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2019-12-26唐坚
唐坚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上海 201210)
文化创新体系是一个包含了思想、政策、理念、产业以及保障制度等各类要素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是整个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同样还是一个日益推进的过程。文化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其内涵极其丰富,展示在文化创建的所有方面以及全部过程。其大致涵盖了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理念创新、文化政策创新以及文化体制创新等。
1 文化创新体系概述
文化创新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其本质含义能够理解成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运用所有的可控资源,同时积极引入民间力量,产生国家对于文化创新效率与能力的高效控制、推进以及支持等,以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此体系通常是由文化产品创造者、政策制定者、文化科技工作者以及文化服务提供者等所构成,有助于营造起国家良好文化环境,同时促进优异文化作品生产的理论、政策以及组织结构的框架体系。
第一,文化价值创新。文化价值是文化精神的重要展示,同样还是文化体制又或是制度的重要基础,是客体世界主体化与精神理念客体化的桥梁与纽带。民族文化主体的价值系统是所有价值领域的融合与统一。所有文化的价值体系当中均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艺术、法律、科学、宗教以及文学等相关要素。然而因为所有的价值领域与价值领域内各个价值互相间的结构秩序、连接方式以及作用形式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进而产生不一样价值体系的综合文化特点与功能。
第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于文化创新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样还为我国文化艺术长久平稳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证。文化体系正是文化价值的外化,涵盖管理、决策、监督以及评价等所有流程,创建起优良的、满足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制度是建设文化创新体系的根本保障。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精神的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创建起满足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创新体系,进而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创建起优良的文化生态环境。由管理、决策、投资、用人以及运营等层面革新当前的文化制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第三,文化形式与内容创新。文化形式与内容创新被摆在了第一要位,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以及其关键构成部分便是生产出大量原创性的、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作品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除此之外,文化内容还是评判文化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相对较差,与全球文化强国对比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文化内容发展的相对落后是影响我们国家文化繁荣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
第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包含了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加强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生产以及消费模式,培养全新的文化消费人群。并且,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渐产生文化产业的全新领域。二是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传递文化,提高文化传递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等,进而增强我国文化的综合影响力。高新技术手段为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传递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促进了文化交流传递方式的创新,全新的传递媒介在高新技术的促进下,文化传播形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人们接收文化的渠道同样在不断拓展,此必然会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各个国家间的文化沟通与竞争中能够处于主动地位。
2 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
第一,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文化本身不断发展的本质需求,是文化发展的源源动力。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便是文化逐渐由创新中获取力量,不断拓展的历史。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表明,唯有推动文化创新,才可以彰显出全新的光彩和活力,加强文化的渲染力与生命力,同时因此获得全新的意义与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便是一部文化创新史,中华文化凭借其自身极为顽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与发展,堪称全球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能够这么说,创新便是文化的根本所在,是呈现自身特征与达到自身功能的重要路径。
第二,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需求。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但需要有高度发展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更加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伴随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对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文化与政治以及经济互相结合,其在综合国力竞争过程中展示出了重要价值,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发展成综合国力的主要代表。所以,牢牢掌握我们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化创新,是加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性需求。
第三,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应对全球化挑战,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措施。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文化交流同样日趋频繁。其一,全球各个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叉结合、取长补短,此为我国不断汲取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构造既满足于现代化需求,同时还具备中华民族特点的新文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其二,在全球化时期,我们国家面对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西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靠其自身在文化、经济以及科技等层面的优势,全力输出本国文化。伴随文化产品大范围的推销,其生活模式、价值理念同样被传递到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导致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我国需要全面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我国文化的综合实力,创造出可以顺应时代发展主流,达到现代人精神诉求的文化形式与内容,逐渐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市场的比重以及加强全球影响力,此是处理我们国家当前所面对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
第四,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加强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加强人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小康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创建的重要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渐创造的环节,不但取决于物质,更加取决于精神。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好坏,通常是由其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加高的需求。唯有促进文化创新,生产出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化产品,逐渐达到人民大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诉求,进而才可以有力的推动人们综合素质的加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创新体系建设路径
3.1 树立创新思维
想象与创造最初便是人类的天性,是人们自身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由人类认识运动的发展历史而言,唯物辩证法的形成便是一个有着划时代价值的创举。思维创新是唯物辩证法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是人们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条件基础,全面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破除陈旧理念,敢于标新立异,准确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逐步打开新局面的思维模式。思维创新并非是盲目的想象,而是合理的创新性思想活动,其理论基础便是唯物辩证法所披露的事物无限发展改变的观念以及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性规律。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发展均源自于文化。正是由于文化的创新,才有了浦东这座集发展、开拓以及高效于一身的现代化城市。浦东当地的居民对于文化是高度追崇的,然而其对于文化的理解同样不单单停留于以往的范畴,而是依靠现代的、变革的、发达的以及全球的文化观念以传扬与创新自身的文化。因此,浦东人在积极发展自身文化之时,并未将文化产业当作目标,更加不会以各式各样的文化节会为宗旨,而是将创新性的思维融入文化观念当中。
3.2 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
文化政策创新是文化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牢牢掌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需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等以提供支持。需参考市场经济的手段、形式,运用社会化以及市场化的运行方式,改善文化资源的分配。
首先,积极促进文化法规政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成功进行,需健全的文化法规,此已经变成我们国家文化制度变革、推动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第一,需增大立法力度,产生完整的、有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第二,需尽快出台与改善地方性的文化法规,逐渐使得文化政策法规包含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第三,需突破行政垄断,逐渐放宽市场准人,激励民间资金积极投资文化行业,建立多样化的投入体制;第四,激励社会各个方面融入到文化资源的维护、开发与运用行列。
其次,推动文化科技政策创新,加强文化整体竞争力。第一,合理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发展文化科技产业,加大文化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提升科技含量,加强文化艺术行业在现阶段知识经济时期的综合竞争力。第二,尽可能推动文化产品与各技术成果相互融合,推动文化产品的架构调节与技术创新。第三,逐渐将文化投资的中心转移至技术装备层面,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文化产品实施改造、升级。需要从多媒体时代的高度充分掌握文化发展的趋势,经过信息产品的深加工充分彰显出文化资源所具备的优势,拓宽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范围。
3.3 积极推进文化观念的创新
第一,积极推动文化观理念的创新,树立起大文化的观念。因为我们国家管理制度的特殊性质,在实践方面文化的发展始终都是在“小文化”圈子当中运行,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依然有着各类狭隘、片面的看法。其一,“文化是虚的,唯有经济才是实的”,并没有全面意识到文化在培养与传承民族精神以及综合国力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等。其二,办文化需完全依托政府机构,没有政府拨款是无法办文化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需树立起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办文化的全新观念,逐渐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将文化工作融入到市场经济大循环中。其三,在部分地区,文化被局限的看作是“文学艺术”,又或是误将文化理解成是文化部门所管理的戏曲歌舞,以上均是非常片面的观点,其不但隐匿了文化的丰富涵义,同时忽略了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所以,树立起大文化的观念,全面认识到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环节所产生的所有财富与各个能力的综合,是文化观念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二,积极促进文化观念的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节中,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文化力量对于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必然会越来越大。需认识到文化理念对于社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增大宣传的力度,使得人民群众了解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需求。需能够针对传统的文化背景实施改造,促使其对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发生积极性的影响;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产生“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优良态势;需推动人与自然以及社会间的和谐与协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被人们看作是聚集与鼓励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
3.4 创新文化战略
大量事实说明国际竞争继资本、资源、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之后,已逐渐进入到文化竞争时期,文化以及文化战略在21世纪将会引导国际竞争,同时引领着全球的发展主流。我们需要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等相关层次高度关注文化战略,面向21世纪促进文化战略创新。首先需要立足于具体国情,体现特色,精准定位。积极开展文化战略创新,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资源,梳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确定我们的文化特点,明确文化发展的企业战略目标、区域战略目标以及国家战略目标等,创建起新时代文化战略机制。其次,需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全球,开拓思想,勇于汲取引入全球较为先进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制定具备我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上海浦东着重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尽可能达到“十三五”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开端。对比财政部、文化部所制定的东部创建标准,浦东新区以全优为具体指标明确创建计划。全面贯彻四大文化工程,促进“文化供给能力较差”“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文化团队活动较少”以及“城市文化氛围不浓厚”四大文化不足的跨越式发展。始终秉持“先行先试”准则,逐渐摸索浦东新区公共文化创建重难点问题的处置方式,尽可能创建起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浦东样本”,逐步产生“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创建”“以标准化推进均等化”“加强文化治理能力”以及“‘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四大创建亮点。以东部城市创建第二名的良好成绩,获得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称号。
3.5 创新文化业态
伴随科技和文化结合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逐渐创新、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业态,此是中国特色新文化体系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需合理高效的应用网络传输、电子出版以及数字影视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积极拓展文化博览、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数字远程教育、动漫游戏以及数字传递处理等全新的文化业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们国家新兴文化业态的科学技术水平,尽力在产生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与关键技术层面有所突破,以加强我国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积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发展、创新,此便需求:其一,充分发挥出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增大民间资本的投资力度,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其二,创建起基于高新科学技术的文化创新机制,以推动文化创新和现代科技的互相融合;其三,需高度关注高新科技对于文化创新的影响,不但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科技手段逐渐融入到文化领域当中,为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递提供了现代化方式,同时还需高度关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文化垃圾的生产与流通提供了便利,人们需积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增大对于当代各式各样无形与有形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为文化创新发展创奠定较好的基础;其四,应用高新技术,严格打击各式各样的侵权与盗版活动,切实保护文化知识产权;其五,需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成果,加速外文化沟通与传递方式转型升级的步伐。
3.6 文化环境与人才创新
第一,文化环境创新。优良的文化创新环境是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文化环境创新大致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创新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需积极营造起适合又或是有益于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比如:制度、政策以及法规等,由根本层面创建起保护创新、尊重创新以及激励创新的优良环境。此必定会对文化创新行为造成根本性又或是决定性的影响。其二,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精神、理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其对于文化创新的重视程度。以上两个方面不但互相联系并且还互相依存。创建起优良的文化环境,需要构建起准确的社会价值评判机制,指引人们寻求“真、善、美”。
第二,文化人才创新。人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创新文化以及文化创新等均需要人的参与,任何文化产品均聚集着人们的创造智慧与才能,由此意义层面而言,文化创新的根本性质便是人们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加强本身的综合素质,逐渐拓展全新创造领域的过程,从而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满足新时代社会、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因此,中央政府需求树立起人才资源是首要资源的理念,全面落实人才兴文战略以及人才强国方针,着重培养起一批具备较强改革的高素质领导人才、一批熟悉现代化传媒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一批懂得运营、善于管理的运营管理人才。在最近几年时间内,浦东新区将人才资源当作是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在承载推动国家战略进程中,逐渐改善人才整体环境,初步创建起了在国内国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高地:人才资源数量已经达到137万人,其中境外人才有3.6万人;引进海内外的院士达到了90人、有5人曾获得诺贝尔奖获;有21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在2018年的时候,浦东新区政府颁布了人才发展“35条”,主要凸显以下四个方向:第一,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理念推动人才制度创新的不断深化;第二,以高能级与全球化为前进方向尽可能开创高层次人才聚集发展的新格局;第三,以标榜先进与奋勇争先的劲头长期维持人才政策综合竞争力;第四,以甘当“店小二”的心态着重增强与优化人才服务。
4 结论
文化创新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不但需理论研究者的努力,同时还需社会提供优良的创新环境。需要全力创建起“勇于摸索、敢于创造”的社会氛围,此环境不仅涵盖“软环境”,同样涵盖了“硬环境”,主要包含以下三点:第一,积极营造开放、民主的学术氛围与政治风气,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文化创新需全面贯彻“双百”方针,传扬学术民主,打破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等约束,根据时代发展的全新状况,形成全新的理论。第二,为文化创新提供相应的物力、人力以及财力等,创建技术、理论以及知识等创新基地。第三,积极组织社会化、群众性的思想传递活动,尽可能创建起一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优良环境,使得一切有益文化创新的思想观念持续迸发,为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