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美两国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相关研究
2019-12-26杨鹏刘伟香
杨鹏,刘伟香
(1.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01;2.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12)
1 产生背景
ESP(专门用途英语)可以满足人们在学术、职场背景下的特定学习需求,满足人们工具型需要,如商务人士用英语来经营管理企业 (Hutchinson&Waters,2010),它的影响日益扩大。
在美国,ESP备受国际留学生和移民推崇,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导致EAP(学术用途英语)需求旺盛,美国移民需要EOP(职业用途英语)去尽快适应职场和生活环境,因此,美国ESP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相当成就。
在中国,大学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从事挑战性的工作。中国职场越来越青睐高等专业知识+外语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专家和学者们认为ESP是21世纪英语教育主流,他们提倡在中国大学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建立ESP教学模式,满足社会与人才发展需求(刘润清1996;秦秀白 2003;蔡基刚 2004)。
2 ESP的定义与内涵
ESP是专门用途语言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中的一种。ESP是与EGP(通用英语)相对的一种教学理念。EGP具有通识用途,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并掌握英语共有的语言本质。ESP具有专门用途,致力于培养一种适当的思维方式和在某些特定目标语篇中的交际能力,指导特定学科或科目。
ESP是LSP的一种,它主要由EAP和EOP组成,EAP进一步被分成EGAP和ESAP。Jordan(1997)认为它可分为EOP(职业用途英语)和EAP(学术用途英语)。 Hutchinson&Waters(1987)认为,它可分为 EST(科技英语)、EBE(商务经济英语)、ESS(社科英语),每个不同学科又可继续分为EOP(职业用途英语)和EAP(学术用途英语)。在国内,ESP被分为EAP、EOP和EPP(专业用途英语)。在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Dane Belcher认为ESP包括EAP、EOP和ESCP (社会文化用途英语)。CBI是ESP的一种有效地教学模式,是SBI(技能教学法)对应的概念,两者都属于教学法,前者注重内容,后者注重技能。EOP在不断拓展并产生新的下属分支职业英语,如EMP(医学用途英语)。
3 国内外ESP研究的一些现状
ESP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J.M.Swales写的《ESP中的插曲》和M.A.Halliday等写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分别对ESP下了定义。ESP首先出现在英国和美国,然后传播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其他国家。
三大方面的因素为ESP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在不同场合和不同专业领域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应用语言学中的交际教学理论促进了ESP的实施。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人需求和兴趣爱好成为学习者的动力,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将影响其学习效果,这为ESP打下了牢固基础。
(3)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和经济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强劲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11年,Ann M.Johns在《ESP研究历史》中讲述了ESP的出现及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和最具意义的成就。她把ESP研究历史分成四个阶段:(1)早期阶段,从1962年到1981年,ESP研究被认为覆盖到从基于文本的统计到修辞手法;(2)最近阶段,从1981年到1990年,拓宽了ESP的研究范围,包括师资培养、职业ESP和中介语;(3)现代,从1990年到2011年,随着计算机进入ESP语料库研究,ESP测试与评价开始得到重视。John(1991)用语料库和语料库检索在他的数据驱动学习(DDL)中开展学习;(4)2011年之后。
在美国,ESP经常被称为CBI,CBI教学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课堂(Lambert&Tucker,1972),激发了苏联、日本、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尝试这种做法并树立了很多成功范例(Dupuy,2000;Kasper,2000;Stryker&Leavers,1997)。美国的企业和大学都有大量ESP培训课程,都以CBI三种模式进行,保护式、附属式和主题式。保护式适合于英语水平有限人群,授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或教语言的教师但在其他学科领域有专长;附属式是语言和专业课教师协调合作,语言教师强调语言技能,专业课教师关注传统学科概念。主题式是在课堂上选择某些话题或主题作为授课内容,适合由不同语言背景和兴趣的学生组成的班级。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语培训课程IBCP(国际商务交际培训课程)采用CBI主题模式。Fredricka L.Stoller的《在内容为基础的课程中促进知识的获得》这一培训课采用的是CBI保护型模式。北利桑那大学开展EAP课程包括基础课程、阅读实验室、跨文化交际、视频、计算机实验室、写作、托福考试准备七大教学模块。教师用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反馈教导学生,通过帮助学生,逐渐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组织教学。
ESP概念在中国被明晰地提出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时刻,其理论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六个阶段: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剧本分析、技能策略分析、学习为中心的方法、风格分析 (姜治文&文军,1997)。
中国最早关于ESP教学的研究是1979年杨慧中发表的两篇科技英语的文章——《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他是引入ESP概念到中国的第一人。
国内做得最好的ESP是大众传媒英语,其次是经贸英语研究,最活跃的是科技英语研究(文军,2001)。管春林(2005)探究了经贸英语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方法和意义。
最近20年,中国ESP教学的实证研究快速增长,将近2 000所高校设立各种ESP课程,如商务英语、金融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等。有些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有些课程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系,一些传统初级、中级、高级写作课程被转变成基础写作、实用写作和学术写作课程,这些课程大大地提高了写作课程的实用性与相关性,有一些传统的口语课程也被转变为更专业化,如专业旅游英语课程,国际贸易谈判课程,英语口语与专门技能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