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远公话》与《丑女缘起》校记
2019-12-26孟荣
孟 荣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敦煌文献的发现,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其中最重要而失传已久的变文,尤为近代学人所注目。敦煌变文材料自发现至今,一共经过三次大型整理,第一次为王重民等所合编的《敦煌变文集》,第二次为潘重规的《敦煌变文集新书》,第三次为黄征、张涌泉的《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集》经过王重民、张涌泉、王继如等先生的整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余不揣固陋,补疏如下:
1 《庐山远公话》校记
1)兄名惠远,舍俗出家;弟名惠持,侍养于母。(《敦煌变文集》第167页)
谨按:此句中“于”字只是凑足音节,无义。
2)惠远于旃檀和尚处,常念正法,每覩直(真)经,知三禅定如乐,便委世之不远。(《敦煌变文集》第167页)
谨按:“正法”即“真经”,同义。《敦煌变文集新书》与《敦煌变文校注》均在“如”后加“(而)”,通观两书的凡例,括号是用来改正错别字的,而“如”本来就有“而”的意思,《说文·十二篇下·女部》:“如,从随也,从女从口”,从“从随”引申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而”。例如,《诗·邶风·柏舟》:“如有隐忧”,《春秋》:“夜中,星陨如雨”等。因此不应算作错别字。“委世之不远”,历来解说不一。伏俊琏、伏麒鹏在《石室齐谐——敦煌小说选析》中认为,“委世”即“弃世”,此处指出家。“远”字疑为“还”字之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惠远看到真经后便出家不回来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惠远在旃檀和尚处看到真经的时候已经出家了。项楚在《敦煌变文选注》中认为“言不须远离人世而上生第三禅定天,便能获第三禅天之乐,委即委弃之义”,大概意思能够理解,但在语法上很难讲通。钱汝平,夏首磊在《敦煌本〈庐山远公话〉摸象记》中认为,“委”作“知委”解。“世”,“出世”,常连用。将这句话校定为“委(出)世之不远”。笔者赞同“委”作“知委”讲,但不赞同补一“出”字,补字是很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委世之不远”,就是知道在尘世修行达不到很高的境界,所以下文才会提到惠远前往庐山修行。
3)惠远闻语,喜不自胜,既蒙师处分,而已丁宁,岂敢有违。(《敦煌变文集》第167页)
谨按:而已,疑为“再三”之误,字形相近而误。
4)向西行经五十余里,整行之次,路逢一山。(《敦煌变文集》第167页)
谨按:次,临时驻扎,本是处所义,引申为时间义,这是一种时空引申。
5)应是山林树下,例皆寻遍,不见一人。(《敦煌变文集》第168页)
谨按:“应是”与“例皆”对仗,“应”“是”“例”“皆”都是“全”的意思。“应”有“全”的意思,例如:宋代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是”也有“全”的意思,例如:唐代贾岛《送孙逸人》诗:“是药皆谙性,令人渐信仙。”例皆,《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中有一句“既无刑积,例皆见女出妻”。《敦煌变文校注》:“例皆,同义连文,‘例’犹‘皆’也。《唐韵·祭韵》:‘例,皆也。’‘例’犹‘皆’,亦犹‘总’也。”
6)弟子未委和尚从何方而来,得至此间,欲求何事?(《敦煌变文集》第168页)
谨按:事,物。“事”“物”经常连用,相因生义。“欲求何事”即“欲求何物”。
7)但贫道从雁门而来时投此山,住持修道。(《敦煌变文集》第168页)
谨按:但,用在句首,表示强调。
8)我从无量劫来,守镇此山,并不曾见有僧人,来投此山,皆是与我山中长福穰(禳)灾。(《敦煌变文集》第169页)
谨按:“来”及“僧人”后的逗号应去掉。
9)僧人到此,所须何物?(《敦煌变文集》第169页)
谨按:“所”为词头,无义。
10)若要寺舍主持,浑当小事。(《敦煌变文集》第169页)
谨按:浑,全,例如,“浑沦”、“浑成”。“当”,无义。
11)更有名花嫩,生於觉悟之傍,瑞鸟灵禽,飞向精舍之上。(《敦煌变文集》第169页)
谨按:向,与“於”同义,“在”。
12)有寺号为化成(城)之寺,寺下有水流注,号为白莲池。(《敦煌变文集》第170页)
谨按:下,犹“中”,表示接近。“寺下”即“寺中”。下文“所有听人,尽于会下”同。
13)老人住居何处?听法多时,不委姓名,要知委的。(《敦煌变文集》第170页)
谨按:委的,确实。例如: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
14)犹恐文字差错,义理名通。(《敦煌变文集》第170页)
谨按:《敦煌变文校注》将“名”改为“不”,愚以为,原卷更像“欠”。
15)直得诸方来听,雨骤云奔,竞来听法。(《敦煌变文集》第171页)
谨按:直,只,表示强调。下文还有“白㽵只于当处发愿”,“只如汝未知时,吾早先知此是(事)”等。
16)忽时寿世(州)界内,有一羣贼,姓白名㽵。(《敦煌变文集》第171页)
谨按:㽵,《敦煌变文校注》认为是“庄”的俗字,愚以为是连笔而导致误认。
17)是你,寺中有甚钱帛衣物,速须搬运出来?(《敦煌变文集》第172页)
谨按:“是”加三身代词古已有之,最初是为了加强三身代词的指示作用,后来虚化了,只相当于一个音缀。例如:杨坚举目忽见皇后,心口思量:“是我今日莫逃得此难?”(《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和尚此间还着这个人不?”师云:“是我这里别有来由。”(《祖堂集》)我缘今日斋去,是汝且与我看院。(《难陁出家缘起·敦煌变文集》)相公曰:“是他道安是国内高僧,汝须子细思量。”(《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18)纵有些些施利,(旋)惣盘缠(齐)(斋)供。(《敦煌变文集》第172页)
谨按:些些,表示少。王绍新认为,“些些”“些子”是唐五代时期些字的主要形式。“盘缠”,提供费用,动词。
2 《丑女缘起》校记
1)䌽女嫔妃左右拥,前头掌扇闹芬芳。(《敦煌变文集》第792页)
谨按:《丑女缘起》共有五个写本。䌽,甲、乙、丙、戊卷皆作“婇”,丁卷缺失这部分。《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变文校注》皆录作“䌽”,误。婇女,即宫女。例如:法琳《辨正论》卷七“孙皓溺像,阴疼累月”注引南朝宋刘义庆《宣验记》:“中宫有一婇女,先奉佛法,内有所知,凡所记事往往甚中。”明代屠隆《昙花记·上游天界》:“灵官佩印,青绚(絇)之履飞云;婇女挝笙,碧玉之冠偃月。”这两个例子中,“婇女”都是“宫女”的意思,而其实并没有“䌽女”这个词汇。因此,“䌽”当为“婇”之误。
2)金钗玉钏满头粧,锦绣罗衣馥鼻香。(《敦煌变文集》第793页)
《敦煌变文校注》:“‘复’字与上句‘满’对偶,应为动词,疑‘复’‘馥’皆当读作‘扑’(三字并为入声屋韵字)。”谨案:不赞同这个观点。《敦煌变文集》:“此句乙卷作‘金与玉,满头装’,为三字句。”丙卷“粧”作“插”。可以看出这里的“满”字并不是动词,应为形容词,当与乙卷的“馥”对偶。
3)王郎不用怪笑,只缘新妇幼少。(《敦煌变文集》第793页)
谨按:小,甲卷作“少”,乙、丙、戊卷皆作“小”。少,《说文·二篇上·小部》:“不多也。从小丿声。”段注:“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
4)书题往来,已相邀会。(《敦煌变文集》第795页)
谨按:书题,乙卷作“缄题”,义长。缄题,指书信。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尝以五彩纸为缄题,其侈纵自奉,皆此类也。”而并无“书题”这一固定词汇。已,乙卷作“以”,义长,表目的。
5)胭脂合子捻抛却,钗朵珑□调一傍。(《敦煌变文集》第796页)
谨按:调,甲卷作“拔”,乙卷作“调”,丙卷作“挑”。《敦煌变文校注》认为“拔”字较优,因与上句“捻”对偶,都表示动作。然而,“挑”字同样表示动作,与上句“捻”对偶,且意思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