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019-12-26王国贤
王国贤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倾向于本土文化生命力和价值,认为这体现着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的学者倾向于政治情感上的心理认同,是对国家、民族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自信表达的是一种本民族文化发展愿景的信念,并始终贯穿于一个民族大众生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中。
本文讲的文化自信主要是包含我们对本土文化的选择、消化、分析等能力,以及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等等。
文化自信包含多个层面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先进文化这三方面。大学生要熟知我国传统文化,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传播好传统文化声音;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价值;学好用好先进文化,汲取先进的外来文化成果,丰富我国的文化内容。
我们要打造一个不失自己特色的、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中国文化,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2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对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和文化强国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在高校,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特色文化,如何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一直探索的研究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生活方式习惯等收受到很大影响。有些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接受,但有些是我们不愿接受而必须面对的。一些大学生开始缺乏文化自觉意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迅捷的网络信息、人云亦云的大拨思维,正逐渐冲击着大学生的独立深入阅读与思考。各种新媒体通过娱乐休闲市场将部分价值理念和社会风尚展出,部分还通过电视节目、电影等方式将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展出,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一系列认知。这些都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认识不到位,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不到位,对从知识层面转换为自觉行动把握不到位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本就文化自信不坚定,在受到影响后会使得文化自觉变得更加不容乐观。大学生虽然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深度不够、挖掘价值不够,进而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文化信仰。
再加上目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渠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渠道数量不足,大学生接受文化自信教育的场所限制,较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动摇了对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定,文化自信教育缺乏连贯性和长期性。[3]在高校中,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引导和灌输,思政理论课本就与枯燥挂钩,学生们的抬头率一直不高,创新思政课一直是老师们为之探索的难题。
3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挖掘、自我发展存在不充分的认识局面,需要在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加大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挖掘,积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创新活力,又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精神需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环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坚定文化自信之前需要坚定文化认同。这是一个从感知到内化于心的过程。大学生在接触各类文化时、在不断学习中碰撞出各类火花时要熟知自己的定位,全面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在对比中不断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高校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借此来衡量自己面对的文化或潮流的好与坏,正与反,优与劣。[4]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潮流,需要大学生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正确看待各类文化的碰撞,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建立正确而牢固的文化自信心。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5000年的积淀,蕴含着历代先贤智者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成就,还有历代劳动人民给后世留下的智慧结晶,这些都是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宝库和精神资源。[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通过挖掘深入价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进而培养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对于适应我们的要因而循之,不适应的要革而化之。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要有取舍的吸收,不断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探索:
第一,创新思政教育,完善育人格局。高校要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一是抓好思政理论课教学。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融入文化自信。二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研究与实践并举,以“课程思政”试点项目为引领,以点带面,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功能,将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使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大思政”格局。三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引导教师充分理解“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变革时期,各类文化、思想不断激烈碰撞。因此在思政课堂和其他课堂上,教师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在事关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对标教师“六个要”要求,完善自我,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学生也要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认真的对待中国文化,敬畏中国文化,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当代价值,汲取世界文化的优势,不断扩充丰富我国文化内容。广大师生要做中国优秀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承担起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培育校园文化,凝练核心价值。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教学和管理各环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完善各种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例如充分运用橱窗、校园网、广播站、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图书馆、阅览室、阅报栏等载体,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在凸显独有校园文化建设上,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设计上,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着文化自信的涵养。以中国文化涵养民族精神,在培育和践行中国优秀文化中传承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第三,完善组织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尽管各个高校的文化背景和学科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性,但通过搭建文化平台、进行文化实践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各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组织队伍的优势,调动起学生积极分子、优秀学生代表等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构建组织体系,汇聚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或团队,形成一个研究、实践、推广、反馈修正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各大社团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组织体系的作用,进而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加强实践教育,激发文化自信。大学生可以通过外出实践活动,例如前往红色革命景点,现场感受革命文化的熏陶,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红色演讲活动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切实感受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的奋斗史,感受中国精神源远流长,并积极投身于文化自信宣传中。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拓展国际交流活动,对标一流,在交流中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贡献中国智慧,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第五,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与手机影形不离。他们平时就是通过手机来获取多方面的消息,因此可以利用好这个工具,利用好各种APP提供的平台,将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上传,扩大宣传范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理论引导法、榜样教育法、活动宣传法、实践体验法等方法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制定文化自信方案,强化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内涵的认识,整合各科专业的文化资源,最后在高校中形成以广大教师为引领主体,以“头雁效应”带领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无论是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还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既能加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加强他们对外来文化的辨别能力;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继续加强学习,勇于开拓创新,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