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

2019-12-26李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李娜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任何一个时代的使命都是该时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核心群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关系到美丽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在灵魂,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区分各种社会思潮科学性的根本标准,它实现了理想信念和价值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可以为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供道德规范,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理论价值。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取向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理想信念的统一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对世界认知的重要范畴和表达方式。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三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期盼获得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信念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判断而给出的观念、想法,是对理想实现的一种坚定的精神追求。一个人的信念决定了对周围环境的情绪与行为。信念有很多种,核心信念是形成理想的主要支撑。核心信念在信仰的指引下才能最终确立,信仰又是逐渐在践行信念的过程中形成,因此,不论是理想、信念还是信仰,都可以简言之是一种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念体系的理论凝练,体现出强烈的价值认同情感和意义判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得起理性的检验,其提出的价值准则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认同,是普遍的社会理想。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价值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价值从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为一元结构和多元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原则和根本属性代表了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在众多文化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元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上看,它又具有多元的特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对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个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三个层次逻辑严密,内容各有侧重,集中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生活的本质要求,展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最本质的体现,是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统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路径选择

当前,社会思潮的派别多种多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特征。因此,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机械的方法取缔各种思潮,而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

2.1 在理论认知路径上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科学解读,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要通过较长时间才能真正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思想。大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价值的理解会存在偏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解读更应下大功夫。一方面,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阵地。高校两课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集中时间传授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理论知识讲授清楚,还要结合现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中去,采取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善于使用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精彩,这样,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在网络平台上抢占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的平台,足不出户的大学生可以尽知天下事。此时,借助网络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用图片、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线上和线下都占据了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保证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

2.2 在价值认同路径上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青年大学生在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之后,如何在价值取向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真正的认同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实现价值认同的道路上,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在社会环境与自身认知相一致的时候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约束,当社会环境与自身认知存在差异时要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站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立场,防止出现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情绪。一方面,要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革命文化,了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另一方面,树立学生骨干典型,发挥示范表率作用。高校可以建设“青马工程”,将优秀的学生树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增加同龄人中示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量,带动更多的人先后效仿,这样从效仿入手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形成青年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局面。

2.3 在培育践行路径上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理性分析社会现象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作为实现价值认同的第二课堂,真正贯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2014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同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做法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上下功夫。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价值认同之后,就进入了“笃行”阶段。“笃行”就是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准则应用于实践,用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去辨明社会现象,去衡量价值得失,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那么,第二课堂的形式就应该是灵活多样。高校可以与地方企业建立往来关系,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选择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在固定时间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去,体验生产实践生活,增强大学生用核心价值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再者,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乡村去体验。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可以让学生到乡下进行“支医”“支教”,理工院校的学生可以把科技兴农的思想带给村民,人文社科的院校可以实现文化下乡。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可以自发成立社团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爱心资助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自然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2.4 在制度保障路径上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起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重任

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既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也要有制度作保障。一方面,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在教学、科研、服务、管理上实现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此外,还应健全学生的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政策的有的放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制度层面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肩负着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要建立健全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与高校成为联合的育人主体,明确联合育人的责任,在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中贡献社会力量。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起到了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美丽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