,见证了王朝更替,展现了繁荣与衰落的点点滴滴。今天的道德建设不能是一盘散沙,更需要的是群众凝结一心,合力建设道德文明的社会。道德建设需要我们有民族的向心力,中华民族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有着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需要努力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好,这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这需要所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力量。
三、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路径
(一)以文化自信为基础
文化自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时,不光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还应当在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坚定自信心。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就是对历史、道路、民族、国家的认同。文化自信也是对我们的自身历史、和历史中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是发展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人民对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崇尚之情,文化必然传承不下去。培养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对自身文化之由来、发展历程、内在特质、现实状况、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但要避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现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要坚持走文化自信为基础的道德路径。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最主要的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也就是文化自信[4]。
(二)以文化德育为主题
“文化德育”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来进行宣传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因此,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科技、经济、通信相结合,以科技的手段、传媒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立体地展现在国人面前。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我们可以有针对地、有层次性地、有逻辑性地、有计划性地宣传教育,使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教育”,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课堂”。文化德育观的构建有利于唤醒文化自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应将青少年所学的书本进行改编,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德育观。不光是书本上,现代青少年接触电子产品比较多,可以将“文化德育”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用电视、手机、网络的方式推送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青少年更便利地获取文化资源。此外,多看一些积极向上的节目、新闻、书籍,传播的媒体也要在审核工作中坚持以党和政府宣传教育为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观,不能让非主流、浊流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
(三)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和我国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凝练概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以及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质要求而形成的,是国家、社会、个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层面,这些核心价值观也是古人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为社会道德建设铺路。这24个字搭起了我国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框架,而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这一道德框架增添了血和肉。为此,应加强各个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加强家庭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养成良好家风,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到千家万户中去[5]。
四、结语
新时代的道德路径就是新与旧的完美融合,是继承与扬弃的再次统一,是筑牢传统文化底蕴和展现当代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中,不能丢弃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不能破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干”,用人民之水加以灌溉,在收获之季来临时,我们终将看到一棵凝聚中华民族国魂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