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家训诗歌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2019-12-26蔡丽平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训工匠诗歌

蔡丽平

宋代家训诗歌以宋代各类“描写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1]为主要内容,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情感丰沛。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家训诗歌文化的内涵、承载的精神也能反映出两宋时代世人的核心价值观及家族观,具有和当代“工匠精神”相似的特性。

一、敬业、精益与专注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一)倡导平等就业、自主择业的职业观

科举制度让两宋时期的读书人紧随国家的文治战略,光耀门楣的期待更使读书异于农工商择业观念,成为具有等级性的、可帮助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此等观念下,部分社会先导如杨万里、陆游等,以“估人耕货不耕田,也合供输饷万屯”“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作为儿孙职业平等观的启蒙,劝解其尊重劳动和专有职业,打破不平等的岗位选择观念,按照自身实际能力择岗就业。

(二)坚持淡薄物欲、敬业专注的道德观

两宋特别是宋真宗统治阶段,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盛行。宋代家训诗歌批判骄奢淫逸、敷衍懈怠,提倡孟子的“寡欲以养精”,推崇以格物致知作为子孙修德正心的基本理念。如陆游的“庐室但取蔽风雨,衣食过足岂所钦”“六艺江河万古流,吾徒钻仰死方休”均是叮嘱子孙后代做人做事要减少物质欲望,笃定执着“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重要表现。

(三)突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清代文学家翁方纲指出,与唐诗偏爱的狂放气势不同,宋诗更为注重琢字炼句,这种“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的深析文法逐渐演化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宋代文人甚至旬锻月炼,只为求一字之安。如陆游训诫后辈“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诗家忌草草,得句未须成”,这不仅是锻炼精工的文学创作要求,更是千锤百炼提升技能水平,进而雕琢极致的人生追求态度。

二、政治、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力的工匠精神成因

(一)以科举为背景的定向性、应用性引导

“科举是历代学子谋求成功之路”[2],如何考出好成绩、如何在出仕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自然成为宋代家训诗歌文化的核心。宋代科举的出发点并非塑造“工匠”,它弱化了诗赋、帖经和墨义,将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考核重点,专以经义、论、策取士,这就引导学子要以此考核标准进行日常习作。由此,宋代家训诗歌中所蕴含的“开物成务”“明体达用”等定向性、应用性职业胜任力的观念获得了丰厚的成长土壤。

(二)经济繁荣刺激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宋代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刺激了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得到高度发展。宋代是我国第一个赋予了职业教育和经学教育同等地位的朝代,重点推广“实学”职业理念、大力提拔职业技能人才、大量开办职业专科学校、“将职业道德作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基础”[3]等举措,提升了当代“工匠”的职业技能,更是从客观上促进了未来“工匠”家长“士农工商皆本业”主观思想的形成。

(三)家庭教育中职业道德的熏陶

宋代家训诗作者覆盖了各阶层的有学之士,他们的后辈从儿时起便以家训作为行为约束的规范。投身商业和手工业的一部分人依然严格遵从家训诗中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等道德观念,使其职业生涯发展更为明确顺遂。此外,由于“名人效应”和诗歌的可传播性,宋代家训诗作中融入的职业道德亦成为普通百姓的家教内容,不仅对其后人的职业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对整个社会工匠精神的形成、传承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读书与实践并重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一)构建全民学习提升技能的社会氛围,自上而下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两宋“兴文教抑武事”,庶人入官学、地方办私学、奖励提拔优质职官、行会管理人员等使得提升职业技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精巧技艺来自刻苦学习,于是读书上进就成为宋代家训诗中的重要一笔,辛弃疾的“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和苏轼的“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正是宋代家训诗歌中工匠精神得以形成并凝结、传承的表现。

如今,若要借鉴宋代家训诗歌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就要注重营造社会氛围。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和大力支持工匠技能的提升,出台应用性高职本科层次办学、平衡大学阶段教育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比例、吸引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引进和增加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项扣除额度等相关政策并加大媒体宣传,从家庭、学校到企业,为从业人员“终身制”学习提供助力,以社会风气带动全民终身学习,促进工匠技能的提升。

(二)重视职业实践教育知行合一引导,推行情境结合的生活式教学

两宋家训诗歌文化重视实践教育,一方面,要求“学而致知,行而致远”,如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邵雍“难用知如未知说,在乎行兴不行分”等均明确了知行合一的诉求。另一方面,采用“因境立象”[4]的情景式教学,如苏轼在《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中用大麦粥配合汤阴市的灾荒现状阐述惜米为民之理,不仅让受教者更易接受,还会因柔性、人性化教学方式和眼前的景象进一步加速其知识内化、建构速度等。

当代学校和各大企业对传承工匠精神的教学改革应同样以培养学生和职员的实践能力为基础。与宋代家训诗歌不同的是,当今生活化场景的选择是围绕教材的,不具备生活即时性和引导的寓教于乐。对此,从学生和职员关注的兴趣点切入和引导,更利于提升打造工匠精神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家训工匠诗歌
诗歌不除外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工匠神形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诗歌岛·八面来风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