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法语专业为例

2019-12-26柯月凡周雅堃田力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法语外语跨文化

柯月凡 王 素 周雅堃 田力丹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1 引言

为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实现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该倡议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具体框架构成,前者连接亚、欧、非三大陆,后者由中国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分别延伸至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其沿线区域覆盖六十多个国家。自“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提出以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联系更加紧密,中间广大腹地国家也展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各国间合作涉及领域广泛,除交通、能源、通信、贸易、旅游、金融、生态等之外,也存在教育、科研、文化、政策研究、医疗服务方面的密切交流。由于国际间一切合作与愿景的实现都以语言沟通为基础,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开放及各大国际项目的开展实施,国内外诸多行业亟需具备扎实语言功底、语言应用能力强、对文化差异敏感度高的语言学习者作为人才支撑。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外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2 外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者Byram(1997)、Bennett(1999)以及 Fantini(2001)等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表现的能力,它能够使人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具备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多文化环境中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辅相成。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外乎实现与该国人无障碍沟通、研习语言本身或该国文化,亦或借用该语言深入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而这一切都要求外语学习者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利用一定的沟通技巧消除两国间的文化屏障,避免冲突和误解,实现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传达。

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及其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偏重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交际实践能力,即学生置身于不同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时,能够将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灵活结合和转化,助力各国间的交流、谈判与合作。以法语为例,法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与中国长期保持着密切合作,双方政府间多次举办论坛、研讨会,共同商议“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与政策;近年两国也陆续开辟了电子商务、新能源、智慧城市、绿色金融等新的合作领域。此外,以“中法文化年”、人文交流协会、联合会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更是数不胜数。而“海上丝绸之路”所辐射的非洲部分法语区国家与中国也展开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中非年贸易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合作前景广阔。由此看来,具备优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法语人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不仅强调将沿线国家文化“引进来”,同样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因此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也应能够充分地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先进科技成果介绍给世界,这对培养本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从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中国各大高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尚有不足;受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里语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误区:缺乏人文性的机械学习与教学、重视工具性目标的实现且忽视文化观念传递的达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依托于语言转换,更需要外语人才对不同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的深入理解。本文以中国高校法语专业为例,分析当下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针对其提出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国内高校语言学科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

3 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3.1 调查问卷设置

本研究借鉴了高永晨构建的测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行合一”模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知主要是由价值理念构成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系统,行是由价值理念支配的、决定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系统”,从知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两方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题目集中面向法语专业学生,分为四部分:首先从调查对象的法语学习年限、法语专业四级考试(TFS4)成绩、法国文化知识储备三方面了解其语言水平和语言研习程度;其次依据其法语学习动机、自主提高法语水平的渠道以及与法国人交流程度研究被调查者跨文化交际的意愿;第三部分探析学生对“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和中法合作近况的了解程度;最后研究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和需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2 调查对象选择

笔者从武汉高校法语系本科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中,随机抽选出104人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4份。其中,18人学习法语一年,53人学习法语两年,27人学习法语三年,7人学习法语超过四年(进入大学法语专业之前已经自行学习过法语的学生)。

3.3 结果分析

本研究显示:

(1)超过六成(63.4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在现学习阶段对法国国家概况(包括地理气候、人口、政体党派、节日风俗、教育、历史等)有一定了解和掌握,且主要获益于“法语精读”、“视听说”和“法国文化概况”课程;32.69%的受访者对法语的研习程度仅限于词汇和语法知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法国民众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与日常生活习惯还相当陌生,于文化知识层面的学习还非常浅薄。

(2)关于学生课外加强语言水平的渠道,大部分被调访者选择温习课本内容(69.23%),或听法文歌曲、观看法语电影电视剧(72.12%);近四成调查对象会主动阅读法语报刊杂志和原版书籍(39.42%),或收听法语电台(37.5%),了解时事。结合其专四成绩水平和语言研习程度来看,法语系学生普遍具有获取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学习方法缺乏引导,收效存在差异。

(3)而关于学生在校与法语母语者交流的程度,77名调查对象仅在课堂上与外教进行过口语表达训练;31名学生寻找过机会和场合接待或帮助过法国人,其中仅13名学生拥有法国朋友;甚至有两名受访者从未与法国人交流过。大部分学生表示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愿,但由于机会欠缺、平台狭窄或自身性格约束,学生该能力的培养依然呈现不乐观的局面。

(4)调查结果显示,法语学生与外国人相处中存在的最大难点依然是语言障碍,79.81%的学生表示目前的法语水平不足,无法与法国人流畅顺利地交流。而交谈中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成为了一大“拦路虎”,即使学生通晓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因其“中式思维”和表达不够“法式”,听者也常常云里雾里。另有31名学生提到,文化禁忌和两国人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常给交谈双方带来困扰。

(5)对于近年中外各领域交流及相关成就的新闻消息,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尚有不足。78.85%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看到了才会大致了解”,仅有6名学生日常会主动搜索获悉相关内容。即使对“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热点字眼,大部分学生也仅泛泛了解或知之较少。

4 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4.1 教材选择

鉴于目前国内语言教学仍倚重课本和教案,教材的选择对学生语言启蒙和基础夯实影响甚大。以法语专业为例,国内高校采用的基础教材分为三种:法国原版教材(全法文教材,如《Alter Ego》)、中法合编教材(如《Reflets》)和中式教材(如《Le Nouveau Taxi》)。其中第一种教材的编纂思路(包括资料选取、主题安排、板块设置等)脱离中国传统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自主归纳、理解书中的知识点,鼓励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因而能够引导学生熟悉和适应法语表达思维,尽早脱离“中式法语”。中法合编教材的文章材料等同样来源于近年法国日常生活信件、报刊杂志选段、网页截图和漫画书籍节选等,但部分法语固定表达、地名、机构名称和历史信息对初学者来说通常有一定难度,因此此类教材“入乡随俗”,在保留法文原版教材的部分优势的基础上,设置了单词表、注解、语法练习等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板块。

各大高校应将本土化特色强烈的原版教材作为学生的基础和入门教材,同时辅用中外合编教材,在努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尽可能减少其学习难度和阻碍。

4.2 课程设置

外语专业学生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主要为语言文化类课程。为能够给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完整全面的知识基础,此类课程应尽可能广泛地覆盖外语文化背景。目前文科主导的高校(例如师范大学)大多偏重文学类的课程,例如文学史、文学鉴赏等。但考虑到近年需要外语人才的领域不断扩增,高校应适当加入例如商务法语、科技法语等专门领域的文化课程,且尽量安排外教教授,这样既保证了知识传递过程中的纯正性,也能尽量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文化迁移的问题。

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更多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因此外语专业必修课程中应适当加入国际课程和实践课。国际经贸、跨境商务、国际谈判等课程能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丰富专业的知识基础,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实践课可组织学生前往翻译机构、公司和媒体单位实习,使其积累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学生因而能够培养环境适应能力、变通能力和在异环境中处事的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多次实践后他们能够逐渐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来化解差异,规避风险。而指导老师在实践课后可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给出合理评价与建议,指导他们改进做法,既让其明确自己的不足,也要使其感受到稳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进步的喜悦,从而使其产生兴趣与动力。

4.3 授课形式

国内高校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课上老师讲,课下学生练”,详细来说就是“课本+PPT+记笔记+做练习”。中国学生上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不愿开口,有问题倾向于课后问或者不问;学生课上参与率低、输出率低,有的课堂甚至形成了“填鸭式”教学。这导致的直接问题便是口语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更依托于学生临场应变、举一反三等素质。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归纳知识点,同时采取措施增加学生利用外语表达观点、阐述逻辑、分析思考的机会,例如课堂展示(presentation)、讨论辩论(debate)等形式。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改正错误、提出意见,帮助学生尽快脱离中文语言外壳,形成外语表达思维,并培养迅速思考和应变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跨文化视角。当前高校外语专业的“国家概况”、“视听说”等与跨文化交际联系尤为紧密的课程中,教师也常常仅限于介绍外语国家文化内容,即“单向引入”。跨文化视角的教学则需要从中外文化差异入手,采用中外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构建“双向交流”。教师在对比讲解时,应保持思辩精神,引导学生既能尊重、包容、欣赏外来文化,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既具备国际视野,又不忘民族情怀。

4.4 考试

考试作为检测学习程度和水平的工具,不仅能够督促学生,也对其后续的学习、查漏补缺和老师下一阶段的授课有指引作用。目前国内法语专业要求本科学生参加专业四级、八级考试(TFS-4、TFS-8),该考试以选择、填空题型为主,不含口试,偏重词汇和语法。虽能够检测学生基本语言知识掌握情况,但考题设置僵化,缺乏应用性。因其普遍受到国内高校重视,法语专业授课也会相应围绕考试开展,部分高校安排教师在考前一至两个学期内给学生针对复习、强化训练甚至加课补习。由此虽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也易使其形成应试的学习方法和观念。

相比而言,高校并未明确要求学生参与的欧框法语DELF、DALF测试更能全方位体现学习者的能力与水平。考试题目材料新颖灵活,涉猎广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并涉及听、说、读、写,考察语言基本功。严格意义上,该考试不仅限于语言测试,更是对文化知识积累、考生心态、应变能力等多项素质的考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宗旨十分契合。因而国内高校应转变考试侧重,鼓励学生参与有水平、有难度、有质量的语言考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和方法。

4.5 课外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程内教学的精心安排,也需要丰富有效的课外活动的配合,实现双管齐下。受地域发展程度限制,部分高校学生能够接触的课外语言活动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本人借助网络平台密切关注各类活动动向,及时传达课外资源的消息资讯。对于语言水平有限的低年级学生,学校可安排校际语言专业间的交流(例如组织法语角)、鼓励学生聆听语言相关讲座,甚至出席外语音乐节、艺术展和沙龙。而高年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展示和输出,参与戏剧节、文化节以及演讲、配音、翻译等比赛,担任各大活动和大会志愿者,将自己置身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环境中,在积累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交际知识,做到知行并进。

教师则可将课外活动的参与度以平时成绩的形式量化出来,提高学生对活动的重视度;校方也应持续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不同领域各大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既使学生知晓当下人才市场的用人要求和趋势,明白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也能在寻找校外实习、参与工作时“有迹可循”。

猜你喜欢

法语外语跨文化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谈法语学习难点以及应对策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