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性研究
2019-12-26张栋栋王卫
张栋栋,王卫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22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奋斗、建设祖国的热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集体意识。而现代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中立德树人的系统化措施尚未实现,单一的思政课程和简单松散的校园文化生活,明显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内在等问题,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大学生精神缺乏,信仰迷失,无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教育,践行于校园文化生活,塑造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积累历史文化底蕴,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特定的民族特点,被世界所认可和接受,不是因为我们的人种、地域位置或者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上下五千年来,在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历经风雨变化,各民族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日积月累所沉淀下来的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精神,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家的魂。一个没有魂的民族,很快会被湮没历史长河中;一个没有魂的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一个没有魂的学校,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被社会淘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游离于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之间,精神和信念变得模糊,道德底线遭到践踏,实质根本是失去了我们赖以存活的民族之根、 民族之魂——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字画、中国瓷器、中国的建筑所具有独特魅力,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勇、让为主要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所提倡的厚德载物的价值观;精忠报国、抵御侵略、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合文化育人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2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生活需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精神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是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广泛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社团文化活动。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庆七一歌咏比赛、雷锋学习日等一系列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学院2018年新设立龙城大教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做讲座和报告,目的在于提升了广大师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从思想上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加强思想政治课融于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生活活动,深化社团活动主题内涵和活动结构等形式,从思想上引导,活动中践行,让学生深入领悟传统文化中内容和内涵,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奉献精神。第三,努力开辟第三课堂,在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中华美德,提高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2015年,“一粒米的温暖”公益社团在学院党委和学生处、团委支持和领导下,积极开展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团成立三年以来,定期前往诸城当地贫困小学和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活动持续开展200 余次,参与人数3 000 余人,很好地提升了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奉献精神。通过拍摄“我的好老师”“我爱你祖国”“微公益我愿意”等公益视频的形式,号召全院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 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奋斗、建设祖国的热情。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文化素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集体意识,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合文化育人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办百年名校,树栋梁之材,就必须抓住文化育人这条主线,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校园的角角落落,让同学们由内而外的成人成才,才能培育出有理想信念、有知识技术、懂感恩奉献、愿爱国敬业的当代大学生。
4 以理论学习促发展,以校园文化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事关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学院改革发展和和谐稳定,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要求全学院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行动上各个部门协调统一、统筹兼顾,党群工作部做好党建宣传工作,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和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各部门齐抓共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推动全院师生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让全体师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按照正确的轨道开展。
第一,课上课下,双管齐下。加大思政课马列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文化素养;开展各种校园文化生活活动,深化社团活动主题内涵和活动结构,潜移默化的在思想领域和文化阵地上传播马列主义,提升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奉献精神。
第二,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社团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庆七一歌咏比赛、雷锋学习日等一系列社团活动,有序开展,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设立龙城大教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同学们做讲座和报告,提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从思想上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拜托封建迷信、宗教信仰的束缚,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和道德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努力开辟第三课堂,提高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学院党委和学生处、 团委支持和领导下,积极开展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奉献精神。通过拍摄“我的好老师”“我爱你祖国”“微公益我愿意”等公益视频的形式,号召全院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高校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现实作用,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政治阵地意义重大,这关系到未来中国发展的助推力是否强劲,关系到中国这座高楼大厦的基石是否牢固,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能否顺利实现。因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打造社会工匠需同步进行,既要重技能学习,也要重思政教育。学院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工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思路,通过主题活动、教育宣传、社会实践统筹规划,立体式、系统性、持续性地让学生在学习、参与、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学生生活自律自觉性,培养出了心理健康、学习刻苦、工作努力、办事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精神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