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学之我见

2019-12-26黄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蝙蝠侠观点美的

黄炎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1 要明确艺术是什么

1.1 艺术认知的三个普遍观点

首先一种普遍观点是艺术就是美的东西,这种观点局限于美,在任何艺术领域美的东西才是艺术,不美的东西就不是艺术,那种观点就否认了以毕加索为引导的大部分的野兽派画家,他的美不是世人所接受的美,在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毕加索的美是难以接受难以欣赏的,但并不能否认毕加索的作品不是艺术,这就使这个观点并不能成立,不美的东西也可以是艺术,美不美并不是只看表面,一个美的东西如果是空洞的也算不上是艺术,单纯只有美的东西是无法称之为艺术的。第二个观点,艺术就是有技术技巧,我们对艺术的技术与精神进行了交流探讨,技术呈现的东西是美的,但是他是空洞的,艺术上的技术不可能超越科学的技术,那么科学是美的科学就是艺术了吗,将技艺达到顶峰的是一种境界,是匠人,技巧的顶峰显然与我们所要讨论的艺术是有分别的,只有技巧并不能说得上是艺术,没有感受的技巧并不能引起感情的共鸣,无法引起强烈共鸣的艺术也无法称之为艺术。第三个观点,艺术是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是需要有一定的精神感染,技术是不会给人艺术感受的,杜尚的作品《喷泉》如果在技术或者是在美的层面上去定义是不能存在于艺术之中的,以经验技巧而言也是无法定义为艺术之中的,那么以精神需求的层次上来讲是完全可以讲通的,带给观者一种被冒犯的感受,在他的这个时代里表达一种反叛的时代精神,这便可以说明它是具有艺术性的,那这么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的这个观点就得到了论证。

1.2 关于艺术的本质探索

从这三个观点的讨论中,我们得出了结论,艺术本质的观点——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需求,艺术一定要有精神表达。好的艺术作品要准确并深度强烈的表达一种情感,托尔斯泰也曾经讲过“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这一点我们无论从文艺复兴时期还是野兽主义时期都能观察到这一点,或许不能理解他的画面为何看起来混乱又复杂,但通过它所处的时代它所想要阐述的故事与精神世界你会豁然开朗,这种感受并不需要特定的形式,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艺术是人精神世界的体现,所以他可能并不具备特定的形式美,如果一个人只去思考形式美那么他所创造的作品并不一定具有艺术性,艺术的本性不是创造规律,也不是创造秩序,是一种精神表达,所以艺术一定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不是故意不一样,而是必然不一样的,例如文艺复兴三杰,这三位艺术家在同一时代都有对“人”的感受,但他们的作品所表达的感受却并不相同。形式美的感受应该出现在感受的表达之后,将自己的感受强烈地表现出来之后的作品有可能会有形式美的体现,又例如20世纪后期的野兽主义画家他们的创作形式不同,但他们所想表现的反叛的精神都在其各自的作品中表达的淋漓极致,所以不具有形式美的作品并不代表其不具有艺术性,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艺术家各自对社会的体验,是感受的表现,这一点罗曼·罗兰也曾经讲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实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与精神表达直接相关,形式只是人用身体对材料的改变所产生的痕迹,这种形式也与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相关,艺术是精神的表达,真正的艺术家用自由的形式以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可知艺术的教育就需要教会学生去感知这个世界,那么感知系统又在生物学中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大类别,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感知这个世界的同时用艺术的方式更好的阐述自己运用五感所经历的世界就是我们艺术教育的最终将要面临的问题。

2 艺术如何教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艺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改变人生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改变人的心性,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联系课堂来讲如何能够使艺术的教育达到这个效果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反对艺术教育技术化

首先要确定的是要坚决反对艺术教育技术化,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现阶段的教育都停留在技法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会对孩子的积极性产生负面效果,会使孩子丧失兴趣,以至于丧失自己对美术世界的探索欲望。孩子本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探索的欲望,技巧的练习是乏味的,日复一日的重复连成年人都觉得枯燥乏味更何况学龄期间连专注力都无法长期保持的孩子。

2.2 尊重孩子年龄阶段对应的画面特征

孩子的心智成长与画面呈现也是有其规律的,3岁的孩子他的绘画可能更多的是没有形状的,没有规律的,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急切地想要孩子画的像,画的相似,但他们忽略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的手臂力量是跟不上的,这个时候普通的老师可能会对孩子的画面进行更改,满足家长的需求,画面效果良好,获得了及时的效果,但好的老师知道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引导,不要求物体的形似,并能鼓励孩子进行精神的表达,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了解孩子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并去满足他的这种需求,真正地让学生达到精神世界的表达。有很多的家长在面临市面上的补习班的时候看到很多工整完整的展示作品时觉得非常的喜欢,全然不知这些作品背后有多少处理,更全然不知这样做对孩子的艺术表达会有多少伤害,很多孩子的画面最后完全被禁锢在这种家长喜欢的模式当中,五瓣的小花,三角顶的房子,规整的苹果树,这种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2.3 给予孩子最丰富的媒材,并给予关键引导

不要将孩子的艺术单纯的看作孩子的画画,很多老师把孩子的艺术当作简单的绘画,孩子有绘画的欲望,有精神表达的需求,很多老师所做的是给他一张白纸,甚至是一张作业纸,这张纸在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甚至说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一种表达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的形成对孩子之后的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媒材,并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指导,让孩子更好的表达。艺术并不仅仅是绘画,绘画只是单纯的形式,一块画布,一张宣纸,甚至一块泥土,孩子对媒材产生好奇进而进行探索,自然而然地对材料进行了改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行为。去寻求画面本身就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但艺术的表达应该是一个以表达过程为导向的行为,一旦这种表达过程是全身心投入的这自然会有一个让人赞叹的结果。

2.4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

尊重孩子的个体性,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与想法,例如你想要孩子画一个绿色的仙人掌她觉得红色的更好看,你去告诉他你画的不对,别人都画了绿色的,只有你画了红色的,这样孩子的想法真的会逐渐地消失,她逐渐地会变成和成年人一样的艺术思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天是蓝的,一切都是最符合现实生活的作品,又比如有的孩子他喜欢蝙蝠侠,他把所有的一切都与蝙蝠侠有关,这个时候他把蝙蝠侠已经符号化了,有的老师强迫他你不要再画蝙蝠侠了,你画一些花花草草,其实这也是对孩子艺术表达的一个阻碍,让他去表达他想表达的,让他去做他想做的,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一点指引,孩子会给你一个更大的惊喜。毕加索曾说:“我用了四年的时间才画的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是我用了一辈子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教师需要铭记技巧可以训练,但个性不能。

3 结语

如果说艺术教育的理想是使孩子能够过一个更好的人生,那么如何去教会孩子依靠艺术的表达塑造健全的人格,并能在其人生道路上去提供重要的支撑这个任务就变得格外的重大,根本原因在于这个理想的状态不仅仅孩子自身去探索而且也需要教师们持续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醒自己,需要教师持续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最后,教育的道路上教师永远是一个重要的领路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或者各地的政策如何,艺术教学过程中并无一个标准的答案,用艺术的学习激发孩子的视野,以全新的观点进行观赏发挥他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的教育与学习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期待艺术教育工作者们由心出发,回归教育的本质,对艺术对学习与分享充满热情。

猜你喜欢

蝙蝠侠观点美的
《新蝙蝠侠》谁在囚笼之中
《新蝙蝠侠》一次失败的重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观点
最大规模的蝙蝠侠纪念品收藏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