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吉林省29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调研数据
2019-12-26张玉鑫任甲男薛舒凡张兵兵周彦彤柏文静
张玉鑫,任甲男,薛舒凡,张兵兵,周彦彤,柏文静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指明了方向[1]。随后,国内各高校在创业人才能力的确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及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培养方面均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更倾向于综合素质的培育和训练,需要整合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扮演着连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创业相关单位的重要角色,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丰富的商业资源和更广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数百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每个基地都拥有各自不同的运营模式,但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发展局限,如何建设更高质量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基地的辐射性已经成了摆在学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1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现状
1.1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主体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帮助其验证创业想法,孕育创业企业的一种社会组织。与创新创业基地或创业园区不同的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更倾向于创业的初级阶段,即创意和创新的环节,重点是创业项目和团队的优化及打造。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有三个建设主体,分别是政府、高校和企业。政府主导型创业孵化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创业优惠政策的验证及创业榜样的打造,代表性的基地包括敦化大德创客园、九台大学生创业园等。高校主导型创业孵化基地更强调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培养和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代表性的基地为吉林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企业主导型创业孵化基地与前两者相比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更重视以基地为平台进行资源的链接和创业企业的投资,代表性基地为长春摆渡创新工场、林田创客公园等。
1.2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模
我国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7年6月7日,全国第一家创业孵化基地“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宣告成立,随后各地的创业孵化基地就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众多创业孵化基地中,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建设的基地数量不占少数,建设规模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通过对吉林省林田创客公园、摆渡创新工场、延边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29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调查发现,目前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大约有15%的基地整体规模较大,代表性的基地为吉林省林田创客公园,占地4.3万平方米,拥有“创客空间”“创客微工厂”“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等六大功能区。中等规模孵化基地的占比为25%左右,代表性的基地为长春摆渡创新工场,总体使用面积为1.16万平方米,拥有创投咖啡、创客空间、创业培训、创业传媒等多项服务。小规模创业孵化基地总量最大,占比接近60%,代表性的基地如吉林省万易产业园中的大学生创业园,它是吉林省第一家由企业投资组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总面积为4 100平方米,目前已对48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了孵化。
1.3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功能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主要建设目的是培育高品质创业项目,打磨高质量创业团队,孕育专业化创业企业。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主要功能包括创业所需各类资源的供给,如创业场地、基础设施、水电网等,也包括了创业者所需各类服务的提供,如政策、技术、信息、融资平台等。很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设了创客咖啡、创业俱乐部、培训辅导、创业路演、创业传媒等众多功能区,从政策讲解、团队组建、融资路演等各个环节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孵化服务。此外,近几年不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始参与各类高品质创新创业竞赛,并吸纳获奖创业团队及项目入驻基地进行创业想法的验证。例如,长春摆渡创新工场自2015年起就积极吸纳获奖参赛团队入驻基地,“买菜喽”“不服来辩”“阿甘生活”等优秀竞赛作品均已入驻基地。
1.4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方式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组织,它以服务为宗旨,带有明显的公益色彩,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运营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政府为主导的孵化基地强调优质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的孕育,期望通过孵化基地的支撑培育出更多高质量创业公司,增加地区民营企业数量,拉动经济增长。政府主导的创业孵化基地在运营方式上强调“政府主导、高校协作、企业衔接”,政府指派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基地进行整体管理,以资源整合的形式与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组织进行衔接,在运营模式上带有明显的“大家长”的气魄。高校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重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优化和现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在运营模式上比较“单纯”,绝大多数孵化基地都是由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实训中心或就业处来负责管理,推行的都是共享式服务,公益色彩比较明显。企业主导的创业孵化基地与前两者相比要“现实”一些,它采用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申请入驻基地的项目会进行严格的筛选,入驻基地的创业企业一旦孵化成功实现盈利,基地会从其净利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收益,对于企业主导的孵化基地而言,他们在孵化的同时更是在进行创业企业的投资。
1.5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社会辐射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数百个创业项目借助孵化基地的力量得到了验证,基地中也先后走出了多家国内知名的创业企业。以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的大德创客园为例,截至2018年6月,该园区已经孵化创业项目79个,20家创业公司成功出园,发展为成长型企业。吉林省九台大学生创业园是政府主导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园区现有入园孵化企业34家,毕业出园9户,孵化项目涉及制造、医疗器械、电工电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转化项目4个,基地创业团队人数达到110人,带动420名大学生就业,创业企业实现产值6 000万元[2]。目前,国内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和价值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孵化基地会朝着合作化的方向发展,其扶植效果及社会辐射也会日益增长。
2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发展困境
2.1 功能设置不合理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项就是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的情况。这个问题在高校主导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资源创建了不同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但很多所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是学校在原有专业实验室或科技园的基础之上整合而成的,虽然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培训等服务,但与专业的创业孵化基地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在构建创业孵化基地的过程中存在主体意识不强的现象。现有高校主导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要包括企业工位、创客咖啡厅、创业培训室等功能区,但工位较少,创业咖啡厅和培训室利用率也相对有限,此外孵化基地中缺少创业传媒、投融资平台、微工厂等更为专业的功能模块,孵化基地缺少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认识。
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比较重视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凸显,在创新性、市场性和协同性方面表现的差强人意,孵化基地的管理也存在着主体分散、人员缺乏、被动应急的问题。前文提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兼具公益色彩和商业色彩的社会组织,它的管理与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入孵标准的确定、入孵项目的论证、入孵团队的考核、入驻企业的跟踪、创业资源的链接、创业大数据的积累及日常的管理等工作,孵化基地的运行难度丝毫不亚于一个规模型企业,它需要的是一支精良的管理团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采用的都是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团委等部门“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模式,在这种多头领导的情况之下,孵化基地的管理责任是不明确的,再加上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就导致了创业孵化基地变成了一个“有成绩大家抢,有任务大家躲”的地方。总之,缺乏一套系统完整、专业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成了限制孵化基地更合理发展的重要原因。
2.3 师资队伍不完备
我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师资的配备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现有孵化基地会为入驻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优化、创业路演等服务,在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导师的邀请和专业教师的聘用,但孵化基地缺乏稳定的导师团队,很多活动中导师都是以“临时帮忙”的形式参与,对孵化基地而言更像是提供帮助的“外人”。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本身应该拥有一支完备的创业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仅应该包含负责讲解创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更应该包括项目优化导师、企业管理顾问、创业投融资导师和负责外部资源链接的导师,只有多方合力才有可能为大学生创业者构建一个完整的创业环境。但是,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导师的参与严重不足,有的基地几乎只有两种导师,一种是项目导师,负责对入驻基地的创业团队和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另一种是企业孵化导师,负责为入驻孵化基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而现有孵化基地中,这两种导师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项目导师往往要一人指导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人员、证照、资金、专利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项目导师根本无法对项目进行细致的指导和优化,企业孵化导师一般是聘用有着丰富经验的创业者来担任,但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也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所有咨询需求。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及时的鼓励,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难以坚定信心,会出现中途放弃,甚至从创业积极分子转变为创业负能量散发者。
2.4 发展规划不清晰
现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其未来的发展规划,很多孵化基地在建设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盲目性,不少工作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指派的任务而强行推进,这种工作形式缺乏规划性,不利于基地的持续性发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例,近几年各级各类的创业大赛层出不穷,这也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很多高校的孵化基地要负责与大赛进行对接,前期负责创业团队的培养、创业想法的激发、创业路演的指导等工作,中期要对大赛中的高质量项目进行包装,后期要负责孵化竞赛项目,孕育创业企业。借助大赛打磨团队与项目,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运行模式,但不少高校主导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运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存在短视现象,不注意前期想法的挖掘及项目的积累,往往是到每年的赛季才开始宣传,甚至向各个分院强行指派竞赛任务,这样应急性的工作形式自然无法诞生高品质创业项目。而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高校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还有很多,缺乏清晰的发展目标及科学合理的规划严重影响了基地的发展质量和社会价值。
3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策略
3.1 完善基地服务功能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应该对自身的建设和主要孵化对象进行清晰的界定,因为不同的群体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应该仔细研究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共性问题,并针对其创业特性设置服务功能。现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般会包含创业培训、经验交流、政策解读等服务,但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问题,如职业认知不端正,缺少团队意识,缺少奉献精神等,基地中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专项的训练。高校主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重要成长摇篮,这些基地应该定期开设素质拓展训练以强化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链接地方民营企业行业联盟,让创业者走入企业中体验真实的企业管理智慧;基地中要设置“创业传媒空间”,不断记录并宣传每一位创业者的成长和苦恼。此外,孵化基地中还应该设置“中央控制室”,链接各个功能区,积累创业大数据,为基地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基础。
3.2 健全基地管理机制
目前,政府及高校主导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管理人才匮乏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孵化基地可以尝试有计划、有节奏地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虽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有强烈的公益色彩,但它其实是集公益与商业于一身的社会组织,所以孵化基地应该在扶植大学生创业者的前提下采用更商业化的管理模式。首先,基地要设计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愿景和服务宗旨。其次,基地要吸纳、培养、储备各级各类人才,并且在人才的激励方面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要保证“事—岗—人”的完美匹配。再次,要明确基地的组织结构和每个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确保基地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行下去。最后,保证管理模式的灵活性,基地是孕育企业的摇篮,企业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基地更要满足时代的要求,所以基地的管理模式要在稳定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3.3 增加基地师资力量
针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基地可以通过联盟的方式进行解决。例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合作聘任其创业教师担任基地中的“创业教育教师”,与教学实习企业联盟,聘任其管理人员甚至企业创办者担任 “企业管理导师”,与科技处联盟,聘任高水平科研专家担任 “科技指导教师”,与政府工商、税务等部分沟通,邀请相关工作人员担任“政策解读顾问”,与地方金融投资组织联系,选择口才较好的工作人员担任“投融资顾问”,与地区的行业联盟沟通,在不同的行业中聘任企业家担任“项目优化导师”。但“集齐人马”还只是第一步,基地需要针对每一类导师的实际需求设计其激励方式。例如,对于高校中聘任的“创业教育教师”应该在课时、职称、绩效等方面给予认可,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参与性并保证创业师资团队的持续性。而对于其他几类导师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明确每一类导师的诉求,以“双赢”为前提展开合作。
3.4 编制基地发展规划
对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盲目建设的问题,要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编制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规划的编制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已有基地的规划方案。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基地的建设与高校的建设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全面的调查,来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孵化基地要借助政府、行业企业、示范基地、天使投资人的视角了解大学生创业者的“样子”,再根据调查结果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能够经受得起市场竞争考验的创业型人才。建议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设计自身发展规划时不要将时间跨度做得太长,编制三年或五年规划即可,规划的编制原则同样是在稳定的基础之上保证灵活性。此外,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编制发展规划时可以研究一下企业主导创办的孵化基地的发展模式,引入市场化思维对于基地的持续性发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