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12-26董敬祝
董敬祝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逐渐走入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视野,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探讨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指以互联网、 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各种精神交流活动以及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交流、工作、学习等行为产生现象的总和,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思想品德、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能力、行为方式等元素。从这个角度上看,网络文化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只要在网络上发生的行为、产生的现象都属于网络文化范畴。
和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的功能以及形态能加丰富。首先,网络文化的传播更高效、便捷,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信息;其次,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显著,通过文字、视频、音频、交互等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最后,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且自由的文化创造空间,网络成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 行为方式、审美观念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也在用其本身的特点,改变着当前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1]。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资源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化、自由化、共享化、高效化等等特点,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信息设备,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能够搜集全世界的信息,同时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图书馆,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 互联网上关于思政教育的视频、图片,也能够将思政教育知识以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促使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有更为全面的体会[2]。
2.2 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网络文化的高效性、即时性,改变了如电视、广播、报刊一类传统媒体单项传播的特质,伴随着网络而逐渐兴盛的网络文化,以一种强调多向性的互动式交流,打破了现实生活中时间、空间的藩篱,更便捷且更全面的信息,为高校思政教育营造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3]。各种灾害营救事件、 运动会举行事件就可成为弘扬正能量文化的载体,官方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发声,在引导舆论走向、正面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信息资源就可成为高校思政文化的教育资源。
2.3 打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界限
更加开放的沟通交流渠道,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感受到了新的压力,且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无疑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困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友空间,并且也为大学生的交流活动盖上了一层虚拟的面纱,这就使得大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和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的人群进行倾诉、交流,使得大学生的压力、不良情绪能够得以宣泄。
3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3.1 冲击了大学生的学习
首先,网络文化淡化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据相关信息显示,部分抱有霍乱之心的群体,以网络为信息传输的渠道,以新闻、评论等形式,以意识形态输出为目的,扰乱我国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再创新高,达到了8.02 亿,其中一半以上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大学生是其中最主要的群体。而大学生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言论的引导。受此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观念就受到了侵蚀或者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因此淡化。
3.2 冲击了高校的主流文化
多元的网络文化在满足大学生娱乐需求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校园文化受到了一定冲击,加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为高校主流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我国处于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就业困难、房价上涨等等社会情况,伴随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维模式、道德品质、行为方式造成了诸多影响,加深了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形势下的矛盾。
3.3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复杂化
多元的网络文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越发复杂化,这就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此外,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原本应该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具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特征,学生的行为、思想逐渐被简化,在进行交流、购物等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将主动权或者部分思维活动交给了网络文化。比如,学生在购物、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在网络上查询各方面的信息。受此影响,大学生的记忆、感知等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诸多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借助虚拟网络环境寻求慰藉或者逃避,这就和高校思政教育发生了一定冲突。
3.4 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教育事业长期以来都非常注重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教学经验、专业素养在课堂上收放自如的进行教育,在思想引导、榜样示范等等方式的影响之下,促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一个道德标准线。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实行的都是这种教育方式,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融合,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复杂化,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环境、教学活动中的身份地位趋于平等,“教育——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一去不复返。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加剧,其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思想,而是要应对学生的质疑,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 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一是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尊重个体差异、包容多种文化的文化环境,允许学生思想之间的交锋,然后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 二是高校要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活动,通过实践、理论活动的相互支持,创造出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
4.2 正确引领校园网络舆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互联网作为工作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起集服务、指导、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政治网络,将互联网变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渠道。高校要着重加强互联网的服务功能,通过在线沟通、答疑解惑、心理咨询等服务,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难,加强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
4.3 加强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高效网络文化环境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娱乐方式、思想变化,高校要建立起一支和大学生年龄相近、思想水平高、媒介素养强并且具有一定上网时间的思政教育队伍,这支队伍要将思政教育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消除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正面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4]。
4.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面对目前复杂社会环境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以及影响,高校要用思政理论为大学生建立起一堵道德“高墙”。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负面信息,让大学生养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健康学习方式。
4.5 增强网络执法监督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为避免虚假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应该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而网络环境的营造以及虚假信息的管控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所以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对网络上的信息要及时地进行屏蔽、筛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追溯虚假信息的传播源头,对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进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平台。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可谓是一把“双刃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通过理论教育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起一堵可靠的 “高墙”,同时学校方面也要通过文章上述的措施,正确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国家政府要加强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