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视野下赣南非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表现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赣南影视符号

蔡 哲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2011年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非遗的传播合法化,为影视媒介介入非遗保护赋予了法律支持。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在大众文化传播语境下,非遗活态保护传承面临困境,利用民俗影视进行记录传播是可行的方法,影视民俗抽取了民俗符号,对非遗的保护传播起到推动的作用,非遗的保护要借助影视手段走出困境。

1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研究

1.1 客家非遗文化简介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南邻广东省梅州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吉安市。赣南历史是我国客家民系最早的发源地,被誉为客家摇篮,客家先祖在南迁中,不断与当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为赣南地区各种非遗文化传习提供了天然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体现了赣南客家文化的发展轨迹,对大众影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遗包括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自然科学知识及传统手工艺。目前赣州市已有省级非遗项目7项,市级非遗文化项目有86个,117人被列为市级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

赣南地区非遗文化涵盖了民间你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俗等多种类型。种类齐全,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项目数量最多。赣南非遗文化中传统技艺类分布最为广泛,有较多的传统舞蹈类遗产项目分布,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数量较少,地区间分布差异明显。赣南非遗文化项目占全省总量的18%,涵盖了九大门类,67项非遗分布不均衡,表明赣南地区非遗文化的丰富性,为赣南非遗文化的影视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1.2 客家非遗文化特征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没有具体的创造者,蕴藏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大众的参与性是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中,赣南客家非遗文化表现尤为突出。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项目中的民俗,杂技等项目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民众参与积极性较高。客家灯会选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项目,是客家人年头时节要举行的民俗活动,各村老少齐聚在宗祠内积极参与舞灯活动,以祈福敬祖。

客家人的信仰体系受北方汉族的影响,在长期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中,客家人需要形成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抵挡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赣南客家的诸多非遗文化项与民间信仰有一定的关联。如八音锣鼓,春牛舞,古教花灯等,会昌赖公庙会是流传延续500余年的民俗活动,赖公在会昌民间流传广泛,明正德年间,因王阳明巡抚会昌祈雨应验驰名。

赣南客家民族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历史上的迁徙为非遗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基础,如赣南的采茶戏,因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及接地气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赣南客家菜是客家人经历数次迁徙后,与当地氏族的饮食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美食。经过客家人的不断改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 客家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当前非遗文化得到了重复的重视,上升到文化竞争力的地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化中,非遗文化传承受到严峻的挑战,客家非遗文化受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非遗文化生存基础发生变化,客家民众对非遗文化态度的转变,客家非遗文化传承人不足。

现代化与全球化取代了农耕文明,客家非遗文化渐渐隐入现代生活的角落,消费模式化使不同群体的互动日益纳入共同体,费事费力的非遗文化失去了需要基础,客家语言,客家民俗面临过时淘汰的危险。

城镇化社会改变了乡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态度,现代化导致人们生活情趣的变化,赣南客家地区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儿童留守的现象普遍,民俗风情活动因缺少人手逐渐淡化。年轻人不理解不支持,客家工艺技能后继乏人。

客家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从事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严重不足,乡村文化变迁使人们不再重视其存在意义。非遗文化的传承人通常为年纪较大的人群,文化的扩散方式持续性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继承人功力因素等,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严重需要补强,造成从事非遗文化遗产的人才严重不足。

3 影视艺术对客家非遗文化的传承

3.1 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

非遗文化的传播推广是社会文化中民俗文化的遗存,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是地方文化赖以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促使地方非遗文化传播变得多元,在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传播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渠道构建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群普及了解地方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主动发扬保护非遗文化。

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激活其生命力,弘扬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深,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化,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明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导。传承发扬文化遗产对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彰显发挥影视传播的功能带来了新的机遇。

许多地方政府体会到运用影视手段进行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以非遗文化为主要资源的文化经济必将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非遗文化中蕴含了特定的民族智慧,反映非遗的电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影视手段对宣传赣南客家非遗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网络传媒媒介的勃兴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对已有文化传播的方式带来彻底的冲击。数字媒介传播速度性使人们所处的时代发生改变,精英型文化形态走向大众文化形态成为必然趋势。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在大众文化语境中进行,如何正确评估合理利用才是保护的实质。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产业,借助现代影响大众生活的传播媒介,电影等影视媒介作用不可估量,利用影视手段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其利弊仍有很大争议。借助电影等大众媒体传播非遗文化,需要凸显其符号性特征,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印象。

3.2 影视艺术对非遗文化传播具有优势

非遗文化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承,各类民俗活动等,及有关自然科学的民间传统知识,传统手工艺等,非遗具有传统型与活态性。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关键需要有其适合生长的土壤,过去的创造物在今天失去了昔日的光辉,面临的危机是急需保护其存活的原因。非遗是活态的存在,需要保存其活态的形式。

随着现代生活中功能的丧失,科技发展带来的文字印刷的便捷是把双刃剑,直接导致负载民间口头文学日益减少。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系列价值取向的偏离,使承载传统的非遗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其表现的形态所要求的活态性,难以被完整的保护,功能丧失带来的更多的是消解过程中的被扭曲,单纯的将其送入博物馆忽视了其核心的灵魂,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活态的保护。尤其是对失去生存环境不能原生态存活的文化遗产,需考虑用形象的方式保存其活态形式。科技在非遗的活态保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运用现代传媒影像技术对其进行记录,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影视手段的直观性与影视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可以使非遗的传统型被重视记录,使非遗被大多数人接受认同。

4 客家非遗文化传播的符号化

4.1 客家非遗文化的符号化

客家非遗文化是客家民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以非遗文化形态存在的各类传统文化,包含客家语言文化,技能文化,非遗文化动态存在于群体现实生活真实场景中,有着可明确解读的内涵。客家语言的相通,社区的完整,是客家非遗保存较好的汉民系之一。

符号是约定俗成用以指一定对象的标志物,由可感知的形象与对象意义内涵组成,文化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系列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某种文化的承载体,是特定文化的内容,文化以符号形态表现,有效反映与广泛传播,文化符号代表某一民族系统传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意蕴的文献典籍,器物营造等形式,客家文化精神实质的文化符号内容有静态物质文化遗产,如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等,及动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等。

4.2 非遗文化符号功能

符号是使人们想到一种事物感觉的印象之外的东西,文化符号起到鲜明的展示问哈精神内核的作用,非遗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从历史沿袭下的体现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以此进行沟通发展其对生活的知识态度,文化符号的功能包括认知,审美功能等。客家非遗文化起着客家群体够沟通的功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

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知通过系列文化符号实现,民系的文化认同表现为集体文化认同。包括同语言,生活习惯,表达方式等。客家非遗文化是客家群体文化的符号标志。如客家话是客家群体的共同方言,共同的方言使客家人之间的交流感觉亲近自然。客家服饰中的蓝布衫成为客家妇女的显著标志。客家技能文化反映了客家人历代先民的创造性与智慧结晶。

沟通功能是非遗文化符号的核心功能之一,符号包括词语符号及非语词符号。作为词语符号的客家话是客家群体的交流工具,群体之间更容易交流与形成共识。非词语符号的客家情感表达方式,如热情好客等民系性格,反映客家人与其他民系人际关系紧密。

文化符号形象,丰富,通常能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审美功能可以从客家非遗文化符号中看出,如客家山歌,传递美好的情怀,或讴歌生活,歌词文采优美,旋律悦耳动听。语言生动丰富,透露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是表达情感的民间艺术形式,人们聚会联络感情的手段。

5 客家非遗文化符号影视传承

客家非遗文化显示文化符号功能在利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客家文化的凝聚力的重要桥梁。文化符号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是客家非遗文化影视化传播必须重视的内容,发挥文化符号在客家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大众文化语境下消费对象的变化,使大众成为文化的缔造者,新时代的文化走向工业化成为一种必然,非遗文化的影视传播必须切合大众胃口,以大众普遍接受的表现形式发展。非遗文化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走文化创新的路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标志,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的电影等大众媒体是软实力的文化,要在保护中创新,依托现实条件进行必要的创新。非物质文化传统结构由具体的清洁,仪式等构成文化母体,文化母体在某个具体时空的表现形式与时俱变。对非遗的创新应是象征符号不变,但表现形式可以充分的现代化。

如何合理的利用好文化资源,可以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现代社会的大众有更强烈的文化被认同感,以非遗为主要资源的文化经济必将成为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影视在主导文化经济中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大众传媒。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许多当地政府体会到运用影视手段进行保护的可行性,影视手段对宣传地区的民俗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结语:民间传统文化是珍贵的资源库,保护非遗文化的目的是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因子使其不断发展,传承利用非遗文化要建立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失去社会功能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大众文化冲击下逐渐失语,可以诉求于大众传媒的影视手段走出困境,影视艺术是视听融合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有效途径,要认清不同性质的影视作品在保存传播民俗文化中的作用,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丰富非遗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好的为保护非遗工作服务。

猜你喜欢

赣南影视符号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学符号,比多少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符号的由来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