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新媒体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2019-12-26刘天园梁红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刘天园 梁红海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5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拥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不仅要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还要善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新媒体承载和传播的功能以及日趋活跃的发展态势,值得我们关注借助新媒体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问题,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稳定形态且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并影响该地域社会历史进程的古典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深刻,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兼有佛教、法家等思想的融入,还包括诗词曲赋、书法国画、兵法科技等表现形式,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具有深刻的合理内涵。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伦理道德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数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伦理道德规范调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和强化了社会的统治秩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观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将儒家道德修养外化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内化为个人内在固有的道德取向,要求人们具有“为了国家而舍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放弃私人利得”的大局意识、推崇“用深厚的德行泽润万物”的仁爱原则、注重人际和谐、倡导人伦价值且关注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中每个人的权利及每个人的义务。此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中体现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道德践履的重视。

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

“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和谐观念的典型代表,这一思想阐释了对天和人、天道和人道、天性和人性相类相通的理解,强调实现人生目标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互利共生。这种思想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对使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保持和谐的相处状态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诸如“天下为公”等思想,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绮丽壮观的文化瑰宝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独到的思想体系,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瑰宝,诸如:书法国画、诗词曲赋、匠工医术等,琳琅满目,令人惊叹。它们是中国五千年璀璨文明形成的见证者,各自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形态反映了其形成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各个朝代历史风貌的依据,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内涵、个人学识与人格的修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加以珍视。

2 新媒体的含义

2.1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从狭义上讲,“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如数字期刊、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网络、触摸媒体、桌面视窗等相对于电视、广播、户外、报刊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而从广义上来说“新媒体”则是指当下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广阔环境。

2.2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2.1 移动用户持续增长,智能终端全面渗透日常生活

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增加到了7.2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例提升至96.3%,移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智能手机已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公共服务类各细分领域用户规模均有所增长。

2.2.2 资讯消费占据主流,获取碎片化、视频化

在信息的获取上,资讯消费是网民上网时间的主流,该项在网民日均上网时间中占比约29%。因为现阶段手机是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从而资讯获取场景能够更加生活化,用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更加便捷的获取资讯。

2.2.3 微博微信稳居优势地位,用户价值待开发

在中国,微博和微信作为最大的两个社交媒体平台仍然具有显著的优势地位。截至2017年9月,微信日登录9.02亿用户,相比2016年增幅达17%;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达350万,同比增长14%,月活跃粉丝数7.97亿。而微博月度活跃用户数为3.76亿,其中移动端占比达92%。

2.3 新媒体的功能

2.3.1 信息传播功能

传播信息是媒体最本质的功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以提供信息,沟通交流为主。现代社会中人与科技产品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和发射各种信息,与此同时,信息传播能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是得益于科技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个性化。

2.3.2 社会服务功能

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方式灵活,速度快,传播质量高,因此成为大众参政议政,放映利益诉求的重要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大众可以直接向有关政府发送建议,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全面了解到社会所发生各种事情的真实情况、了解真实民意并且在政策制定中更好的兼顾各种利益、平衡大众利益,尊重民权、密切联系群众,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3.3 整合社会的舆论监督功能

作为一种新生媒介,新媒体以广泛的使用率为基础,依托于技术,跨越时间、地域、财富、文化、等级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它扩大了主体的监督范围:具有舆论监督的时效性更强,舆论监督模式更灵活、生动,舆论监督的扩散性更强、表现为主体的广泛性,客体的随意性,媒体的易接近性,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使得舆论监督报道更为丰富、形象、生活化、立体化、大众化,增强了监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及舆论监督的效果更强大。因此在舆论监督方面运用日趋广泛。

3 运用新媒体传承和发展新媒体的对策

3.1 借新媒体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血液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坚持客观科学、尊重的态度,坚持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的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那么如何使传统经典与时俱进、通俗易懂,加入现代化科技元素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很多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都是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统一起来解读的必要环节,只有如此,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另外一方面,解读传统文化,需要通俗的形式。我们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能够推陈出新,并融入现代的科技元素,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主动占大众空间,提高获得接受者尊敬、信赖与重视的几率,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能够在新媒体的空间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3.2 借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

整合现有新媒体资源并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更多的智能化传播途径,扩大并创新接受者的文化体验,多方面的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新媒体的帮助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服务。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使传统文化交流与现阶段相关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利用现代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来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生产方式、普及推广方式的不断创新,拓宽文化服务功能的道路,扩大文化交流的空间与辐射范围。依托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选择一些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理念、传播方式方面力求新意。

3.3 借新媒体技术,满足大众个性化需求

文化传播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在古代是为知识阶层服务,故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借助于新媒体、新技术,对于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加以呈现,方式新颖,通俗易懂,可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国家宝藏》的追求就是通过新媒体来呈现,用更直观通俗的手法来梳理和总结博物馆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了解博物馆文物身上的故事,感受文物的价值,也基于此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又深厚的内涵,激发中华儿女骨子中、血液里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大众兴趣的差异性,亦可以借助新媒体自动搜索功能,精确查找,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内容和接受方式,满足了自身对信息的需求。

3.4 松弛有度,完善监管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千变万化,使得对于传播内容的健康性、真实性存在一些监管不到位的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放置更多供人们阅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实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进而助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监控网络信息的力度,了解更多的网络信息,以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监督管理对网络的力度,及时删除有害信息并进行更正澄清,加强网站建设,营造健康、积极、和谐的网络环境,此外也应该提高网民在信息上辨别是非的能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