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立体培育模式

2019-12-26仓明左方银朱雯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育特色高职

仓明,左方银,朱雯菁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孕育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文化自信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信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肯定,在比较世界多元文化时坚定本国文化的独特和优秀,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自觉担当传承发展本国文化的使命。作为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对文化自信的坚定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就是各个高校的历史使命。

1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把握当代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对寻求培育其文化自信的策略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扬州市职业大学进行了《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1 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较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并展现出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心。如在问到“您是否对于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并且认为中华文化是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时,选择“非常认同”和“认同”的学生占比达97.5%;对“您认为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意义” 这一问题,85.1%的学生认为“传承文化精华,弘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当问到“您认为长征精神在当今是否有意义”时,93.2%的学生选择了“很有意义,长征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制胜法宝”;在“您是否认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问题上,88.9%的学生选择了“认同”。

1.2 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度较低

认同不等于认知,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度较低,文化素养不够丰厚。华夏五千年,先人馈赠予我们的不仅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精妙绝伦的匠心华宝,更有春雨惊春清谷天的天地感悟,然而当问到“您是否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和礼仪”时,64.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除传统文化外,学生们对于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而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知之较少。在“您是否理解革命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问题上,80.7%的学生回答的是“不太了解”或者“不了解”;各级各类学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都要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在“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 ”的问题上,只有32.4%的学生表示“十分了解”,甚至有6.3%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者“很不了解”。

1.3 高职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辨识度有待提高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今天,多元文化与思潮纷至沓来,它们有的自成体系,有的有理有据极富煽动性,让人眼花缭乱,好坏难辨。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辨识度有待提高。在“您认为西方文化中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了“个人价值”,77.4%的学生选择了“创新精神”,45.5%的学生选择了“法律意识”,33.4%的学生选择了“冒险精神”,甚至有4.8%的学生选择了“拜金主义”;当问到“您会向往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传统节日吗”这一问题时,虽然有19.1%的学生表示“不向往,还是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4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感觉”,却有21.1%的学生表示“非常向往,希望中国也有”,还有18.1%的学生表示“非常向往,希望到国外感受”。

1.4 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性不强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特色与世界元素,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性不强,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在回答“您会主动向他人介绍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吗? ”这一问题时,只有17.9%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当问到“您是否愿意传承一项传统技艺”问题时,46.7%的学生选择了“作为兴趣了解即可”,更有5.8%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在创新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文化创新意识。在回答“您是否考虑过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自己的专业结合或是创造出新形式”的问题时,51.6%的学生所持的观点是“能力不足,无法完成创新”,28.4% 的学生甚至认为“不需要考虑,这是权威专家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2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总结如下。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认同的现实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在全球各大峰会频频亮相,为世界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大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现实的成就促使国人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度审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同时用包容开放的理性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其文化主体意识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自信力显著增强,高职学生当然也有此共性。而且,高职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在长期的熏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高度认同也是必然的。

2.2 高职院校“重技能”的人才培养设计使学生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对文化的低认知

高职院校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都非常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甚至使人文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也比较严重,认为只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来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等人文课程抱着可有可无、不挂科就行的心态。而且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电子产品的时代,较少高职学生能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上网、购物、玩手机、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上,他们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知半解也就不足为奇了。文化素养不高,文化自信也就缺乏底蕴。

2.3 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使其对外来文化难分良莠辨识度有待提高

如今各国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多重交锋中,如何借鉴优秀文化并为己所用就成了一大难点。只有分辨出各类文化的真实面目,才能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一方面,高职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外来文化的新鲜感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辩证思维能力不强,加上互联网造就的信息喷涌也使他们无暇深入甄别翻腾汹涌的外来文化,进而在选择吸收时就容易盲目与冲动。中西对比,新鲜与传统,一片暗涌中学生很容易有所偏颇,从而造成对本国文化的轻视。所以,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文化素养、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辨识度,才能使他们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2.4 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较低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性不强

文化自觉,即主动了解文化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分析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性体现在对革命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创新。文化自觉是文化实践的精神动力。大部分高职学生受自身成长阅历、人文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等因素制约,习惯性将文化实践作为国家层面或某些“有识之士”该承担的宏大命题,仿佛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殊不知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只有在每个个体上发生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文化的传承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职业或特定的目的,其内在精神力量贯穿于每个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责任意识较低的人不在少数,受此影响,高职学生在理想追求上,更注重个人利益,缺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发展国家文化的使命感也不强。文化自觉意识较低,就缺乏文化实践的精神动力,不关心文化发展,更谈不上真正的文化自信。

3 建构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立体培育模式

3.1 科学设置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内容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以文化的认知和选择为基础的。“在5 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建构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教授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深邃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诸如守诚信、崇仁爱、讲辨证、尚和合、重民本、求大同等,历久弥新。其次,要以红色革命文化激励学生昂首前行。革命文化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因,同时又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当年的“圣地”延安,作为一个强大的精神符号,感召无数热血青年前赴后继,这正是革命文化的力量所在。最后,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了再创造,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指引。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道路、模式和奇迹的造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及生命力。吸吮我国漫长历史积累的文化养分,将有力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汇交锋中,学会选择和包容,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努力创新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增强培育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使高职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思政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融知识性、政治性于一身,既可使学生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又可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引导和政治上的升华,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在眼球经济大热的当下,微信、微博、QQ,图片、动画、音乐、视频时刻充斥着高职学生的生活,要想征服学生的心就要活泼有趣、话题多多。相比之下传统思政课思辨式的理论讲解,不仅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极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从讲好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做起。故事语言贴近实际,生动有趣,且极富感染力,契合高职学生的听讲需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迂回,兼具思想深度与生活热度,引人入胜中将现实世界的情境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达学生的内心,在故事的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共振。其次,要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渗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所在,不管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师都可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并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课程实习、毕业设计时,因地、因时地挖掘素材,润物细无声。

3.3 拓展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空间和载体

对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动员全员、树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课堂”教育理念,拓展教育的空间和载体,在立体化、综合化的“大课堂”中获得育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首先,注重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网络应用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率和利用率,增强了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使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在每一个当下发生,通过网络,师生可以及时进行思想互动和文化自信资源的共享。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校报、学刊、广播、宣传栏等媒介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促进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土壤。第三,充分挖掘社会培育资源,组织高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知行合一。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民间艺术活动、参观博物馆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访问英模、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学习先烈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开展下基层、社会调查等活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文化践行中增强自信。

3.4 加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主体的队伍建设

首先,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效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必须讲政治,具有坚定的科学社会主义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化自信的践履者。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以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的行政干部和工作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力量,不仅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组织协调等积极作用,也要以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信心吸引、影响学生。最后,形成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全民机制。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不仅是学校应尽的义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因此对其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为形成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全民机制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培育特色高职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