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三线建设口述文献研究

2019-12-26卢慧刘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贵州文献工业

卢慧,刘瑞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1 口述文献及其研究状况

口述文献(Oral Documentation collection)是一种口述史料固定在各种物理介质上形成的, 具有记忆价值的特殊类型的文献,其载体可以表现为书面、出版物类别、音像等。口头性、个人性、文化性、涵盖性、动态性是口述文献有别于其他文献的主要特征, 其中口头性是口述文献最本质的特征。

人类知识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口头传承;二是书面传承。口述是知识传播和历史记录的最古老的方法。口述是不以文字的形式,代之以口语的形式表现对过去的记录,是人类对特殊记忆、回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 把储存在人们记忆当中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表达方式,通过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保存下来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口述分为口述文化和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通过亲历者的原始讲述来记录新近历史的一种方法,我国史学界习惯称之为“口碑史料”。口述历史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它保存了即将消失的“过去的声音”,它填补了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或者至少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口述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有档案的性质, 但又有档案中没有的东西。通过对历史事件当事人或知情人的采访,将当事人身临其境、 知情人耳闻目睹的这些口述录音或口述手记的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出来,再经过与方案档案核实,具备相当的可靠性。访谈记录是口述历史的核心内容, 也是将口述历史方法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要素,被认为是主要文献信息源。口述历史通常以音频、视频或者二者混合的形式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音(视)频通常由早期的模拟格式,更多的升级为数字格式。

近年来, 口述历史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每年都会出版很多种口述历史的专题书籍,一些文史期刊也纷纷开辟了口述历史栏目。在很多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纷纷推出了以口述历史为特色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 和凤凰卫视的《口述历史》。2017年末,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开始策划拍摄大型影史纪录项目《口述历史》,著名艺术表演家于洋、谢芳、管宗祥等参与制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还专门成立了“口述历史”编委会,聘请著名学者季羡林、戴逸、冯其庸为顾问, 不定期出版以发表口述史学的叙述性方案为主的《口述历史》丛刊。

口述文献根植于人类的记忆中, 需要通过重新开发,才能重建过去历史的记忆,使其成为可供提供利用的资料。目前,许多历史研究学者和文献研究和收集的机构及研究人员在进行开发整理研究相关的口述文献,出现了不少口述文献、口述历史研究机构,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仅2017年一年,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便举办了156 场讲座及活动,参与人数近万人。崔老师和其团队设立的“口述历史在中国”系列活动,通过开办研讨会、举行讲座等形式邀请来海内外专家学者,无偿为学生讲述口述历史的相关理论及案例; 这里每年定期举办的口述历史工作坊面向全国招募并培训口述历史工作者,还为全国大学生设立“家.春秋”口述历史影像计划,让口述历史走下神坛,走进了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家庭。

2 贵州“三线建设”文献

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缓过来,开始编制“三五”规划,准备发展生产解决民生问题。但此时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对中国不断挑衅,台湾海峡形势紧张,印度、日本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为了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共和国进行备战准备,同时解决国内主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沿海, 东西发展不平衡的经济问题, 党和国家做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

贵州因处于“三线”腹地,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 同时它又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因此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贵州“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历时十余年。党和国家共投入约98.93 亿元,对贵州“三线建设”高度重视。由于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援,还有几百万“三线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和奉献牺牲,贵州“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贵州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中,贵州“三线建设”历史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可谓贵州现代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三线建设”贵州历史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人民不会忘记的时代。贵州“三线建设”史,可以说也就是贵州现代工业发展史,因为贵州绝大部分现代工业是从三线时期开始的, 因此研究贵州“三线建设”史,其重点是研究贵州现代工业发展史。

作为贵州唯一一所理工类本科高校图书馆, 我们感受到“三线建设”对贵州的重要意义,对贵州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承担起保存贵州“三线建设”文献的责任,把贵州“三线建设”文献作为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加以收集保存,以期起到保存贵州“三线建设”记忆,传承贵州三线文化的作用。让来者了解这段特殊而珍贵的历史,让大家重述一段难忘的记忆,让我们探知过去,让历史纳入贵州现代发展的视野,惠及当下,走向未来。

贵州理工学院图书馆在2015年将收集整理研究贵州“三线建设”文献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获批作为西部项目立项。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贵州“三线建设”文献很多来源与口述文献,有必要对贵州“三线建设”口述文献进行研究。

3 贵州“三线建设”口述文献研究

由于贵州“三线建设”历时时间长、规模大、项目多、保密严格、涉及范围广,因此贵州“三线建设”文献数量巨大、种类多、收集难度大,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程。贵州“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至今已有50 多年历史,如何“抢救”这段距今并不遥远的历史,更生动更全面地向世人揭示那些尘封多年的三线往事, 口述文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机构相继开始了口述历史记载“三线建设”的研究,例如中央电视台2017年拍摄的十集纪录片《大三线》《军工记忆——三线风云》、上海大学教授徐有威主编的《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重庆工业博物馆筹拍的《不闻沧桑·三线人物口述历史》专题片等。而贵州省内对于贵州“三线建设”的口述文献研究,也是成果频出。贵州省黔南州图书馆馆长陈剑虹主编了《神秘代号背后的建设人生—贵州黔南三线人口述史》、贵州省六盘水市党史研究室编撰了《巍巍乌蒙山。悠悠相思情——六盘水“三线建设”者口述史》、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协编辑出版了《“三线建设”在黔东南》、黔南文化局拍摄的十六集电视专题篇《三线记忆·黔南篇》等。

2014年3月13日, 贵州城文工业遗产博物馆启动了贵阳矿山机器厂的口述史项目,截至2015年2月4日止,贵州城文工业遗产博物馆已对92 位矿山厂退休职工进行了访谈。贵州城文工业遗产博物馆位于贵阳市小河区中曹司路97 号矿山机器厂原工人俱乐部,改造完面积约4 000m2。主要收集、整理、展示1895年至1995年贵州跨度百年的工业记忆与工业历史,共分为五个阶段。1895—1936年晚清洋务运动影响及贵州早期民族工业萌芽期;1936—1949年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贵州工业;1949—1965年共和国建设期;1965—1980年“三线建设” 时期;1980—1995年改革开放时期。原贵州汽油机厂为访谈的深度叙事为主,辅以全省重要“三线建设”厂址的部分人员进行口述。

贵州“三线建设”历史口述史关注人作为个体、家庭和个体参与“三线建设”的独特感受和生命史的“个体叙事”, 因而对于访谈对象的遴选变得非常重要,一个个人物的生命史组成了一部宏大深远的“三线建设”历史,历史的叙事将通过厂史的回顾去称述。

贵州“三线建设”至今已50 余年,那些曾参与历史的老人正在渐渐老去,他们的记忆也在日渐衰退。等到这些老人离去之后,这些无人记录的历史,将彻底湮灭在岁月里,无人知晓。参与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能再等。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独有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贵州文献工业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贵州古驿道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