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三伏天食疗文化研究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食疗两国饮食

江 琦

(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绪论: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养生保健之道越来越重视。中医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着悠长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内容。而韩国在此方面更不落后。让中韩食疗文化被当代人普遍接受、主动吸收,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使其符合当代人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在不改变其核心和本质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重新阐述、表现。让食疗文化更普遍广泛地传播普及开来,不仅是对于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更是让当代佛系青壮老年们能够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1 中韩食疗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食疗”顾名思义是将平日人们所食所饮的食材加以开发、利用、创新,使食材的功能不再是单一提供能量满足日常所需,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与均衡,利用食物原料所具有的某种功效通过特定的烹制、取用,使其具有“滋、养、补”等特点,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于食用果腹,而是渐渐开始寻求食物的药用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养生学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食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早在《淮南子·修务篇》中就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尝百草的目的其实在于寻找食物资源,但在寻找食物的同时,也发现了药物和毒物。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一派繁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十分注重饮食养生。神仙、方术、五行学说与食疗养生理论相结合后,便形成了阴阳五行思想,服食养生盛极一时。后至宋、金、元、明、清则达鼎盛之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疗食养理论学说。近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生活的持续改善,食疗成为中国文化学界和医学界的热点问题。普通民众也十分注重养生,本着“药食同源”、“医食同源”的食疗养生观念,在饮食方面越来越注重其健康性。

韩国的食疗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后期开始韩国就以米饭和泡菜为主食。韩国有栽培蔬菜、山野菜等很多种类的菜蔬,根据气候的不同变化而做出不同种类的泡菜。韩国真正饮食文化始于朝鲜王朝时期。人们开始研究对身体有益的均衡饮食,并出现了由草药制成的健康茶。近现代以来,韩国人对于饮食更是讲究,饭桌上从不会缺少的泡菜有着促进消化、活化身体机能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时令选择不同的饮食也是食疗文化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韩国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韩国人经常把“食物即是补药”挂在嘴边。为了健康,良好的饮食比任何药物都要有效。因此,随着韩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益于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饮食文化也渐渐为大众推崇。特别是“进补饮食”,依照韩医学的原理,它们有助于补充人体元气、加强血气循环、调和阴阳。韩国由此逐步形成了利于健康的食疗文化。

2 中韩三伏天食疗文化差异

中韩两国的三伏天食疗在整个食疗文化中最为典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疗文化。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亦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时机。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三伏宜温补,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以清淡为主。可选择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三伏天还应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蛋、牛奶、黄豆及豆制品等。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等作用,不仅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此外,三伏天还应摄入充足维生素,并及时补充水分。例如苦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味苦,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生食清暑泻火,熟食养血滋肝,亦能泄去心中烦热,排除体内毒素。民间亦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这也是为了增加身体排汗量,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韩国的三伏食疗与中国所推崇的温补不同,有人称其“三伏天里点把火”——“以热治热”养生之道。韩国人认为越热的天气越要吃温热的食物,这样才更利于解暑。因为温热的食物摄入后可刺激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热量的散发。另外,热气腾腾的食物还有助于恢复消耗的体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以热治热”饮食,便是参鸡汤。参鸡汤是将童子鸡去除内脏,腹中加入糯米、 人参、大枣等食材,经过长时间熬煮而成,是一道营养丰富,热量高,有助于恢复元气的美食。鲜嫩的鸡肉可用筷子夹着蘸盐吃,而鸡肚里的糯米可用勺子舀上鸡汤 一同食用。常被用作中药材的人参和大枣是极益于健康的补品,而鸡肉本身温中益气,而且有安定五脏的功效,再加一颗恢复元气的高丽人参,对于恢复体力有奇效。另外,狗肉汤也是三伏天饮食的不二选择。狗肉汤是将可食用的狗肉切好,加入大葱、韭菜等同煮制而成,韩国人也称其为“营养汤”、“四节汤”,之为“补身汤”,是因韩国人认为用狗肉熬煮制成的汤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在使人出汗体虚,食欲不振的伏天,一碗辣乎乎营养丰富的狗肉汤能够迅速补充体力。除此之外,韩国人也在三伏天食用牛肉汤,大口汤,蒸片等热量食物。

中韩两国的食疗文化属于同根异枝,同源异流。中国食疗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韩国食疗亦是受到了中医的深切影响。因此,在三伏天饮食中,两国都不崇尚进食冷饮,因为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食欲不振。但两国在进行滋补上,却采用了把不同的方法。中国食疗讲究温补,而韩国却讲究热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值得深究。首先是中韩两国气候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且南方地区纬度低,温度尤高。在高温湿热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人在三伏天并不能忍受高热的食物所带来的热量。而韩国纬度较高,气候海洋性明显,相比中国的三伏天温度较适宜,人们适当的通过摄入热食,可以达到滋补的目的。此外,饮食的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食疗以中医为理论基础,中医讲求五行平衡,阴阳协调。且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中庸思想,凡事不缺不溢。在湿热的三伏天自然不能火上加火。而韩国食疗讲究滋补,注重因时而补,且汤类料理发达。由此看来,具有大补功效的童子鸡、人参等食物自然在炎热的三伏天更加受人重视。韩国食疗在质朴中蕴含天然之味,清淡中深藏健康之道。

3 中韩食疗文化未来发展展望

中韩两国的中医食疗文化虽然基本上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但韩国食疗学经过对中国食疗文化的模仿、融合、发展过程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韩国自身的文化。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压力增加,健康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由于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因此,食疗文化是当下十分热火的话题。通过对两国三伏天食疗文化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两国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为未来食疗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首先,通过研究分析,中国在食疗方面,十分注重营养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菜、五畜等气味功用不同的食品,达到补精益气、脏腑协调、阴阳平衡和养身健体的目的。同时,注重卫生、讲究营养、遵守时节和有节制的科学饮食。韩国自然可以在本身食疗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发展自身。另外,韩国饮食十分注重滋补,中国亦可在此方面完善自己,例如韩国用大豆做成的大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预防疾病十分有效。以及参鸡汤、水果茶、风味灌肠和韩果等,都是利用饮食来改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除此之外,由于食疗是中医理论和“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以脏补脏”以及“象形”理论为指导,这种理论建立在千百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一些错误的知识,中韩两国同应增加对食疗科学关系研究,曾加科学性深度。也应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走产业化生产道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仍不失她的光彩,对现代人尤其是现代文明病及生活方式病的受害人群是一门必修的大智慧课。现代人具有一定的食疗文化修养,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形成科学的养生保健医疗行为、提高身心德健康水平非常重要。科学文明、健康长寿的进食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自觉接受。“弘扬养生文化,倡导健康餐饮”。中韩两国能在现代社会以传统理论为基础,互相借鉴,并注入时代新文化,创新发展,必能走出一条食疗学发展的独特道路。

猜你喜欢

食疗两国饮食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春季养生食疗七要点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食疗养生祛湿气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食疗治阴痿
食疗有何优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