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莫笑读本》民俗方言词例释

2019-12-26尹喜清

文化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邵阳民俗

尹喜清

一、《君莫笑读本》概述

(一)性质与版本

《君莫笑读本》(下文简称《君莫笑》)是清末民国初邵阳人陆蔚奇(1874—1941)编撰的一种蒙学读物。这是一本用当地方言俚语且“网罗”或“包藏”杂字的,仿照清代另一著名邵阳名人车万育(即车内翰)《声律启蒙》而用来“训课儿辈”的蒙学教材[1]。

《君莫笑》的版本,据笔者所见有三个版本,权且称为版本A、版本B和版本C。遗憾的是,三个版本均为残本。经仔细对照,三个版本的全文内容和编排体例上并无区别,均由三部分组成:民国壬戌十有一年(1922年)昭陵张熙庆叙、民国戊辰年(1928年)作者陆蔚奇自序、正文(包括上下两卷)。比较三个版本,只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出版年月和出版方不同。版本A明确在书的扉页标明“民国壬戌之秋,刊于琴书山房”,可知该书成书于1922年,由琴书山房刻印。版本B和版本C则无从考证出版年月和出版方。据《湖南刻书史略》记载,民国丙戌年(1946)富记书局曾刻印《君莫笑》二卷[2]。但不知版本B和版本C孰为富记书局所刻印,抑或两者均不是。(2)张熙庆叙有无落款。版本A于结尾处落款“昭陵张熙庆叙”,版本B和版本C均无。(3)用词的差异。比如版本A在陆蔚奇自序中说:“鄙人困顿风尘几二十年,叹世途之崄巇[注]原文作“嶮巇”,今简作“崄巇”。,人心之乖张。”其中的“崄巇”,版本B写作“噞巇”,版本C写作“噞嶙”。以上三种表达,应以“嶮巇”为最佳,也最符合作者本意。(4)注音详简不同。比如原文:“左旗右鼓长排阵,天九地八硬上弓。”版本A和版本B在“硬”后均注“恩去声”,版本C则无。又如原文:“磨心对碓嘴,变色对正容。”版本A和版本B在“嘴”后注“追去声”。版本C则无。(5)排版质量的差异。比如,原文收“乒乓”(旁注“品滂”)一词,版本A无误,但版本C写作“兵兵”,明显有误。综上,笔者认为版本A最早,也为最佳本,版本B次之,版本C则错讹或遗漏(主要遗漏注音)稍多。

(二)体例与内容

《君莫笑》是作者仿照前清邵阳人车万育《声律启蒙》的体裁所写的,是一本对子启蒙教材,教导学童掌握声韵格律。《君莫笑》与《声律启蒙》的体例相同。全书由两篇序言和正文组成,两篇序言中一篇是张熙庆所作,另一篇是陆蔚奇自己所作。全书只有一册,分为上、下两卷。按平水韵分布,上卷十五韵属上平声,下卷十五韵属下平声,每韵3节,每节约80字。书中对子包括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和十一字对,声韵相和,朗朗上口。

《君莫笑》采用邵阳方言写成,内容大都贴近生活,介绍了民国时期邵阳地区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风俗文化气息。书中包含很多杂字和俗语,俗语除了用地方已有谚语写成,还将书面语的名言警句地方化,使这些谚语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本书收录的方俗语词资料非常丰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当地方言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材料。《君莫笑》内容大致可依据对子的字数多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字对和二字对。一字对和二字对一部分记录姓氏、人名、地名、节日、事物的名称,另一部分记录动作和状态。第二类是三字对。三字对主要记录地方风俗、事物名称和动作行为。第三类是四字对及四字以上的对子。这一类主要记录了道德训诫、农业生活、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以及消极的俗语等内容。

二、《〈君莫笑〉读本》民俗方言词考释

语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自然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语汇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信息。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3]《君莫笑》作为民国时期邵阳学童的蒙学读物,收纳了大量的方俗语词,这些方俗语词虽然“鄙俗”,不登大雅之堂,但反映了邵阳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当时当地风俗的一个载体,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拟从《君莫笑》选取部分方言词进行考释,以反映民国时期湘西南邵阳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生活类民俗方言词

1.饮食类

【伏姜】生姜加工后的产品。其制作工艺一般是用鲜姜切片或榨汁后,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三伏天太阳下晾晒,故得名。例如:蕻菜对伏姜[注]括号内引用例句均选自《君莫笑》。下同。。

【焦粑】烧焦的锅巴。例如:除了焦粑没有饭。

【时粑】即糍粑。邵阳方言中“时”“糍”同音。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碎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例如:打月米,舂时粑。

【糟】糟酒。一种糯米酿造的甜酒。该酒连糟一起饮用,味道香甜可口。例如:粗饭对稀糟。

【打麦缸】用麦子制作加工成一种佐料,做好之后再放入缸中以备食用,这一过程称为打麦缸。例如:磨豆腐,打麦缸。

2.服饰类

【套裤】只有裤筒,套在裤子外面用以御寒的无腰裤。例如:套裤对长衫。

【抱肚】即兜肚。沈从文《边城》二:“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作绣花抱肚。”再例如:枕头对抱肚。

【冬帽】指冬天戴的暖帽,多为皮毛制品,帽有檐,能遮风挡寒。例如:冬帽对春衫。

【蓑衣】这里指用棕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例如:背蓑衣打火——惹祸烧身。

3.居住类

【槽门】宅院的大门。槽门前立两个大石柱,下踩两个大石墩,槽门采用卯榫结构,是古老的木工艺。这种建造方法不仅使房子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修造槽门除了选择最佳的黄道吉日外,还注重材料与设计,形状呈八字形,高门槛,通过槽门构造体现出主人身份和形象。例如:又砌槽门又砌厅。

【牛栏】又叫牛栏屋,即关牛的简陋房屋。旧时邵阳农村民居多为平房,建栋房屋须另配有灶屋、厕屋、猪栏屋、放置农具的杂屋以及养牛的牛栏屋。牛栏屋有时没有和正屋连为一体,可建在不远的山坡上或空旷处。例如:牛栏砌在田圹上。

【土壁】用泥土筑砌的墙壁。旧时农村盖房除了木房子,主要用的是土砖建造的土砖房,土壁就是土砖房的墙壁。这种泥土筑砌的墙壁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例如:土壁对纸窗。

【门扛】又作“门杠”,即门闩。关上门后从里面抵住门的粗大棍子。例如:门扛对锁须。

【门限】门槛。唐·韩愈《赠张籍》:“君来好呼出,踉蹡越门限。”再例如:门限对楼梯。

4.器用类

【荷叶锅】形制很大的铁锅。一般用于蒸酒、熬糖或煮猪食等。例如:手拿莲花碗,头顶荷叶锅。

【火桶】一种木制的圆桶形取暖用具。桶的底部放置炭火盆,上安横梁,用作板凳坐。例如:火桶对水壶。

【木马】木匠的用具。由三根木头制作形成三条腿的架子。根据三点固定一个平面的原理,这种木架很平稳,木匠在上面可以从事刨、凿、砍等各种木工活动。

【水龙】又称龙骨车或龙管车。农业灌溉的工具。一种木制的水车,带水的木板用木榫连接或环带以戽水,多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例如:木马对水龙。

【草锄】一种专门用来刨土或草皮的小锄。例如:花钵对草锄。

【碓】一种用来舂谷物的工具。由石制碓嘴、碓窝和木制碓身组成,靠脚踩踏舂谷物。例如:磨心对碓嘴。

【皮箩】一种用宽竹篾编织的、有盖的立方体形状箩筐。例如:扁担不离烂皮箩。

【扁桶】用来储藏粮食的扁形木桶。整个扁桶由桶盖和桶身组成,盖为两个半圆形,可拆分组合。例如:老鼠口巤扁桶——吃穿。

(二)生产类民俗方言词

【尿泥凼】将沤制发酵作成农家肥料的泥坑。凼:音dàng,水坑、水塘之意。邵阳地区农村有将厨余垃圾(剩菜剩饭或腐烂菜叶等)、树叶、杂草、牲畜粪尿、河泥等放在坑里,加水浸泡,经分解发酵制成肥料的习俗,农家称为沤肥。这种泥坑通常称为尿泥凼,一般修建于檐前屋后。例如:牛婆寻得尿泥凼。

【沤粪】将人畜粪便沤制发酵作成农家肥料。例如:沤粪对栽田。

【开彩】这里指一年中第一次去地里挖土。这一说法体现了农民对土地寄予了深切期望。

【放梢】一种柑橘栽培技术。柑橘是复芽,且隐芽多、寿命长。当抹去枝条上的嫩芽时,会刺激周围的芽萌发,连续抹芽,萌发芽数愈多;停止抹芽,让其萌发抽枝,称为放梢。例如:开彩对放梢。

【剥棕】将棕榈树的棕丝剥下来。棕榈树是邵阳地区农村广泛栽培的优良树种。该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棕丝是棕榈树叶鞘的纤维,红褐色,坚韧而具弹性,耐磨又耐腐,是旧时编结蓑衣﹑渔网、搓绳索以及制作棕垫、棕扫帚等的重要原料,因此,把剥下来的棕丝拿到集市出售也是旧时增加家庭收入的好门路。邵阳地区有谚语“千棕万桐,永世不穷”为证。例如:砍树对剥棕。

【捞叶】用耙子(一种聚拢和疏散柴草、谷物或平整土地的农具,有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从山中捞取干枯的树叶。

【扳枝】指用特定的工具从树上扳下干枯的树枝。捞叶和扳枝所取得的干枯枝叶都是邵阳地区农村常用的燃料。例如:捞叶对扳枝。

(三)婚嫁、生育类民俗方言词

【草贴】俗称“八字帖”。旧俗议亲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相对于定帖而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再例如:草贴对花笺。

【开亲】结亲;订婚。楚剧《葛麻》第一场:“开亲之时,两家贫穷。如今我家发富,吾女若配这门穷亲,岂不做了贫贱之人。”例如:抚崽对开亲。

【月米】新婚夫妻生第一个孩子,要向父母岳父母报喜,岳父母得到喜报后就约定日期前来送礼,称为“送月米”或“吃月米酒”。礼物有大米、鸡蛋、婴儿所需衣物等。例如:打月米,舂时粑。

(四)岁时节日类民俗语汇

【艾叶】又称艾蒿。为草本植物,可用于驱邪、食用或作为药用。

【菖蒲】又名臭菖蒲、泥菖蒲。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可用于驱邪或药用。插艾叶和插菖蒲都是邵阳地区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之际,各家各户都洒扫庭除,以艾叶和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和驱邪。例如:艾叶对菖蒲。

【尝辛】为农家节令,时间为立夏后头伏逢卯日。又作“尝新”。一般指第一次吃当年产出的大米。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这叫作尝新。有的地方一定把新出嫁的女儿及女婿迎来家里一起尝新,欢庆丰年。后也可泛指品尝应时的新鲜蔬菜。例如:过午对尝辛。

(五)宗教信仰类民俗方言词

【封包】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时,将纸钱用白纸封好,并在白纸上写上先人的姓名、称呼、查收及敬送人的姓名等字样,于傍晚时分在住宅附近的路边将包烧掉,以示送给逝去的先人。例如:走信对封包。

【打蘸】道士设坛念经做法事以驱邪的一种迷信活动。

【冲傩】男巫从事的一种驱鬼的法事活动。凡家宅不宁,收成不好,家畜遭瘟,小孩多病或家人久病不起等,习俗认为,这都是鬼魅作怪所致,应请男巫于家冲傩赶鬼。例如:打蘸对冲傩。

【花书婆】根据花书专门给人看命相的妇女。花书上绘有各种动植物,看命相的人从中抽取一张,花书婆则借抽花书来预卜人的“吉凶祸福”。例如:草皮子,花书婆。

【打大卦】一种问卜的迷信活动。从业者持一串卦爻,串村走户,面对家神念念有词,然后掷卦于地,以其位置朝向胡诌吉凶祸福,以此向主人收取钱米。例如:打大卦,耍流星。

【拜亲爷】旧社会由于贫困,卫生医疗知识的缺少,儿童夭折并不罕见。人们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条件感到无法控制,充满担忧。按照命相先生的说法,孩子生命脆弱,得有多重父母才能托住其生命。于是父母往往将自己的孩子寄拜出去,以借助他人或神灵的福气、力量来护佑孩子平安长大,俗称拜亲爷。例如:孝父母,拜亲爷。

【走胎】一种巫教信仰。旧时人们缺乏卫生知识,认为婴儿患疳疾、发育滞缓、虚弱赢瘦和消化不良等病症,皆为“魂”离凡体,另到其他母体投胎,谓之“走胎”,须药师或“仙娘”用青线系项、手、足“捆胎”,以拴住灵魂。走牛胎,须用牛鼻绳捆胎;走羊胎,须用箍羊颈的篾捆胎。例如:怀孕对走胎。

(六)游艺类民俗方言词

【字牌】流行于邵阳地区的一种长条形纸牌类棋牌游戏,字牌呈长方形,一幅字牌共八十一张,供人们日常消遣娱乐之用。例如:书箧对字牌。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一种供玩赏的灯。用纸片剪成人马的形状,粘在灯壳里的纸轮上,由火焰推动空气,使纸剪的人物转动。例如:打狗扇,走马灯。

【踩软索】即走绳。指演员在悬空的绳索上来回走动,并表演各种动作。

【放飞刀】有目的地将匕首类小刀凌空掷出。踩软索,放飞刀均是杂技表演的节目。例如:踩软索,放飞刀。

【山歌】一种形式短小、曲调质朴、节奏自由的民间歌曲,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例如:土话对山歌。

【起高腔】戏曲声腔之一。由弋阳腔与各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成,音调高亢,唱法、伴奏乐器和弋阳腔相同。(弋阳腔:戏曲声腔、剧种。大约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例如:唱杂曲,起高腔。

【打花鼓】流行于邵阳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一人敲小锣,一人打小鼓,边敲打,边歌舞。例如:打花鼓,撞木钟。

三、结语

作为民国时期流行于湘西南邵阳地区的一种对子启蒙教材,《君莫笑》收纳的民俗方言词不仅起到了通俗易懂、便于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我们借以研究民国时期湘西南邵阳地区民俗的极好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邵阳民俗
乡村振兴下的湖南邵阳茶园村农产品包装设计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寻梦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民俗节
吴其萃作品选
漫画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