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典籍在韩传播及接受研究文献综述
——以《论语》为例

2019-12-26白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典籍译本儒学

白璐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儒学典籍承载并传播着儒学思想,《论语》 作为儒学的代表性著作,在东亚乃至全世界广泛传播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其译本在海外的传播过程更是成了儒学典籍对外传播的典型,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论语》韩译本的在韩传播与接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称之为儒学典籍对外传播的范本,对构建典籍翻译与传播机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该文旨在梳理儒学典籍韩译本对外传播及接受研究的现状,梳理相关文献,为今后的典籍韩译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 儒学在韩传播及接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从宏观视角对韩国儒学史的全面梳理研究

从国内来看,此类研究并不丰富。李甦平(2009)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韩国儒学发展演变的学术专著,对中韩儒学进行了比较,阐释了韩国儒学的基本特点,梳理和论述了韩国儒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探究了韩国儒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邢丽菊(2015)以中国学者的视角从思想史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了韩国儒学思想的发展,重在从学脉和学理上对韩国儒学进行综合考察。重点分析了韩国儒学的时代特色,并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学者的思想,对韩国近代儒学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韩国近代民族宗教运动以及现代韩国社会对儒学的认识等也进行了考察。反观作为受儒学影响最多的韩国,此类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崔英辰(2002)系统全面的研究了韩国儒学思想发展,以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展开了对韩国儒学思想的深入考察和分析,特别介绍了现代韩国社会对儒教的认识,对诸如儒学的现代化、亚洲价值的哲学反思、韩国社会的家族主义等作了细致的阐发和探讨。尹丝淳(2012)从韩国儒学的渊源开始,按照时代发展对韩国儒学进行了分阶段、有重点的剖析,并对每一阶段思想发展的特征进行了深有力度的把握,从儒学的普遍性中阐明了韩国儒学的特殊性。此外还有裴宗浩(1990)、金忠烈(1998)、琴章泰(2003)、崔映成(2006)、柳承国(2009)等等。这类成果对于宏观上把握各个时期内儒学在韩国传播和接受的整体情况、 了解儒学典籍在韩传播的历史思想背景、研究现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2 从微观视角对儒学在韩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首先是哲学研究。琴章泰(2004)全面探讨了儒学思想中的宗教特性,邢丽菊(2007)和李甦平(2008)讨论了韩国儒学的哲学特性,邢丽菊(2011)从韩国儒学的角度解析了儒学的生态伦理,邢丽菊(2015)分析了韩国儒学的“理”概念。

其次是文化研究。崔鹏英(1997)全面分析了朝鲜时代儒学文化的特性,梁宗华(2005)探讨了朝鲜儒学的本土化与民族化进程,陈放(2008)讨论了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孙永方(2013)分析了韩国儒学与现代性的问题,赵朦朦(2015)从儒学的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学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最后是文学研究。朴希秉(2008)探究了儒学对韩国文学的创作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性,曹春茹(2013)讨论了朝鲜古代散文创作对儒家典籍《论语》 的接受情况,曹春茹(2014)探讨了朝鲜文人对明代文学接受与批评的儒学化特色。这类研究从某一具体角度出发,研究了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对儒学对外传播的细化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3 从历史学及跨文化理论角度看儒学典籍的在韩传播研究

崔锡起(2002)全面介绍了传入韩国的儒学典籍,探究了经学发展的衰落和复兴,郑成宏(2003)梳理了中国与朝鲜半岛儒学典籍的相互交流情况,崔营甲(2013) 介绍了儒学典籍和礼学的基础内容,琴章泰(2012) 全面解析了朝鲜时代儒生解读儒学典籍的方式,探讨了儒学典籍和时代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要海霞(2016)探究了明朝儒学典籍在朝鲜王朝的传播及其影响。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的这类研究成果并不丰富。相反,韩国对儒学典籍的传播及本国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果丰富且涉及面较广。

1.4 基于语言学理论的儒学典籍韩译研究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迄今为止,国内有关儒学典籍韩译本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金美玉(2015)从语音、形态、词汇和句法四个方面对16 世纪末校正厅版的儒家经典谚解进行了语言学分析和探讨。反观韩国的此类研究,成百晓(2010)采用直译的方式对《论语》进行了翻译介绍,朴京顺(2005)对《论语》中“之”字的韩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金英镐(2007)从当代韩国出发,研究了当代韩国对《论语》翻译的研究动态,全镐谨(2003)分析了《少年论语》在翻译史上的价值,指出其克服了典籍崇拜主义,分析说明了《少年论语》是结合韩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避开了晦涩难解的文言用语,选择了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放下了经典的威严,以同等的视角面对韩国大众,具有极高的近代价值,全镐谨(2005)梳理了韩国光复以来的儒家哲学典籍翻译的历史和特点。指出1974年出版的《韩字论语》最有代表性,这本译著选择了自然的对话体和日常用语对经典进行了翻译,使译文更具生动性,更容易为韩国民众接受和理解。这类成果侧重于译入语与译出语的转换及翻译方法研究,有助于对儒学典籍韩语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摸索和探讨。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国内对儒学典籍韩译本的研究仍然不十分充分。儒学典籍韩译本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极少的研究现状与儒学在韩的历史沉淀和影响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二,国内从语言学及翻译学角度对儒学典籍在韩传播及接受的研究较少。据收集到手的资料显示,大部分儒学在韩传播及接受的研究侧重于哲学和文化方面;第三,韩国在儒学典籍,特别是《论语》韩译本的研究上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基本上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传播接受和文学研究,对近现代儒学典籍韩译本的研究为数不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研究成果趋于散和浅。因此,唤起儒学典籍在语言学及翻译学研究上的重视,深入进行儒学经典的翻译分析是韩国学界目前有关儒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国内外研究仍呈现良好的发展研究发展动态,主要表现在:其一,立足于语料库的典籍翻译研究。近年来,语料库研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突出,构筑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各项研究也在进行。其中中华典籍的中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建设的成果最为突出;其二,研究角度的多样化。学术界开始从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接受美学、社会学等多元化角度,对儒学典籍对外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朝跨学科整合性方向发展。

2 儒学典籍韩译本对外传播及接受的研究价值

首先,研究儒学经典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置换变形以及接受状况,构筑起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开拓中国典籍研究的视野。

其次,目前学术界主要侧重于儒学典籍在英美文化圈的传播研究,对其在韩语世界的研究较为薄弱,韩译本研究有利于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拓宽儒学典籍对外传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研究儒学典籍的韩译本翻译特点,不仅能探究各个时期的翻译特点和时代特色,还能促进中韩翻译教学法的研究。

最后,剖析韩译本的特点,有助于探明韩国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探究当代韩国社会对儒学典籍的接受现状,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域外影响研究起到启示作用,还能为接受理论及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基于韩国接受及翻译中国典籍文化的模式。

3 结语

该文梳理了中韩两国儒学典籍传播及接受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对典籍韩译本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典籍外译的全面性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从“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战略出发,通过运用翻译学、 传播学与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翻译、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全面考察《论语》在韩国的翻译历程,梳理韩国文字出现后的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韩国对《论语》的翻译和接受的具体情况与基本脉络,对比、分析、研究《论语》各个韩译本的特点,理清影响不同时期译本出现不同的诸多因素,阐释韩国译者对儒学典籍的认识,建构符合当代中华文化的韩语译介模式与传播策略,为促进中华典籍翻译研究,进一步增强中韩间的文化交流及认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猜你喜欢

典籍译本儒学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儒学交流在路上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