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汉语言类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2019-12-26龙菊
龙 菊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百色学院作为西南民族边疆地区的普通地方高校,以“立足泰国、面向东南亚、走向欧美”为国际合作教育战略,多年来注重与泰国、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办学合作交流,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科研立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2014年接收了第一批来自泰国的学历教育留学生,分别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批本科学历教育留学生于2018年顺利毕业。但是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在留学生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1 汉语言类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学生方面
以百色学院文传学院留学生为例,从2014年开始招收学历留学生,第一届学历留学生为5人,2015年-2017年每年都有数名留学生就读本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文传学院在校学历本科留学生共33人,分别来自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入学前汉语水平均通过hsk3级,其中有个别学生来自华人家庭,部分学生在本国学过3个月至1年不等的汉语,也有一部分先在我校经过一年语言预科学习之后才正式进入学历教育阶段。招收的学历留学生,有良好的生源基础。
1.1.2 课程设置
文传学院2014级至2017级本科留学生课程设置在充分借鉴区内外其他高校留学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地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因素,每个学期都从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等角度,单独开班开设听、说、读、写、中国文化等课程,同时随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本科生跟班上课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要、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类等,及民间手工艺制作、国画绘画基础、民族舞蹈、民族体育、中华武术等中华才艺课,还开设了右江流域民间节庆、壮族歌曲演唱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课外实践教学则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学习本校教师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另外,通过实践创新平台,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互换,强化实践课程体系。并于2018年制定了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文传学院新入学的学历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提供指导。
1.1.3 师资情况
目前文传学院留学生语言课程专任教师有8位,多毕业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部分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均具有留学生汉语教学实习或留学生汉语教学经历,且大部分担任过国家汉办志愿者或其他途径出国工作或学习过。这些汉语教师入职前的留学生教学经历基本上都在东盟国家,对东盟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均有过大致或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留学生授课过程中,能更快较好理解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缩小跨文化交际障碍,能较好针对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双方的良性互动。这些汉语教师,除了担任本学院的留学生的汉语课程教学活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学生的专业课程外,还需担任校内其他学院留学生、短期交换生等的汉语课程。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方面
上文提到我院留学生主要以东盟国家背景为主,且均要求通过hsk3级水平考试方可进入学历教育,但是也存在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2014级至2017级均未有专门针对不同专业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缺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存在一些课程开设学期、课时、学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科学、不合理以及语言课、文化课、中华才艺课程设置随意等问题。个别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类课程安排跟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由于留学生汉语水平问题,在这些课程上留学生往往接受能力差,学习效果也差,根本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也均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尽量让跟班听课留学生听懂,往往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安排,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2.2 课程设置
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文传院2018级以前的留学生因没有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设置虽参照其他高校和中国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和操作性及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但是随着学生临近毕业,问题也逐渐凸显,如只修读了语言文化专业课程,未修读公共通识课程;安排和中国学生一起上的课程,留学生纷纷表示听不懂、跟不上进度、完成不了课程任务等,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另外,学时和学分方面也存在欠合理性,比如一二年级的学时多、学习时间长、课程门数多,学习内容单一,而三年级的课程相对松散,未能继续将语言类课程进行巩固,也未安排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而2018级虽有学校层面组织编排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因汉语言类留学生比其他专业留学生在专业上是有一定区别的,该类留学生主要以学习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化为主,而根据目前的制订指导原则,通识课由学校层面安排,并且要求全校所有学历留学生均必须统一学习,导致通识课如汉语写作、听说课等原本为汉语言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变成了通识课,且作为通识课的这类课程课时要照顾全校留学生,因此课时被压缩到28课时一学期,但是作为专业课程来学的汉语言专业留学生28课时远远是不够的。
1.2.3 师资方面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依赖于个人自身的能力与学识,更加离不开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这一点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目更是尤为重要。而目前我院留学生语言课程专业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8位教师中4位为讲师职称,更有4位还是未定职的教师,在教学经验、学识、学历和职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存在教师教学与科研脱节现象,一线汉语教师未能很好的将教学中的成果形成研究成果,申报教改和科研课题少,撰写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即使有课题也只局限于校级层面,级别不高,未形成教研相互促进的局面。除去文传学院留学生任课任务之外,且这些青年教师担任着全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有的学期人均课时量甚至达330。教学任务重、师资队伍年轻、教研分离等问题较严重。
2 对汉语言类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课程设置
制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可借鉴我院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充分考虑外国留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形式,突出汉语教学,强化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优化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平台”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综合、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阅读、汉语写作、中国概况等;“模块”指能力选修模块,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华才艺、汉语读写、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5个能力模块,为选修课程,其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是限选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结构框架,同时,突出实践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同时,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将相关的课程组合起来进行整合,删除通识课中的语言课和学科及专业基础模块中课程间的重复内容,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从而构建能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2 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开展特色语言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我校地处东盟区位优势及留学生多来自东盟国家背景优势,消除留学生们对汉语的畏难心理,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信心,是促进汉语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力。同时开展汉语风采比赛、外国文化周活动及中国文化才艺表演、平日学习作品展览(如作文、书画摄影作品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民俗活动,如三月三赴田阳敢壮山领略壮族节庆等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汉语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的幅度,有利于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3 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教促研
针对教师队伍年轻化、缺乏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等问题,可开展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相互听课,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加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步提高。同时,利用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并赴国内外进修,提升学历。同时积极引进该专业领域内的高级人才,既可以形成核心人物领军,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科研团队,也能分担教学任务。另还可以开展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如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扬长避短,解决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
3 结语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校在留学生教育的整体实力虽然相对较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自己的优势并已具有开拓国际市场、开展留学生教育国际国内合作的基本条件。今后如何发挥我校自身地理区位、民族、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完善与东盟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