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探究
2019-12-26刘光林
刘光林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4)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邓小平同志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是由亿万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红色文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 凝聚着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 深入进行党史、 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论述,为高校在新时代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和根本遵循。
1 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养分所创造出的先进文化, 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灿烂文脉和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 其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1.1 红色文化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真谛
近现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于是, 走什么样的道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由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来领导人民实现这个历史任务, 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核心问题。为了救国救民,无论是以封建儒家文化思想为指导农民起义,还是以“洋为中用”思想为指导的封建阶级洋务运动自救,还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都挽救不了中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无数革命者“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辉煌伟业。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也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红色文化是治党治国的历史资源和文化根基,有利于党员干部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 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其昭示着必然要求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师生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信念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 红色文化阐述了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成果的价值本真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一方面,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2]。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和实现民族解放、 国家独立和人民富裕的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既是对封建主义文化的反思与革除,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既是对资产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和吸收, 又是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是一种革命的、时代的、创新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最高利益。井冈山时期“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时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都体现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文化,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趋向等问题的科学回答,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红色文化的先进价值理念, 要求高校在办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3 红色文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核心精髓
红色文化其在革命年缔造的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和平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培育的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体现出的坚定理想、敢于牺牲、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等崇高品质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彰显了人类优秀的精神、理念和情怀,蕴涵着中国人民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源泉, 是引领广大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生动历史教材,是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载体。红色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广泛接受和认可,有利于党员干部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具有中重要促进作用。高校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就必须弘扬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引导师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强化爱国之心、 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2 红色文化高校育人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灿烂文脉和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 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 凝聚着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鲜活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价值引导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 坚持红色文化“三进”传承红色基因
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从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教材,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红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红色革命历史》《革命先烈事迹》等主题教材,将红色文化历史转化为课程、史料转化为教材、现场转化为课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革命史,接受红色精神教育;围绕革命红色文化主线,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建立“经典研读”“理论授课”“红色体验”等课程模块,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推进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工作,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坚持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手段,深化案例式、研讨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把课堂、书本、音像、课件、现场相结合,把红色基因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增强师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2.2 坚持红色文化“三讲”点亮信仰之炬
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党课专题讲、报告邀请讲、参观聆听讲等活动,引导师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党课、 红色经典讲坛、读书沙龙活动,通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务骨干集中辅导系统讲、支部书记深入讲、党员干部结合岗位讲等方式,把红色文化讲精彩、讲响亮,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和深刻内涵,增强学生们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用实际行动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和红色传统。启动红色文化讲堂活动,定期邀请老红军、革命先辈亲属和党史专家给师生讲红色文化故事, 通过专题讲座、 座谈讨论、论文交流等方式,宣讲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而建立的不朽功绩, 探求他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进行爱国主义、 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其对革命理想信念的认同,增强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和吸引力。开展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定期组织师生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聆听红色故事,领悟红色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汲取了“红色营养”,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
2.3 坚持红色文化“三融”占领思想阵地
坚持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融入学生社会实践、融入高校新媒体建设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占领高校宣传思想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根植红色文化沃土,传承延安伟大精神”为主题,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系列红色活动,举办“唱好一支红歌”“举办一次红色文化艺术节”“写好一篇红色征文”“诵读好一项红色经典”“开展一次缅怀先烈”等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德育教育,坚定不移地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积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红色之旅”老区行、走访老党员老红军和抗战老兵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学术研究、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公益服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追寻红色记忆、追寻红色历史。注重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新媒体建设中,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校园网络及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等传播媒介,建立红色主题网站,开通“两微一端”红色文化平台,积极宣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把“想讲”和“会讲”结合起来,把“想听”和“爱听”糅合起来,把“自己讲”和“一起讲”融合起来,使红色文化的故事可听、可信、可传播,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4]。
2.4 坚持红色文化“三研”夯实铸魂之基
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 通过打造红色文化研究学科群、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 弄懂讲清红色文化的先进性、 重要性,增强高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注重红色资源利用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凝聚一批与红色相关红色文化研究的学科专业, 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等红色学科群;其他相关学科,如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等也融入红色元素。成立“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红色精神研究中心”“红色旅游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围绕中共党史研究、红色文化教育和宣传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凝聚党史战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线一批专家、 学者开展理论研究和文化宣讲,挖掘红色历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打造理论阐述、文化宣传、对话交流的示范性成果发布平台[5]。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聚焦“革命斗争与理想信念教育”“红色精神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等专题,不断深化理论阐释,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 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法效应”,努力打造红色文化的精神殿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和资政育人作用, 及时转化研究成果,积极服务和作用于社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 结语
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最好营养剂。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宝贵资源,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优势,理直气壮地、富有成效地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地把红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打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