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浅谈

2019-12-26张德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群众过程活动

张德亮

(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广东佛山 528000)

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国家提高了对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希望借此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使群众实现个性化发展,这一过程中,公益性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均发挥了重大作用,政府不断的引导群众进行自我娱乐,亦或是组织各类的公共文化活动,以期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欣赏需求。各类政策的推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品牌,这已成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持续性发展的重点问题。以下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概念分析。

1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概念

近两年来,群众文化发展进程日渐加快,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逐年提高,过程中增加了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需求,希望达到自我展示、做娱乐的目的。这一发展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尤为必要,所谓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主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效益的无形资,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使之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认同,进而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将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无法带来直接效益,通常参与活动的群众具有一定的生活习惯特征,体现了区域范围内的普遍价值观,主要表现在长效性、群众性与地域性。参与活动的群众大多为非专业的社会群体,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却体现了显著的地域性特点,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之更具群众基础,发展前景良好,也可使群众产生认同感[1-2]。

2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需要有有效的品牌效应,所谓的品牌建设指的就是将抽象的精神财富以实物化的形式予以展现,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品牌建设直观表现在基层群众乐于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积极创新,这一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变,无疑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之更具创造力与创新力。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了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的文化欣赏需求,更加强调活动品牌建设以及发展,在品牌建设环节,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借此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第二,可为公共文化服务价值观的建设奠定基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形成必然会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使群众意识到文化活动的趣味性,不仅如此,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优化文化活动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新,结合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活动进行调整,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率,发挥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第三,基层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将会体现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品牌建设可以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更加、完善、灵活,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3-4]。

3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方式

3.1 将软指标转变为硬抓手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性质,很多时候活动内容看似无关紧要,大多以唱跳为主,但正因为这一软指标,使得部分地域内的群众文化的开展无法达到最初目标,也缺少制度保障,工作效率很难提高。针对传统的软指标应当转变为硬抓手,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因素,引导各级政府以及党委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开展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还应当使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进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落实注入动力源泉。

3.2 将偶然性转变为科学性

现阶段,部分地域内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均以自发为主,并着重从微观层面着手,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运行体现了偶然性,过程中缺少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扶持、管理以及引导,导致运行不规范、不秩序,未能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基于此,建议区域范围内开展群众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从全局性的角度入手,真正做到梯次分布、环环相扣。重点构建基层骨干群众文艺团队,从传统的广场舞逐步发展为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其中包括曲艺小品、舞蹈、器乐、表演以及戏曲等等,应当尽可能从城市到社区、再到农村,真正为群众提供自我展现、自我发展的平台,拓展群众的文化欣赏空间,提高其精神文化修养,满族文化欣赏需求。

3.3 由随机性转变为制度化

群众文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当重视品牌建设,总结以往群众文化组织过程中的随机性特点,并明确活动运行过程中的规模、内容与形式,以及活动开展效果等等,过程中体现了较为显著的随机性。若想转变这一发展形势,就应当坚持、持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新政策,帮助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创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进而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具制度化特征,同时也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具制度保障,使得活动运行过程更具内在驱动力。较为常见的管理机制有项目机制、评比机制、规范机制以及奖励机制等等。

3.4 由孤立性转变为关联性

这一段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均为群众自发组织,常以孤立的状态运行,体现了短期性的特点,很多时候虽然通过运动方式不断推进,但热度仍旧不足,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难有效保障。若想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就应当提高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将其融入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督促各级文化机构积极肩负自身职责,逐步形成互联共通的新局面,比如,市级文化机构应当针对性的落实社区包片辅导以及农村定点辅导等等,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持续性,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大提高组织水平,结合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需求,针对性的提供人才培训、资金以及方向指导等诸多支持,真正实现区域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

3.5 科学设计文化活动品牌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若具有文化活动品牌,那么将一定程度的提高品牌竞争力,这一过程中需要调动群众团体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做到集思广益,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一过程中,政府等部门应当加强宏观调控,为品牌构建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形成大品牌带动小品牌新的发展格局,推进区域范围内小品牌的发展,进而为区域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应在品牌构建过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品牌的多项发展这一目标,提高对于品牌指导的重视程度,避免出现活动品牌建设昙花一现的问题,进而为群众活动品牌建设奠定基础,始终保持群众的参与热度,通过有效的方向指引,推进区域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使活动品牌更具群众基础,大大提高品牌竞争。

3.6 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更加本地化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优化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还应当重视社会效益,从辐射发展趋势,由经济发展区域向农村地域延伸,使更多群众受益。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文化沉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求,秉承着群众为主体的宗旨,吸引群众的目光,使群众全面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总结并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区域范围内文化品牌的发展,带动区域文化体系的完善,使之更具本地化特征,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阐述了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概念,而后探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创建方式,以期为有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与参考,建议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将软指标转化为硬抓手、将偶然性转变为科学性、将随机性转变为制度化、将孤立性转变为关联性、合理设计文化活动品牌、体现活动品牌建设的本地化特色,进而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持续性发展,以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需求,扩大群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群众过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