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半岛首部《庄子》注本研究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南华书目朝鲜半岛

陈 琳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引言

据朝鲜史书记载,老庄书籍在思想相对开放的统一新罗和高丽时期传入朝鲜半岛,但有关老庄书籍的研究和注释却集中产出于朝鲜时代中后期。这种思想史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原本被认为于政治无益甚至解构国家权力的老庄思想,在16世纪后期开始被部分学者重新审视并评价运用起来。朴世堂集取晋代至明代40位注释者之见解,遵循集注与自注相结合的形式所著的《南华经注解删补》即是朝鲜半岛首部《庄子》注释书。

1 朝鲜朝书目中的《庄子》小考

据《三国遗史》记载,道家思想在公元4世纪左右就已流入朝鲜半岛,7世纪已有关于唐朝道士传讲《老子》的明确记录,但《庄子》传入或流行的最初时期却尚不明确。虽然三国时期文人崔志远[1]、高丽时期李奎报[2]等的诗文中皆可发现《庄子》援引的痕迹和庄子式思想的渗透影响,但学界尚未发现朝鲜朝以前《庄子》文本出现的文献证据。

韩国最初的《庄子》书目相关记录始于朝鲜朝正祖时期(1776-1800)[3]。正祖时期专门记录中国书目(华本)的《奎章总目》、记录韩国书目(东本)的《西序书目》、王室购书记录《内阁访书录》[4]、昌德宫书库记录《大畜观书目》,以及其后宪宗时期(1834-1849)的《承华楼书目》中均有《庄子》书籍的相关考证。其中《奎章总目》中有焦竑《老庄翼》十本[5],郭象《庄子注》四本[6],陆西星《南华经副墨》十一本[7];《西序书目》中有《南华经》二件[8];《大畜观书目》中有《南华经》五册[9]、《南华副墨》二套共十一册[10];《承华楼书目》中有《老庄翼》十一册、《庄子郭注》五册、《庄子章义》二册、《庄子章丛》一册[11]。

明宗时期,鱼叔权所著《考事撮要》则简要介绍了朝鲜朝时期庆尚道、咸镜道等京城以外地区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民间书目。其中庆尚道庆州《庄子笔谈》[12]、咸镜道咸兴《庄子》[13]等书均在书目之中。全罗道、忠清道、庆尚道、咸镜道官府衙门中收藏的《完营册板目录》中也有《庄子》的相关记录。

朝鲜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藩属国,知识阶层精通汉文,可以直接阅读中国典籍的汉文原文,因此,虽然《庄子》已在朝鲜半岛有较高的阅读需求,甚至陆续出现《南华真经大文口诀》[14]、《清芬室书目》[15]、《句解南华真经》等谚解悬吐[16],使得《庄子》及注疏在朝鲜半岛广为传看,但直到1687年,才出现了由朝鲜朝文臣朴世堂首次注释并撰写的朝鲜半岛第一本《庄子》注释书——《南华真经注解删补》。

2 朴世堂生平

朴世堂(1629-1703),字季肯,号西溪、潜叟、西溪樵叟,朝鲜朝后期文人,少年时期开始习文,显宗元年在科举考试中榜中状元,成为成均馆“典籍”[17],随后又升任礼曹左郎、共曹左郎、春秋馆记事官等。由于其对清态度温和,被以宋时烈为首的崇明排清派归入“五邪”[18]之列。

38岁时,朴世堂夫人南氏去世,两年后朴续娶光州郑氏,并以才力短弱、不足有为为由[19],辞官回到扬州。后虽因朝廷屡次下令而再次出任冬至使书状官、通津县监、宁陵迁葬都监都厅等职,却都任期不长,其间数度被弹劾,最终不得已弃官归乡。

在肃宗6年至19年的这14年期间,朴世堂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对诸子经典的研读修习之上。先后注释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毛诗》等,著成经典注解合集《思辨录》[20]。此外,他还为当时儒学学者们谨慎规避的《老子》、《庄子》等书籍注释,也正因如此,被老论派宋时烈党派冠以“凌侮朱子”、“斯文辞贼”、“异端”的罪名,70岁高龄险些不免被流配,再加上疾病缠身、心神抑郁,终于肃宗29年(1703年)逝世。

3 《庄子》注释书的编著背景

17世纪明朝灭亡、清朝建国,朝鲜朝经历了“丁卯胡乱[21]”和“丙子胡乱[22]”等战乱侵害。同时,朝鲜王室内部腐败,两班阶级利用上层特权巧取豪夺,官僚各派之间朋党相争,性理学脱离实际、纸上空谈等诸多弊端逐渐暴露。虽然以宋时烈为中心的老论派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朱子学说是维权固本的唯一出路,但朴世堂等实学派学者则开始对以因循守旧动的社会制度产生怀疑态度,认为朱子学已经不能适应朝鲜当下内忧外患的社会现状,希望脱离朱子学的传统固有观念,通过考查、研究、注释其他经典章句、理论学说,更好地诠释儒家经典、补完儒学理念,实现社会制度改革。

当时朝鲜儒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庄子思想建立在批判孔儒的出发点之上,而朴世堂则认为庄子思想中虽存在有异于朱子学说的部分,但其自身仍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参考价值[23],并非与儒背道相驰。他希望通过探寻庄子与孔子相近或相异的内容理据和其存在理由,发现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内在关联,突破当时朝鲜大儒们对儒家思想教条式的解析之局限,更好地完善儒学体系。

4 朴世堂的《庄子》解读

朴世堂的庄子解读带有补儒目的,他认为“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意出”[24],唯有“功罪两彰,公严并立”,才能既不以之“误人”,又保留其“不当废”者,才能使其助于儒、“倍于道”[25]。在他的认识和评价中,《庄子》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与儒相通相辅的。

首先,朴世堂认为《庄子》并非仅仅追求个体的精神超脱,而是体现了共同体意识,其所言为公,指向王道。

其次,朴世堂否认异端说对《庄子》“无父无君”的批判,认为庄子并非不重人伦。他例举《人间世》篇,认为此篇多处言及父子之命、君臣之义,从重君臣、遵人伦的一面,打破了庄子自由指向与儒家伦常理论之间的隔阂。

第三,朴世堂以儒家人性论的角度解读“成心”,赞许庄子对于人性的了解“精理入神”,又说“如识性亦莫如庄子”。他将“成心”解释为“天有定理,赋于我者也”[26],又言“所谓‘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者’,深合率性性善之旨”[27],将此处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和《孟子》的“性善”相结合,进行儒家人性论式的解说。

第四,朴世堂认为《庄子》体现的并非绝对的“出世”观念,认为庄子并非“无意于天下”,其直视现实的冷静目光背后,是忧虑世态和怜悯众生之心,其文章看似无关于现实,实际上却是以这种特有的“恬然于世道之升沉”超脱态度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具有独特的现实批判意义。

朴世堂对《庄子》实用性的“补儒论”式的解析虽有违于庄子的脱俗倾向和自然主义价值观,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朴世堂在典籍解析上的局限恰恰体现了此版本注解的特色。从另一方面而言,朴世堂的《庄子》注释也体现出17世纪的朝鲜学者们为了克服朱子学一家独大的思想风气,再建战后朝鲜社会的政治思想秩序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代表着引导儒学界关注其他思想文化的全新视角和开放视域。

5 结语

《南华经注解删补》是朝鲜半岛最早的一部《庄子》全篇注释书,也是体现朝鲜学者探讨庄学思想政治实用性的著作。注家朴世堂试图对当时被认为无益于政治甚或解构国家权力的老庄思想进行儒家视阈的再度解析,引导儒学界对其他思想文化的关注,打破性理学一家独大的政治文化格局。继承和传扬庄子精神本非朴世堂的译注的目的所在,但该译著的出现本身即体现了朝鲜半岛对庄学思想的接纳与包容,更开启了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在韩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绎。

注释

[1]文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伏惟太尉 应五百年之 运 用八千岁为春”等内容引自《庄子·逍遥游篇》。

[2]《东国李相国集》中有李奎报诗“北山难题”曰“我是 忘机人,万物视一类,读破南华经,山中日亭午”。

[3]当时正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整理书籍、登记书目,其 中出现了若干《庄子》相关书籍。

[4]《内阁访书录》是《奎章总目》整理完成后购买书籍的记录。

[5]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4:229。

[6]张伯伟:229-230。

[7]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11<九流绪论·上>。

[8]张伯伟:636。

[9]张伯伟:766。

[10]张伯伟:788。

[11]张伯伟:1314,1457。

[12]张伯伟:1465。

[13]张伯伟:1474。

[14]朝鲜朝最初的《庄子》韩文悬吐本,年代作者不详。

[15]李寅荣于明宗·宣祖(1545-1608)年间著。

[16]虽然朝鲜朝知识阶层大都使用汉字,但汉字读音和句式语法上与中国不同。按照韩文文法结构需在汉文中间加入助词和词尾,此法称之为“谚解悬吐”。

[17]朝鲜时期在成均馆为儒生们授课的正六品官职。

[18]指朴世堂、赵远期、朴增辉、吴始寿、尹深等五人。

[19]朴世堂,自撰墓表,“自见才力短弱,不足有为于世,世又日颓不可以救正也。”

[20]“思辨”二字取自《中庸》“慎思之 明辨之”,故朴世 堂以此为自己的儒学经典注解合集命名。

[21]1623年,朝鲜政变,西人派拥立仁祖为王。仁祖王 “向明排金”,拒绝与后金互市的同时,支持明军以朝鲜为据点进攻后金,导致后金于1627年攻打朝鲜,史称“丁卯战争”,朝鲜称“丁卯胡乱”。

[22]1636年至1637年,后金对朝鲜发起的第二次战争。 史称“丙子之役”,朝鲜程“丙子胡乱”。

[23]朴世堂.《西溪集》卷7,答尹子仁书:123“私竊以爲 讀老莊者,有契於區區之指,則庶見老莊之所以爲老莊。其倍於道者,旣不能以誤人,而一察之明,亦有所不當廢者。功罪兩彰,公嚴並立,開發之間,吾道猶非少助。實不敢樂夫無事,因而流湎於此,而不知自反也。”

[24]《朱子語類》卷125:24“又曰:‘莊老二書解注者甚多,竟無一人說得他本義出,只據他臆說。某若拈出,便別,只是不欲得。’”

[25]《西溪集》卷7,<答尹子仁书>:123“私竊以爲讀老莊者,有契於區區之指,則庶見老莊之所以爲老莊。其倍於道者,旣不能以誤人,而一察之明,亦有所不當 廢者。功罪兩彰,公嚴並立,開發之間,吾道猶非少助。實不敢樂夫無事,因而流湎於此,而不知自反也。”

[26]《南华经注解删补》卷1,<齐物论>篇:34 “‘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按:成心,天有定理,赋于我者也。’”

[27]《西溪集》卷22<年譜>:435“且其精理入神,如识性亦莫如庄子,所谓‘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者’,深合率性性善之旨。”

猜你喜欢

南华书目朝鲜半岛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朝鲜半岛打令艺术的俗文化特征
南华新书架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双重冲击”下的朝鲜半岛新博弈
南华新书架
新时代中国的朝鲜半岛战略与角色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