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生“三维二线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2019-12-26汤浩源左春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汤浩源 左春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高素质性、通用性的要求越来越紧迫,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程度日趋严重。据近数年来高职大一新生心理普查(SCL-90)及老生的心理健康排查数据结果显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偏大,甚至在某些高职院校还引发心理疾病、自杀等恶性事件,这说明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教党[2017]26号文件指出,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育人工作实效,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养师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使师生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紧密把握时代特点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三维二线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和新途径,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 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单一,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脱节

目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关注点局限在解决少数重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缺乏普遍性,而忽略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校内、轻校外,尤其是校外顶岗实习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缺失的,没有形成校内校外三年持续跟进,缺乏保障体系和资源整合等;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新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他们遇到心理冲突与困惑不愿意主动去心理咨询室,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心理沟通,而目前的突出问题就是高职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薄弱之间的矛盾。

1.2 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问题多、面广、程度日趋严重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新生适应、情绪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在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中学阶段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导致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问题也常常困扰高职学生,影响了他们在高职阶段的学习,有调查表明,在新生中有69.6%的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部分学生认为“为学习而学习。”“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有70.4%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有部分学生就是为了考试能过关而学生,至于学习对自己有什么用,是否存在学习乐趣,是完全不在考量范围内,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混个文凭,好对父母有交代,面对未来成长的需求,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内心有危机感,也时常感到惶恐与迷茫,但要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却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找不到学习的兴趣,也缺乏学习的担当。

高考失利带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很多高职学生在初入高职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不适应。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新的专业、新的课程学习的转换,让很多高职生都无所适从。在人际交往中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情绪情感上封闭自己,一遇到问题就焦虑、沮丧,内心压抑等各种不适应。在新生问卷调查中,近80%的学生认为最苦恼的事情是人际关系问题。

学业、人际交往的失利,对高职生带来的既有现实的压力,更有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展完善,更加关注与异性的交往,以及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生理结构、心理特质、能力气质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会让高职学生比任何时候更加关注自我。生理成熟,心理日趋完善的大学生渴望友情,也向往爱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无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常常错把友谊当爱情,又使友谊与爱情失之交臂。还有的学生交友动机不纯,三观不正,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恋爱艺术的缺乏,也使高职学生容易产生情感迷茫,带了新的心理问题。

2 互联网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开始,到与德育结合,渗入课程教学,到今天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学科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更贴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促使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上都打下了网络印记,自我角色混淆,认知失衡、交往障碍等各种问题产生,生存状态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工作时效性也大大减弱,需要发挥网络本身的积极作用,开展网络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引导、疏导、辅导大学生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心理问题。

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高职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度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自我、自我价值、自我行为的探索,促使他们在道德、人际、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多方面做出各种尝试、选择,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引导力量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大,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外部引导内部提升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教育中接受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修正,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和品质。

3 高职生“三维二线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所谓“三维二线一体”即在学校、社会(企业)、家庭“三维”教育主体协同共建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保障系统中,把现实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简称“线下”)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简称“线上”)相互融合,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拓展活动、心理健康与咨询知识普及、心理成长辅导、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教育内容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3.1 “三维”教育主体协同共建

3.1.1 优化校园文化促推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历史发展的积淀,各有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浸润、感染、熏陶作用,是文化育人的隐性教育部分。在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中,各高校校史、校风、校训、校歌都具有教育作用,大学精神、优美环境的创建都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文化建设、原创歌剧、影视、舞蹈、音乐等原创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持续地调节和引导大学生的良好情绪和行为,促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要开展文化育人的契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寝室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团队中成长,在活动中成长,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抗挫折能力,探索自己的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责任感。

3.1.2 校企合作创建育人环境。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中强调,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技巧,同时,也要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组织学生学生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鼓励企业优先到学校录用见习学生。高职院校因其专业特点更加职业化,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学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开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育人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能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活动,在企业能够继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减少学生就业压力和对就业环境的焦虑。

3.1.3 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解决心理问题还要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摸排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在高危人群的预防与干预工作中,家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学生的教育,开展的相关活动,在快速危机反应机制中,家长都必须从传统的“支持者”变身为直接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只有通过家校联动,才能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才能真正形成高校新的育人合力和有力支撑框架。

3.2 “二线”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

3.2.1 “互联网+教育”理念融入传统(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我国大学校园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让大学生系统、全面的了解心理健康理论概念,但其缺少了实验与实践的过程,无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不会特别理想。而“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继承了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中理论灌输的指导作用,运用网络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与学习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3.2.2 开辟网络(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文强调,高校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网络化传播,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动权,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院校整合教育资源,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的吸引力,通过文字、图片的声影互动,短小精品的微视频、微声音、微剧等,发挥网络特有的魅力,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新渠道。

3.3 “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推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3.1 做实心理课程教学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教育部多次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开满36学时,要通过狠抓课堂教学,规范课程体系,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心理问题,树立“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心理问题求助是正当的,主动发现、报告心理危机事件是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自助、助人的意识,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助人自助”。同时,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多措并举,让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入脑入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教室、进班级、进宿舍,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对心理问题不留死角,不留遗憾。

3.3.2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档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要求,高校要对新入校学生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对老生要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在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大活动期间开展心理危机摸排,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对于搜集的心理信息资料要进行建库立档,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五早”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重点学生、重点问题要重点关注,及时回访,建立动态的重点学生心理档案,确保及时化解心理危机事件。

总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计民生,无论学校、家庭、社会都责无旁贷,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提高育人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