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考
2019-12-26李平平
李平平
(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不同时期乡村生活的智慧,深深植根于乡村社会,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地从生活形态转变为意识形态,并逐渐走向了消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精华,能够进一步振兴乡村文化。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把握时代契机,实现文化传承。
1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进行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主体是农民,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才能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凝结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域的精神文明,集中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例如很多民间手艺结合了几代人的心血,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这种智慧是不容小觑的[1]。尽管当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很多科技已经慢慢取代了劳动力,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华始终可以为后世人所借鉴,对当前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非遗项目的申请和保护都具有十分严格的流程,在保留了传统意识的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价值导向,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可以作为时代发展的教育素材。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乡村应当保留自身的特色,在尊重乡村特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下与现代文明进行融合,就这样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明的力量,在兼顾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能够让乡村释放出属于自身的独特魅力[2]。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思想文化,其中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见贤思齐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具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担当,处处展现了中华人民群众的勤劳质朴。与此同时,也蕴含了我国有关经济、文化、教育的多方面的内容,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宝贵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总要求明确体现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只有大力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才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以及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珍贵记忆,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气息,凝聚了我国各个时代的特色文化,通过了解一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知道祖祖辈辈的精神状态以及生活方式[3]。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应当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还应当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在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成为推动农村振兴的伟大力量,通过加强文化转化和发展,让乡村文明承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农村市场文化
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即为振兴农村文化产业,通过运用当地的有效资源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最终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价值,当前很多地区都已经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将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才能够进一步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科学有效地发展规划,对非遗文化进行潜能开发进一步取得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从而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4]。
2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2.1 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曾经农民最为熟悉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地被消解,并且在乡村生活中被人们淡忘。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入侵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贴上了陈腐过时的虚拟标签,很多村民以及村干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着很大的认知偏差,这种价值认知的不足也导致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形成偏差,不断削减人们心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感以及珍视感,很难从内心深处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5]。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类活态文化。通过带徒授艺、言传身教这一方式将人作为主体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现代化思维的变革,青年一代对于生活有着跟祖祖辈辈不同的看法,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求富诉求,通过在城市读书、在城市务工等方式流入城市,很多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类难度较大、周期较长且收入较低的传统技艺望而却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艺人很难运用技艺维持生活,甚至被迫放弃这一项行业,改行养家糊口,因此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6]。
2.3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不当
在很多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以及利用并没有建立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之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精准的预估,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这样使得很多文化产品不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7]。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消费越来越市场化以及商业化,这种唯利是图的商业模式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变异,市场引导以及相关监管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大量低俗化内容出现,只为了满足中低端的市场需求,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完全抛弃,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当中,相关主体应当具备正确的开发观念以及利用思维,政府部门也应当尽快完善监管机制,从而做到及时止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释放正能量。
3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策
3.1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当具有生产性,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和传承性作为核心,从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销售,将非物质文化资源逐渐转变为文化产品,从而更好地进行发展。在历史角度来看,人们通常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看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或是文化行为,很少作为商品进行直接流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化也不是为了牟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不仅仅不能转变为经济价值,还可能会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当前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资源。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经济两方面寻找新的结合点,在按照当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最新需求,开发出符合时代发展且受到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这对给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形式,它能够使得人们在繁杂的城市生活中回归人本,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通过将文化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开展旅游竞争,不仅仅应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还能够以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吸引人们通过满足现代人类对于旅游的动机,从而拓展文化旅游资源。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而乡村振兴能够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通过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并为乡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