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12-26张雪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德育课核心德育

张雪松

(大连商业学校,辽宁大连 116033)

1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2 “中职学生德育课核心素养”及中职学生现状

目前有关专家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而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核心素养必然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就中职学生的特点而言,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先应该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细化,特别应该重点强调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学生“社会参与”的问卷调查、企业和教师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国家的责任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自我管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很低,仅有10%左右;在敬业奉献,团结互助、尽职尽责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在国家认同和关注国家发展、关心国家大事方面只达到5%左右;有近半数的学生缺乏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缺乏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没有制定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不少中职学生思想认识模糊,是非判断能力差;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挫折;知识见闻狭窄,文化基础偏低,有言语粗俗现象;校园内外暴力等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等。不少学生踏入社会便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成才道路曲折。这些现状,都与核心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格的职业人有一定的差距。基于中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能使中职学生满足“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这一要求。中职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中职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 基于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策略

作为德育教师要明确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在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3.1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状态

德育课本身有些枯燥,不受学生喜欢。教学中教师时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观察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是否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的主动程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否协调,观察学生是否围绕重点的问题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具有挑战性和独创性的问题。

3.2 广泛采用按专业分场景的学科活动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途径就是学科活动。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直接经验的知识就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整合形成自己的感悟;教学中我们强调身体参与,创设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亲自动手,亲身感悟情绪体验,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情景化教学、问题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方法等,并采用按专业分场景教学的教学策略。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教学策略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一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是德育教师要紧扣时代精神和企业实际需求,在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和德育授课内容模拟不同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其在场景中体会授课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找到现实中的德育契合点,在无形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3 在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计划基础上分阶段培养核心素养

依据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培养计划、“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中职生心理特点,中职德育教学要实现预期核心素养目标,可采用“按学期、分重点”的教学策略。在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中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树立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理想,乐思善思,树立个人责任担当和社会担当;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中侧重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教学,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担当和法制意识、奉献意识;在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中侧重于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职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树立忠于国家、忠于党的意识,并提升职业实践能力;在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侧重于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人文情怀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实现个人、集体、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核心素养的三大模块的内涵和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中职德育教师要努力打造中职学校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4 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的本质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教师把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激励者,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交流者、解决者。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把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这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基础上的新型教学关系。实践中,我们的德育课堂教学尽量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通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学、小组学习、实践学习、情景模拟等形式,学生带着问题、疑惑、思考、想法走进课堂,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求知、展示、互动、发挥、创造的舞台,使德育课堂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3.5 德育课教学评价不拘一格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德育课程的评价仅凭一张试卷,是远不能公正公平地考核一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情境,它的考察也应该离不开情境。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很多知识和技能,之所以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键在于学校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过于人为地简单化和抽象化,丧失了和现实生活的连接。因此它的评价也应该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开放的现实情境,不仅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培养的途径与方式,也是评价学生德育课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

3.6 情境和开放式问题考试

德育课的考试和评价题目应来源于真实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几道题。所以在德育考试中尽量做到学科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统一,创设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试题情境,和生活及工作实际相结合,突出考查学生解决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也多设置开放性和探究性。例如,设置一个情境:路边摊贩被执法人员追赶并掀翻摊子,路人纷纷帮忙收拾残局,严厉指责城管执法人员野蛮执法的行为。问题:通过这个情境分析,你如何认识公民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法治国家的政府应如何依法执政?如果你是路人,你该如何为摊贩出点子?这种开放型的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知道什么?”还能评价学生 “能做什么?”还能评价学生课堂中的表现,而且能评价学生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下的表现。比如,我们采取的表现性评价方式有:论辩或辩论、模拟法庭、短文题考试、模拟表现任务、完成现实任务等[2]。

3.8 综合成长评价

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表现及其成长变化收集起来,通过班主任、家长、社会等观察和记录,看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过程,也要求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合理做出德育课的评价。

3.9 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内容、活动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追根溯源。教育教学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其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打开耳朵和眼睛,听得进,看得见,才有利于学生消化、接受,收到好的教育效果[3]。

核心素养教育必须要让学生学到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通过实实在在、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感动其中、涤荡心灵、化为行动。所以,通过有效的勤工俭学、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家庭劳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产生共鸣,实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统一和融合,最后形成自身的一贯素养。

中职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完成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使命。所以,德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具有责任和担当,努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尽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德育课核心德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