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

2019-12-26殷云林谢秉宸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殷云林,谢秉宸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生命是生而为人最宝贵的东西, 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可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独善其身, 对世间所有生命都产生关爱与敬畏之心。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体系也在做出适当调整, 教育者与高校应当整合多方力量,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 尽最大能力去丰富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每一位大学生的未来都充满无限可能。

1 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1 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承、民族的繁荣,这些目标都要基于生命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在当代, 我们享受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诸多便利, 但却仍然无法凭自己的力量去抵抗无聊与孤独感的侵袭。尤其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异常空虚,导致很多大学生都崇拜金钱主义、个人主义,成了充满铜臭味的“经济人”代表。为了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理解生命的意义, 让他们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成长的烦恼与学习的压力, 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生活教育,让他们可以平衡个人欲望与金钱、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生命责任观,从而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1.2 引导高校教育回归本真

教育的核心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归根溯源,其本质是为了培养人类的正确认知, 让他们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正确联结, 从而实现个体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离轨道”的情况,而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教育回归本真, 让大学生能够在象牙塔中感受到身心愉悦,发掘出生命中的至善至美。至今为止,教育的工具性特点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的功利心越来越重,他们甚至已经习惯了惯性思维模式所带来的“便捷感”,在面对问题时缺少韧性和判断能力, 这会导致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十分冷漠, 觉得满足自己的需要才是第一位。为了能够尽快调整当代大学生的这一错误状态,生命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的试金石, 将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的发掘出来, 进而充分实现当代高校教育的终极价值。

1.3 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 大学阶段是他们十分宝贵的人生经验,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如独立生存与依赖性的矛盾、社交圈子扩大与自闭心理的矛盾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条件的矛盾等。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不可避免,想要成长、进步,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的独生子女,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并处理很多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够帮助他们及时缓解压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将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极端行为。而通过实施高校生命教育, 基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来加以及时疏导, 将会促使学生朝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去转化。

2 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2.1 关爱生命教育

在近年来, 我们经常能够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有关于“虎爸”“虎妈”式教育报道,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将严厉教育、 系统教育看作是培养孩子的最主要途径。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会用“名牌大学”“重点高中”等作为教育子女的唯一目标, 并有意无意地将上好大学、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门语言等同赚大钱、拥有更多社会权利关联到一起。在此种氛围中,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道德、法治、爱国以及政治教育, 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都有着十分扭曲的三观,并投射在具体的行为上。事实上,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一件好事, 但却代表不了教育的成功和学生的生命健康,试想一下,一名科科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的“尖子生”,但却是非不分,不顾道德,不受法律,想必这样的人才也必须要加上双引号。生命教育的真谛绝不是伪成功学,更加不会去盲目的推崇个人主义,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一个自给自足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合法公民,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生命是鲜活的,它不应该与暴力、残酷、卑鄙、不择手段联系在一起,而是要展示出和平、友善、自尊、爱。这应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2.2 健康人格教育

对所有生命抱有尊重和敬畏之心, 懂得接纳不同形态、不同阶段的生命,是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康人格的主要标志。在当前的快节奏时代中,高校生命教育需要赋予大学生以良好的适应能力, 让他们拥有健康且完美的人格。物质生活的过度丰富将会造成浪费,最终导致思想与精神上的极度空虚, 让人们逐渐失去归属感和寄托感。现代人的最大特点是过于迷恋外在条件中的物质享受, 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丧失了对思想的追求, 这就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工具化的发展倾向。

社会发展固然离不开高技能的知识型人才, 但更加不能缺少的是人格健康且道德完善的“普通人”,高校的生命健康教育需要做的是弥补常规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保证大学生的技术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准可以同步发展,从而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创造出更多人生奇迹。

2.3 责任意识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同样是高校生命教育的又一大目标。马克思曾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一大诟病即为过于崇拜个人主义, 总是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是不枉此生。然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想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在自己的角色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就必须要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生命教育要通过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来教给他们责任担当、关爱他人、冷静思考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审视自己思想与行为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强大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3 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完善生命教育课程

纵观我国高校现阶段的运行体制,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征, 生命教育应当与四个年度的课程学习结合到一起,在不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完善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面向大一学生开展基础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目标应当围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意识、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来设置, 课程内容应包括自我保护、 性教育、法制教育等,让所有大学生都可以了解何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其次,面向大二学生开展生命伦理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厘清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在与其他生命相互联结的过程中学会谅解,学会包容,逐步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通过正向引导,大学生将自动远离麻木不仁、冷酷无情,从而更加懂得去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再次,面向大三学生开展生命价值教育。象牙塔中的生活已经过半,他们就快要脱离学校的庇护,进入到社会中打拼自己的一番天地。高校生命教育要着重培养此阶段学生的忧患意识,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来磨砺学生的品质,引导他们去主动创造生命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寻求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让大学生的生命发展更加充实且丰富多彩。

最后,面向大四学生开展生命规划教育。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告一段段落, 这一阶段的生命教育要赋予大学生客观规划自己未来人生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基于现实条件来对自己做出评价, 在正确三观的指引下形成竞争意识与目标意识, 让他们可以独立面对挫折,提高人生幸福感。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想要将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价值淋漓尽致发挥出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首要任务。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正确认识、 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珍惜、尊重、敬畏生命,继而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由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匮乏, 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鞭策作用, 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来为大学生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首先,高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组织班主任、科任教师、辅导员、思政工作者以及心理服务人员来共同成立生命教育小组, 深入到大学生中间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完善高校生命教育网络;其次,高校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观, 要更加热爱生命,不断发展自己的爱的能力,从自尊自爱开始,将对学生的爱与关怀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再次,高校需要经常组织教育者参与有关于“爱的教育”的培训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洞察能力,借助于相关科学指标来敏锐觉察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 在第一时间给出预防性干预措施,将不好的苗头及时扼杀;最后,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将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教师的考核评估指标关联到一起,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此来提高高校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

3.3 整合多方教育力量

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机制虽然愈发成熟,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表现出了些许问题, 地方上的教育部门没有实现资源共享,导致教育合力难以形成。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生命教育质量, 高校需要积极影响教务处号召,同时发挥出思政部、学工部以及团委的生命教育作用。国家教育部门要认清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发展问题, 立足于当前国情, 进一步培养师资力量,帮助高校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同时将生命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步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高校要分配好教育经费,更多关注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断完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基础设施, 结合现行教材的应用情况来重新拟定教学评估方案, 确保高校师生都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受益者。

3.4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 高校需要进一步拓宽生命教育的辐射范围, 确保生命教育不要受到常规课堂的限制,多多组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就如同即将脱离母亲的小老虎一般, 他们十分渴望与外界接触, 想要在诸多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基于此,高校可以以社团为载体来组织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验证真知,从而形成适合自己行为准则。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来到当地养老院、福利院做志愿者;来到贫困学校、打工子弟中做代课教师;来到受灾、贫困地区中做服务人员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服务于大众的机会, 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逐步发现自身价值,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明白生命的坚强与生命的脆弱,养成积极乐观、自尊自爱的人生态度。

3.5 凸显校园优秀文化

校园文化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教育和熏陶学生。为此,高校应当将生命教育与校园优秀文化关联到一起, 让生命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首先,高校要将以生为本、人文关怀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尤其是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成长特点,允许学生犯错,让他们充分感觉到被认可、被关心,从而有更多的信心来用于提升生命价值;其次,高校要凸显校园文化中的生命情怀。在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给在校师生带来美的享受, 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合理利用学校期刊、校内网、校内广播以及宣传栏等途径来向学生推广生命的积极意义, 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最后,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想法和意见,在讨论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