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舜帝南巡于韶石山奏韶乐传说出现时间考

2019-12-26白云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舜帝南巡石山

白云光

(韶关市博物馆,广东韶关 512026)

在粤北地区, 长期流传着舜帝曾在韶关境内的韶石山上演奏韶乐的传说。韶关之“韶”字也源于这一传说:隋开皇九年(589)灭陈之后,隋文帝取州城东北韶石改原州名“东衡州”为“韶州”。唐宋及以后历代出生于韶关或任职与韶关的先贤均以此传说为基础, 对韶关地方文化进行阐释和弘扬, 逐渐形成了包含纪念建筑、诗文、祭祀等多种表现形式的韶文化。

1 舜帝及其南巡辨析

舜帝是否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古代典籍中所载其一生所为是否可信,前贤多有论述,信者有之,疑者亦有之。笔者倾向于,虞舜作为我国上古传说时期的人物, 其原型即为我国原始社会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 史籍中所载其一生所为之事多为后人为某一目的依据当时传说综合加工而成,这也造成了越到后来,有关舜帝的传说便越多,其细节便越清晰。正如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解释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史观中所提到的“‘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1]。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取得官方支持,得到迅速发展,而其极力推崇的舜帝的影响力也借助朝廷的力量迅速扩大,成了历代儒士心中“圣人君主”,也即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舜帝形象。“事实上,舜帝形象在早期的文献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直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才最终定型”[2]。

关于舜帝南巡这一传说,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史籍中多有记载。如“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如岱礼……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3],“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4],“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徧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5],“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是为零陵”[5]“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6],“南征三苗,道死苍梧”[7]“南抚交趾、大发……四海之内皆戴帝舜之功”[8]等。除此之外,在《礼记》《山海经》《墨子》《吕氏春秋》《白虎通义》等古籍中也多有类似记载。

此外,有学者指出,我国古籍中所载尧舜禹时期巡狩行为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时期联盟首领的武装巡行,“联盟首领离开本邦国处理各种事物, 无疑就是巡狩了”[9]。从这个角度来说, 在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帝, 其武装巡行作为一种重要的统治方式确实有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现实需要。

这种武装巡行必然要受到气候、交通、沿途物资供应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此必然不会是长距离远行。“尧舜时,中华大地部落林立,各部落地域较小,说舜巡狩四岳,只是后人的设想。即便是南巡狩,受地域所限。也只是在长江以北”[11]。

舜帝南巡这一传说至迟在战国时期便已为时人所认同,并且这种共识有着一定的历史痕迹:一是原始社会末期, 部落联盟的首领确实曾因统治需要对本部落之外的其他部落进行巡视;二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与两湖地区甚至岭南地区的部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印证。

这两者在后人的口耳相传中不断融合, 为舜帝形象及其南巡传说的出现和不断丰富提供了可能。而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游说之风的盛行,则为其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迟至春秋战国,舜帝南巡已经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圣贤君主德服蛮荒的圣举。

2 传说出现时间及缘由考辨

以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为原型的舜帝为了“协和万邦”对本部落以外的地域进行巡视,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韶石山位于南岭南麓,远离中原。因此舜帝到达韶关境内韶石山的可能性极小。这在古人心中已经明了指出舜帝“南巡守未必至此”[13]。但是,作为韶关地方文化源头,这一传说出现于何时,历来为关注韶关地方文化发展的文人所关注。

古代探讨这一传说的学者多集中于唐宋时期。主要见于以下记载:

“韶石,《郡国志》云: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14]

“《郡国志》曰: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二……昔舜游,登此山,奏韶乐,因以名之。”[15]

“韶石,《郡国志》云‘舜尝登石,奏韶乐’”[16]

“韶石,韶石山在韶州东北,高七十丈,阔一百五十丈。昔虞舜登此石,奏韶乐,因以名州。晋永和二年有飞仙游其上。”[17]

此外,在《水经注疏》卷三十八“韶石”注解中,杨守敬也明确提到,“《寰宇记》引《郡国志》曰,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名。在今曲江县东北六十里。《广东新图》载韶石山于锦江东,是也。”[18]

由上述记载可知, 有关舜帝南巡于韶石山奏韶乐传说的记载大多是依据《郡国志》。此处所引《郡国志》,据宋会群先生分析,当是“《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所引的《元和郡国志》”[12]。此书成书于唐代,是目前所见最早记录这一传说的古籍。

另一方面,在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之后,即改东衡州为韶州。据《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十道志》曰:“韶州始兴郡……隋平陈,为韶州,以韶石为名。”[15]宋代《元丰九域志·附录·古迹·韶州》《太平寰宇记》引同。由此可见,在隋初,这一传说已经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从而使得隋文帝将州名由原来的始兴、东衡州等改为了韶州。

另一方面,在秦汉时期,韶石山被称为“曲红岗”。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史籍中,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舜帝与粤北地区发生联系。说明此时尚未出现“舜帝南巡于此奏韶乐”的传说。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秦汉时期,粤北地区尚没有出现舜帝南巡于韶石山奏韶乐的传说; 而到隋唐时期,这一传说开始得到了全国性的认同。因此,舜帝南巡于韶石山奏韶乐的传说必然产生于秦汉以后到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传说的出现一般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原住民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创造; 二是迁往他处的移民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团结其他移民,同时也为了维持与迁出地之间的认同与联系, 会将迁出地的传说带到迁入地。

粤北地区“舜帝南巡于韶石山奏韶乐”的传说是正是基于第二种情况而出现的, 其出现的时间极有可能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伴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而出现的。

以舜奏韶乐传说为源头的韶文化的出现与传承弘扬,表明在古代的粤北社会有着一定的心理需要,即为了保持和延续其民族认同。在长达两百余年迁徙浪潮中,有不少士民迁居岭南。如两晋之际“江、扬二州经石冰、陈敏之乱,民多流入广州”。在战乱时期,能够进行长距离迁徙入岭南的多属于上层士人之属,这些人“由于物质生活相对有保障,更注重于精神生活,民族意识更加强烈而敏感”,创造出舜帝曾经南巡于其迁入地演奏韶乐传说来强调自己中原士人属性, 以加强移民之间的认同感,便具有了现实意义和需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 舜帝南巡于今韶关境内韶石山演奏韶乐的传说有可能是随着魏晋以后北方移民的到来而出现, 其最初目的是强调自己中州人士的属性以团结不同时期南迁至此的移民, 同时也为了保持与岭北中原移民的认同和联系。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后裔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韶州地方士人群体,在其努力下,在粤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这一传说为源头的、包含多种表现形式的韶文化。

猜你喜欢

舜帝南巡石山
杨 诚作品
《乾隆南巡图》研究述略
天下为家
一路向南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泰国游大事记
浅谈邓小平南巡
张石山 作家书法作品欣赏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