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的垃圾处理问题

2019-12-26毛玉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危机意识垃圾处理分类

毛玉珩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 261041)

日本环境优美、街道整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垃圾处理方面取得的成功。日本的垃圾处理的特点是分类细致严谨、处理方法复杂繁琐、国民积极性高。日本各地在垃圾的分类上有所差异,一般将其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粗大垃圾、塑料瓶类、有害垃圾等几大类,并将这大类又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每种垃圾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漫画《蜡笔小新》一书中,主人公五岁的野原新之助在外出遛狗时携带垃圾袋及铲子,以便将狗的排泄物带回家中进行处理。这从侧面反映出日本国民环保教育的极致,连幼儿也积极参与到垃圾处理活动中。而在2012年巴西世界杯上,日本球队虽然输了比赛,但在赛后认真清理休息室的举动,以及日本球迷在观看球赛时几乎每人手持垃圾袋,并在赛后认真捡垃圾的行为为全世界所赞扬。笔者试从文化角度探究日本的垃圾处理问题。

1 “极致”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曾指出,在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极致’的民族精神……这种孜孜以求、以达极致的精神已然渗透到日本民族的骨髓之中,并化而分解为各行各业追求极致的自觉意识,这也是历史上两次促成日本在较短时间内跃居世界强国的真正内在原因之一”[1]。近些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便是种“极致”民族精神的体现。如2016年被评为日本“国宝级匠人”,有日本第一打扫工之称的新津春子,她负责清扫的东京羽田机场连续三次被评为“世界最干净机场”,并且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日本国家建筑物清洁技能士”的资格证书。日本树研工业株式会社历时十年,成功开发并生产了世界上最轻最小的“粉末”齿轮。一粒大米上可以放一百个这样的粉末齿轮。从日本的垃圾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极致”的精神。即分类极细、规则极多、环保教育极到位。

对于刚到日本生活的外国人来说,最苦恼的就是垃圾处理的问题。虽然地方政府会印制各种语言的垃圾分类处理手册供外国人使用,但日本垃圾的细致分类和复杂的处理方法仍让人十分头疼。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时,和现在许多国家一样,垃圾仅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两种,但随着对资源垃圾的循环利用的需要,垃圾的分类也不断细化、复杂化。如德岛县的上胜町将垃圾回收类别的划分标准从19类逐步上升至34类,最后细化到了44类,并于2003年9月发布了零废弃物宣言,目标是要在2020年实现把废弃物的产生降至零。这个小镇也被称作是“日本最环保的小镇”。

垃圾处理的规则极其多。如横滨市市政府专门印制的指导市民将垃圾正确分类的小册子共27页,其中包括的条款多达518项。在日本,如果想扔一个矿泉水瓶,要先把瓶盖取下,然后将围绕瓶身的塑料纸撕下,接着把瓶子洗干净、踩扁,最后分别处理。处理废弃的食用油时,比如有油的碟子要先用废报纸擦拭干净再清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洗涤剂的使用,还可以避免让难分解的油污进入下水道,也可以节约水。常见的铁盒装的饼干,在吃完丢弃时,大致要分为四类,外面的纸质包装纸要作为图书杂志类垃圾,整齐地用细绳捆好再投放;吃剩的饼干渣和干燥剂要作为可燃垃圾装入指定的垃圾袋中投放;饼干的小型塑料包装袋等要作为塑料垃圾投放;而铁质的饼干盒要作为铁罐类垃圾投放。一只袜子是“可燃物”,成双且没破的袜子则是“旧衣料”。

日本人将环保教育也做到了极致,他们从小由家长教导怎样将垃圾进行分类和处理,在学校教育方面从幼儿园时期至高中一直会有环保课程。日本驻广州总领事伊藤康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在幼儿园,孩子就被教育吃东西不能剩下。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就让他们了解环境问题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居住地的垃圾处理厂,“每天有多少垃圾送到处理厂,每天处理能力是多少,如果没有做好垃圾分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都能亲自看到问题所在”。日本的环保教育不仅限于学生,而是扩展到诸如公司职员、社区居民等多元化主体。可以说是全民性的环保教育。

2 严格遵守规则的特性

日本的垃圾处理方法十分繁琐,规则非常复杂,除垃圾的分类之外,还对每种垃圾的收集时间、场所,甚至垃圾袋都做了详细规定。如垃圾排放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放到指定的场所,并使用指定的垃圾袋。以横滨市为例,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以及干电池等每周收集两次,而玻璃瓶类和塑料容器等每周收集一次,垃圾袋要使用半透明的塑料袋。每种垃圾必须在垃圾回收日当日规定时间之前放至垃圾回收点,如果错过时间,就要把垃圾先放回家里,如果来不及回家,甚至要将垃圾先带至公司再带回家中,等到下一个垃圾回收日再扔掉。日本的街道上鲜有垃圾桶的踪影,在上班途中以及户外产生的垃圾一般要带回家中处理。如日本的吸烟人群外出都携带烟灰缸,以便处理由吸烟产生的垃圾。垃圾处理规则如此繁琐甚至“苛刻”,却得以顺利实施,是与日本人严格遵守规则的特性分不开的。

日本四面环海、灾害频发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稻作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强烈的集团意识,他们总是把自己当做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某个集团的一员来看待。日本人极其重视集团的利益,如果有成员损害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就要受到其他成员的排挤,而同一集团中的人也会互相监视、相互制约。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村八分”,这实质上是一种集体惩罚制度,它源于江户时代的一种不成文的村规,是对损害集体利益者进行全村绝交或孤立的惩罚方式。即在村里人际交往中的“出生、成人、结婚、建房、火灾、水灾、患病、葬礼、出行、法事”十个方面,犯众怒者,只有在家中“火灾”和“葬礼”时全村人才会来帮忙,事后依然视同陌路,在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江户时代,如果遭到“村八分”的惩罚,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这种“村八分”在日本人眼里是十分严厉的惩罚。而现代的日本国民,从其社会心理来看,也“不过都是在根深蒂固的村共同体意识指引下的……大和村民而已”。在现代日本社会人际交往的背后,也存在着“村八分”的潜规则。如果不遵守所在集团的规则或者损害集团利益,就会遭到集团中其他成员的强烈排挤。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也是“耻感文化”产生的重要基石。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在《菊与刀》一书中提到,“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占据了首要地位”。日本人非常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注重所属集团中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十分注意“不给他人添麻烦”。2~4岁的日本儿童从小就被培养规矩洁净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幼时教育,再经过“不能给他人添麻烦”的社会性规训,保持洁净成为一种公认的基本教养。

日本的垃圾中转运输站等机构每年年初都会给责任区内的每一个家庭发放垃圾收集挂历,每天收运垃圾的种类在挂历上都有文字图案标明,一目了然。除了挂历之外,各地方政府也会印制指导垃圾分类和排放的小册子,上面详细规定了每种垃圾的投放方法。日本的垃圾回收站一般设在主干道两旁的电线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设一个点,使用同一个回收站的通常有5-8户人家。这几户人家围绕着垃圾回收站形成一个小集团。实际上,在日本对垃圾“不分类”的行为一般没有成文的处罚措施,大多通过邻里互相监督等方法避免违规行为。在某些地区,垃圾回收站的周围也会有社区工作人员看守,如果有人不按规定乱扔垃圾,如没有用指定的垃圾袋装垃圾、分类不够彻底等,这些社区工作人员会找上家门,责其将垃圾收回;或者会由清洁人员直接拒收,甚至将投放的垃圾袋上贴上标签退回。个别地区也出台惩罚措施,比如横滨市规定,如果情况较为严重,由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锁定乱丢垃圾的人后,对其进行“规劝”,要求其严格遵守垃圾分类以及处理规定。如仍没有得到改善,则要进行强制“命令”,若其后一年之内仍然不遵守扔垃圾的有关规定,则要被处以2000日元(约160RMB)的罚款。无论是被贴标签还是罚款,在日本人眼里都是很可耻的事情,会被邻居笑话,有些甚至因遭到邻居的排挤而不得不搬离住所,更有甚者有些邻居还会因垃圾处理不当的问题报警。在2010年的日剧《打工仔买房记》中,男主人公家中排放的垃圾就曾被心怀恶意的邻居偷放了异类的垃圾而被退回,导致身为家庭主妇的男主人公母亲被周围的人孤立从而引发了抑郁症。集团意识、“耻感文化”造就了日本人遵守规则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日本的垃圾处理相关措施得以顺利施行。

3 危机意识推动的循环型社会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十分有限,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激发了日本民族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危机意识。

1950年代后半到1970年代,日本各地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被称为四大公害的痛痛病、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病,就有三起和重金属污染有关。在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也曾遭遇过垃圾围城的窘境,但在当时垃圾、处理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至1971年著名的“东京垃圾战”的发生,才使东京都政府意识到垃圾处理机制改革的重要性,由此从70年代初期起,日本历时40年,终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这场危机给石油进口依存度占90%以上的日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并引发激剧的通货膨胀,使日本持续近20年的高速发展出现根本性转折。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更加强化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历经几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日本除开发太阳能、核能之外,还独辟蹊径,利用垃圾发电。2013年日本国内的垃圾焚烧炉有1173个,在世界上处于首位,而其中28%具有发电功能。这种垃圾发电系统与普通的火力发电十分相似,每套系统的发电能力可达1000千瓦,平均每天消耗50吨垃圾,在焚烧垃圾的同时也能产出能源。

除了用垃圾发电之外,在日本还有这样一句话:“混为一起是垃圾,分类之后变资源”。面对国内资源有限的国情,日本人试图变废为宝,将某些垃圾变为资源。如喝光的空牛奶盒,要先洗净,用剪刀整齐地剪开、晾干、用指定的细绳按大小绑好后放到垃圾回收点。然后由回收业者或废纸批发商将回收后的牛奶盒送至再生纸厂家,最后制成新的纸制品再供使用。

日本政府于1991年颁发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后,先后颁布了《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电再利用法》《建筑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汽车再利用法》等法律。其中2000年颁布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将废弃物处理的顺序规定为3R,即从源头减少垃圾的排放量的Reduce,如去超市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减少过度包装,用餐时自带筷子等;对同一物品进行多次利用的Reuse,如闲置物品可以送与他人或经过修理之后低价卖出;和使用完毕的东西再次循环为资源的Recycle,如日本超市里的装菜的塑料盒会被主妇们带回家。她们把菜取出后,会把塑料盒洗干净,自觉送回超市等。近年来3R政策的内容又扩大到5R,即增加了对旧物进行改造或修缮的Repair和拒绝购买非生活必需品的Refuse。

在日本,一些杂志和地方报纸的角落里登载着赠送、转卖以及求购闲置物品的信息,也出现了租用公园和公共设施的场所贱卖闲置物品的跳蚤市场。许多日本人不再购置而选择租用像行李箱、婴儿床等只能短期使用的东西。实际上,日本人自古以来在危机意识下就产生了一种节约意识,他们从小在日常生活中被教育要爱惜旧物品,但这多限于自己的东西。而将他人用过的东西拿来再利用的新做法在日本也渐渐开始得到推广了。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这种危机意识下,日本式循环型社会得以构筑。

4 总结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日本垃圾分类细致、规则繁琐根源于日本文化中“极致”的民族精神,繁琐的垃圾处理规则得以顺利贯彻实施得益于日本国民遵守规则的特性,日本人极其强烈的危机意识推动了日本式循环型社会的构筑。我国政府于2002年提倡将垃圾分类,近几年,上海、广州、宁波等大城市也开始将垃圾细分为四类。但我们在垃圾处理方面,可以向日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注释

[1]《日本“极致文化”的思想内涵及行为内涵探究》奚欣华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猜你喜欢

危机意识垃圾处理分类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支付宝变蓝、张朝阳自省,危机不可怕没有危机意识才可怕
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优化措施的研究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循环经济产业园,解码垃圾处理的“园区模式”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测测你的危机意识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