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初心
2019-12-26熊然然蒋朝莉
熊然然 蒋朝莉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回顾邓小平一生,他从中国到欧洲、从苏联返回中国,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他从一名普通党员起步,逐渐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回顾邓小平一生,经历坎坷,三落三起。面对人生起起落落,他是如何跌倒又站起来的呢?本文希望从邓小平的初心方面来谈谈,他坚定一生的信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的杰出贡献。
1 异国求学,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初心(1919-1926)
近代中国的国情,使邓小平怀揣赤子之心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从“工业救国”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转而投身革命,从而走上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的初心不变。
山河破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环境和赴法勤工俭学的决定孕育了青年邓小平救国救民的历史担当。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迅速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随同学走上街头,大声疾呼爱国口号,这对他认识作为国家和民族的一员,在国家危难之际,应该有的一份担当。无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邓小平遵从父亲的命令到重庆为赴法勤工俭学做准备,经过层层考核筛选,1920年7约邓小平获得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这是改变邓小平一生的重要决定。
登上“安特莱蓬”号在海上漂泊的四十余天,让邓小平的毅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沿途的人文与风土人情,尤其是当地殖民者的嚣张跋扈和平民的卑微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邓小平全然不知这类事件的源头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的后果。
计划通过“学点本事”,“工业救国”来改变国家命运的邓小平因华法教育断绝经费而陷入窘境,被迫重新对人生做出选择:先行打工糊口,期望未来有机会能够继续“俭学”。邓小平在施耐德钢铁厂、哈金森橡胶厂两份工作经历以及失业间隙各种勉强糊口的零工,磨练了邓小平坚忍不拔的意志,也使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工人阶级在经济上受压迫剥削的地位。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到法国,留法的大批中国学生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受到很大影响,对未来邓小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留学到被迫退学,从勤工到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的经历十分复杂丰富,思想上经历了先后从工业救国,技术救民的幻灭到思想救国革命救民的先破后立的过程。最初梦想的破碎,对于一位正在树立理想的青年是残酷的,坎坷不顺的求学经历使邓小平思考问题更多的从自身出发,将与他拥有相似经历的底层阶级如何获得幸福放在首位。理想的坚定源于生活的磨练,经历过艰苦生活的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正如邓小平回忆所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考虑。”[1]
1926年初,由组织安排,邓小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马列相关课程,对经历过革命工作的邓小平来说弥足珍贵。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党组织撰写的自传中讲到:“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定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接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2]p26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的一年,他的所见,所读,所学的一切,无不影响着他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2 回国工作,赤胆忠心践行革命救国(1927-1949)
邓小平满腔热血回国工作,经受战火洗礼,面对革命战争枪林弹雨,他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赤胆忠心报效祖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卓越贡献。
1927年春回国后,邓小平随即被派往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合军从事政治工作,此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推翻列强,铲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但国民党不顾人民期盼,执意争夺大革命果实,开启大规模的清党反共行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陷入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统治。为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依靠帝国主义、封建残余势力、大财团力量残忍剥削工农群众,镇压各地的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渐渐转入低潮,局势的被动让共产党人认真思考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必须要拥有革命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下敌人的强力包围,始终不放弃救国救民的初心,南昌起义的爆发,开创了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先河。邓小平作为中央特派员于1929年夏到广西领导地方起义。邓小平先后领导和发动了百色起义与龙州起义以及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使其在领导革命的能力上得到中央的认可。同时邓小平被中央任命出任其创建的工农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邓小平始终贯穿着反帝爱国思想,始终将救国救民初心运用到革命实践中,他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将反帝爱国同反封建、苏维埃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工农运动结合起来,有力的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帝国主义,巩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切实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极大的支持了全国反帝爱国运动。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共产党人摒弃隔阂,主动呼吁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动接受国民党对红军主力的改编,邓小平出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副主任,面对激烈的战事和红军战士被改编的低落情绪,邓小平出色的完成了一名政治委员的工作。他领导战士积极学习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克服心理负面情绪,将家国情怀放在首位,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1938年1月,同刘伯承等同志深入敌后,在华北区域创建了太行、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后期,邓小平在艰苦环境下主持八路军的全面工作,同时以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身份领导敌后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当国民党大军纷纷南撤时,邓小平所率领的八路军积极组织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防御作战,使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目的未能实现。解放战争时期,怀揣对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初心,邓小平同刘伯承等一起做出艰苦卓绝的贡献。率领部队挺进大别山,对国民党军队发去全国战略性总攻。在决胜阶段,作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的邓小平,指挥人民解放军展开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解放江南大部分地区取得卓越的成绩。
3 主政大西南和到中央工作,尽心竭力践行建设新中国(1949-1978)
邓小平担负重任,实事求是,尽心竭力,百折不挠的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片区的政权建设、社会改造和经济的恢复工作都落在邓小平的肩上。作为从四川走出去的共产党人,回到家乡工作自然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在主政大西南的32个月时间是邓小平人生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篇章。
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尽快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这也是邓小平的初心。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邓小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任总书记的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党的建设方面,尤其是加强和完善执政党建设上,邓小平紧紧抓住“执政”二字,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经济方面,组织西南地区近6000万人民恢复生产,主持修建成渝铁路解决阻碍四川发展的“蜀道难”问题。在西藏和平解放的问题上,邓小平作为西南军区政委做出重要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邓小平失去一切领导职务,被下放江西新建县劳动改造七年。1975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在周恩来的推荐下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职务。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全力支持下主持国家全面工作,主要针对十年“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荡局面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整改,他指出我们国家正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势之中,号召大家以“大局”为重,突出的工作成效为邓小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粉碎“四人帮”宣告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邓小平在十年间的起起落落中展现出不畏艰辛的潇洒气质,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始终将安定团结、国民经济发展放在工作首位。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恢复所有领导职务,再一次负责党政军全面工作,在全会上,邓小平讲到:“作为一名老党员,还能在不多的余年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个人来看是高兴的。既然是共产党人,就不能够有私心有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2]p263在邓小平指导下,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当中来。邓小平提醒全党同志必须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践行建设新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4 领导改革开放,全心全意践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1978-1997)
邓小平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心全意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
文化大革命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的状态,从1958年起的二十年里,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和更大的发展,甚至是一种停滞的状态,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在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下,邓小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提出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一步。此时邓小平已经七十多岁了,正如他会见朝鲜驻华大使全明珠时谈到:“现在根据中央的决定,我又出来工作了。我今年73岁,自然规律不饶人,但是心情舒畅,想做点工作。”[3]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对党的政策方向发展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局面,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讲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P3从此,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提出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邓小平前瞻性的认识到改革是事关中国生死存亡的大事件,“改革同‘革命救国’有着同样的地位,因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P149党的十三大确定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进行开拓创新,不改初心,拼搏前行。邓小平还说,“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4]P229邓小平这种为国为民的忠诚赤子之心令人敬佩,他告诫全党搞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要谨慎小心,避免犯大错误。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4]P113他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邓小平倡导沿海地区兴办经济特区,形成全面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邓小平到广东省视察时,指示广东省委领导:“搞一个特区,中央给一些政策,你们去杀出一条血路来!”两次到特区考察,邓小平指出“现在我可以放心大胆的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5]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绘就了邓小平关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也将邓小平发展中国的初心呈现出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多地,发表了重要谈话,以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起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
5 结束语
邓小平的一生,跌宕起伏。每一次的倒下他都能毅然的站起来。因为他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6]”这份深情是因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初心。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忘记替这个国家和人民贡献他的最后一份力量,所以他的遗嘱是这样写的:“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他就这么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可他留在共和国每一寸土地上的是永生!”[7]
邓小平的一生辉煌又灿烂,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始终将家国情怀放在心间。工业救国的放弃到革命救国的激情;从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初心到坚持“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同志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8]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从邓小平那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他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