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区域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9-12-26邓志斌
邓志斌
(肇庆市图书馆,广东肇庆 526060)
“古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光辉灿烂的历史见证。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古籍,受制于保存条件、修复水平的桎梏,保护利用面临着不小的挑战”[1]。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成为“我国历史上首个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古籍保护领域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中华古籍开始得到全面系统保护。自2018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3],在第二十八条第二款和第四十一条分别对公共图书馆保护和宣传利用古籍进行了规定。自此,公共图书馆保护古籍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保护古籍也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义务,彰显国家对古籍的重视。
1 肇庆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现状调查
广东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乃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气息浓郁。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籍文献。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网站检索、电话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肇庆地区1 市8 县(市、区)9 所公共图书馆古籍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1 馆藏分布不均,差异较大
调查显示,肇庆地区1 市8 县(市、区)9 所公共图书馆中共7 所图书馆拥有古籍,2 所藏量为0,古籍合计25 243 册。其中,端州馆、高要馆、四会馆、怀集馆4馆所藏古籍占比依次为39%、34%、24%、2%,合计99%,其他5 馆共占1%,表明肇庆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分布集中,各馆藏量悬殊,分布不平衡。
1.2 古籍保护和修复情况堪忧
各馆对本馆所藏古籍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场地和设施上给予基本的保障,确保古籍能够得到较好保存,端州馆、高要馆、四会馆、怀集馆4 馆设置专门的恒温恒湿的古籍书库,防虫、防尘、防盗、防火等配套设施齐备,高要馆入选了广东省古籍保护单位。但在古籍修复工作上,各馆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在7 所拥有古籍的图书馆中,只有高要馆和四会馆2 馆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占29%,且年均各仅修复10 册,各占本馆古籍的0.11%和0.17%,还有5 所图书馆未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占比达71%。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图书馆数量不多,年修复数量仅占亟待修复古籍很小的比例,表明古籍修复工作堪忧,亟待加强。
1.3 专业人才匮乏
馆藏量前四的4 所图书馆都安排专职人员管理本馆所藏古籍,其他3 馆没有安排专人管理;在人员技能水平上,仅高要馆和四会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古籍修复技能;在人员培训上,近两年各馆均无工作人员参与省级以上古籍专业培训。总之,各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少,技能水平不高,培训少,无法真正满足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需求。
1.4 宣传工作不足
拥有古籍的7 所图书馆中,有4 所通过网站主页对古籍进行宣传,占57%;6 所在2017年开展了古籍推广活动,约占86%,只有1 所图书馆既没在主页上看到相关的宣传也没有进行推广活动,占14%。这表明大多数拥有古籍的图书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古籍的宣传工作,采用了一定方式对古籍进行宣传,但在宣传渠道和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别。再对宣传活动场次进行分析,2017年开展宣传活动数量最多的为4 场 (次),最少是为0 场(次),平均每馆开展不足2 场(次),表明宣传推广活动做得不足。
1.5 开发利用存在差异,重藏轻用明显
“古籍如果只藏不用,不仅违背了作者著书立说是为了传播与流通的初衷,也使得古籍沦为缥缃紧襄的废纸”[4],建设古籍数据库则是利用古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7 所拥有古籍的图书馆中,有4 所建设了古籍数据库,其中肇庆市馆和高要馆为联合建设,占57%,3所至今没有建设古籍数据库,占43%。表明已有过半图书馆重视建设古籍数据库来促进本馆古籍的保护和利用。
从数据化古籍数量上看,肇庆市馆和高要馆共100 册,占本馆古籍1.16%,端州馆共1 608 册,占本馆古籍16.31%,四会馆共200 册,占本馆古籍3.3%,数据化总体比例不高。再将这4 所图书馆进行比较,端州馆是肇庆市馆和高要馆的16.08 倍,是四会馆的8.04 倍,表明各馆在古籍数据化工作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从数据库使用方式看,有3 所图书馆实现远程数据库访问,1 所需要在馆内使用,说明各数据库使用方式不尽相同。共3 所图书馆设有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供读者阅读古籍,4 所图书馆没有设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说明图书馆对古籍的阅读推广工作不足,重藏轻用的情况明显。
2 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肇庆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古籍建设中存在专业人才匮乏、宣传不足、古籍利用率不高、保护欠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肇庆作为珠三角城市,粤西城市,经济相对落后,总体对图书馆事业经费投入较少,除了呼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经费投入外,自身的努力尤其重要。在此,笔者提出采用区域联合建设的方式,建议区域各馆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取长补短,解决古籍收藏、保护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摒弃“各自为政”的思想,树立合作共建意识
由于古籍的不可再生性、重要性和易损坏性,各图书馆都将本馆古籍当作“镇馆之宝”,不轻易向公众展示。为了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肇庆地区各公共图书馆近年来逐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但是存在“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协调,行业合力未能充分发挥,无法形成古籍资源的整体优势。只有从思想上打破陈规,摒弃“各自为政”的思想,树立合作共建意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2.2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区域古籍专业人才队伍
古籍的整理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涉及版本、分类、编目、著录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面对人员不足、专业技能不高的短板,“若短期内无法解决专业古籍保护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向上级古籍保护中心寻求指导帮助,或者选送人员参加各种古籍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普查队伍的业务素质”[5],肇庆地区公共图书馆可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专业部门开展的培训班,或者到有经验的图书馆进行跟班学习,提高古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各馆可以协调合作,建设地区古籍人才中心,组建一支地区古籍人才队伍,实现人才的合作,人才的交流,人才的共享。
2.3 加强区域古籍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各馆应将古籍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的业务交流范围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条件、有经验的馆应该主动承担起责任,在业务工作上对经验不足的图书馆开展业务指导。
2.4 利用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对古籍的认识
充分利用已经构建起来的读者群体、“一卡通”系统服务平台,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如网站主页、微信公众号、APP、QQ 等平台,在读者中广泛传播古籍基本知识,营造社会关注。
2.5 建立区域古籍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肇庆地区各图书馆虽已采取一定方式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但各馆大多数时候都是独自进行,缺乏相互沟通,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工作开展程度差异明显,古籍数字化产品良莠不齐,出现重复工作,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古籍保护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以古籍数据库建设为例,香港和澳门地区为避免相同问题的发生,将此项工作作为“有计划、有规模的政策性工作。在资料整合方面,为了方便不同资料库之间资料的交换、流通,建立了对设资料的标准格式……”[6]这对肇庆地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肇庆地区应在相关部门主持下,建立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机制,协调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避免各馆出现工作发展不平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情况的出现。
3 结语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图书馆来说是不小挑战,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各图书馆应借助“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创造的有利条件,不断创新思维,寻求符合地区发展的新方式,促进古籍有效保护,提高古籍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古籍的社会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