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2019-12-26杨立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杨立敏

(长春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吉林长春 1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同学们回信中谈道:希望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一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上寄予的厚望。“当前,我国正加速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而高速优质、互联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的基石,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的这一论述更是凸显了网络建设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运用新媒体这一新兴产品和平台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1 新媒体与大学生创业

1.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在时间上,更近的可以被称为“新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今天所说的新媒体严格意义上来讲,又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等。在技术上,新媒体价格更低廉,传播更广泛,应用更普遍。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主要体现在是社会作用的革新,它具有超媒体性、强交互性、超时空性及个性化的特点,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随着云计算、开发平台、开源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在媒体行业中的比重也迅速上升,完成新媒体尝试的门槛越来越低,新媒体行业将引领时代潮流,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让社会公众可以更加广泛、活跃地参与到社会热点的讨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大学生创业现状简要概括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业不仅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更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构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据2016年6月发布的《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就业总量的3%,就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自身、家庭、社会的原因。创业困境主要体现在缺乏创业资金、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未经过全方位的创业教育、自身创业素质低等方面。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不仅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就业结构,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青年一代的创新意识,让大学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高校应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1.3 新媒体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拓展他们的视野。大学生创业群体经过系统的培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业理论基础,他们年龄集中于19-26岁,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并加以运用。将新媒体运用在创新创业实践,对于企业战略转型和整合营销传播的完善和发展都具有关键意义,成为当今企业竞争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创业势在必行。

2 新媒体在高校创新创业中的应用现状

2.1 新媒体协会的创办

目前,有些高校相继成立了新媒体协会,主要致力于网络宣传和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协会多负责学校官方门户网站、双微、QQ公众平台、专题网站和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有的协会还独立进行网络电台、轻秀平台、掌上APP等业务的制作与维护,对外承接平面设计、影音动画、网站制作、程序开发与市场营销等业务,是充满创业气息、能沟通校园和社会的极具亲和力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对培养青年创新、创造能力,创作形式新颖、内容积极向上、师生喜闻乐见的作品,通过网络传递青春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网络店铺的兴起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创业成为必然趋势。大学生开网店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创新创业中的具体运用形式,使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自食其力,丰富校园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网络开店具有成本低、门槛低、机动灵活等特点。目前,淘宝网、微店、当当网等成为大学生开设自己店铺的主要网址,但网络开店也存在很多盈利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如大学生经验不足、找不到可靠的货源、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过于激烈等。所以大学生在创业中一定要先做好市场调研,制定阶段性目标与计划,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

2.3 技术创业初露端倪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认为其接触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中95%是没有创新的。他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家要更多鼓励真正的创业,即创新企业的成长和创新项目的运作。在大数据时代,手机不仅仅是接受讯息的工具,同时也是了解时事、建立社交网络、便利生活以及娱乐休闲的工具,由此,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功能的手机App。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成功找到切入点与时代对接,完全能够在移动新媒体界站有一席之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计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而美的校园App,如多彩校园、学习通等,移动应用软件的前景不可估量。

3 新媒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新媒体创业教育滞后

一方面,新媒体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轨。由于新媒体创新创业具有特殊性,其创业难度高、阻碍因素多,所以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投入到实践时,会丧失对运用新媒体创业的信心,回归到传统就业方式中,在学生群众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负面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学校开展的新媒体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新媒体创业对创业者本身的综合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有对当下媒体发展敏锐的目光和过硬的技术操作,需要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和指导,但目前,由于新媒体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等因素,这种全面系统的指导和培训还很难实现。

3.2 电子商务领域法律法规不健全

“黑客”、病毒袭击、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电子诈骗等都是制约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电子商务领域存在安全性与便携性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机构的设立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等一系列漏洞,对此,政府须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几年前就进行了有关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这些国家都是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规范和建立电子商务的立法规则的。例如美国电子商务基本法规和法律框架已经趋于成熟。我国尽管已经颁发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相关条例,但是还存在一定漏洞,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信心和激情。

3.3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畸形

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拓大学生知识视野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回避的,对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多元文化影响,新旧观念冲突。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接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使青年大学生们的价值判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道德判断力削弱;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责任感弱化。新媒体商业化气息浓厚,易导致青年大学生重视利益而忽略道德,突显个人主义而忽视集体主义。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还未成熟,三观还未成形,在这样的思想文化冲击下,极易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偏移。

4 具体策略及有效建议

4.1 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新媒体创业教育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应构建分层次的新媒体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发展,实现良好教学成效。第一课堂是理论基础学习的关键,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基础”、“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使大学生普及创业基础知识,了解创业的实施路径,掌握相应技能和具体实践方法,提高创业创新网络项目的存活率和成功率。第二课堂是对理论基础的巩固和实践,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网络创业交流会、二手用品交流市场、毕业设计实践等具体实践活动项目展开。另外,各高校要加强新媒体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理论学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心态和创业能力上发挥作用。

4.2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新媒体创业服务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实践锻炼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进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议和引导企业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链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渠道,为企业输送人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使双方在设备、技术上资源互补,实现互赢共利。创立“校中企”和“企中校”,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真正培养有能力运用新媒体技术,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3 强化文化建设,优化新媒体创业环境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所肩负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大学生开拓、冒险和创新创业品质;加强校园新媒体的宏观管理,在校园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信息环境,通过加强校媒体平台的建设,提升自身的技术,加大对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引导舆论主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检测和评估,在大数据时代根据流量分析,评估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既能判断利益得失,又能判断学生的喜好,切实有效地开展新媒体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水平。

猜你喜欢

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放飞女大学生创业梦想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于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