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提升
——基于产学研用培养模式

2019-12-26华瑞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特需专业学位产学研

华瑞驿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中,“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成为教育部门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创新项目。从1991年,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制度以来,在发展的十几年中,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发展速度得到提高,并且在200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11年,教育部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项目。但与之恰相对照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如何吸引生源、如何接受公众认可、如何在培养中体现职业导向、提高职业能力等问题。

在与国外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对比中,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实践比较短,发展过程比较缓慢,所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弱。其中,国外专业学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主,并加强与各大企业的联合发展,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导师的组成以及培养单位的内部管理中。比如法国在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培养中,并没有指定的教材,往往以国内发生各大事件为主,以临时讲义为辅,并且在法国专业学位教育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工程师、主管经理。此外,日本在对其进行培养中,会按照专业课程分配不同比例的教师,其教师均为实践型教师,甚至法国会将实习作为适应企业环境的主要环节,以“职业活动年”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而美国则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效结合,从根本上将产学研用的地位进行突出通过调阅文献,国内对于专业研究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从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结合、职业特性上进行理论探索,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是一个新的难点。在产学研培养模式下探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真正以社会、以企业需求为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问题

专业硕士学位是一种应用型学位,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如果直译,应为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截止到2008年,已有86.5万人选择专业学位教育,其中包括全日制学历24.6万人,在职教育招生60万左右。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对于不同职业领域要设置不同的培养内容,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2013年12月,我国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在联合社会保障部门下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并在此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团队在进行培养改革中,要坚持以市场作为主要导向,将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积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中国教育相符合的发展模式,并且指出培养单位需严格按照职业领域对人才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在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的数量逐年增高,在2011年,国务院所设置的“特许项目”中,包括60多个试点单位,均受到我国各大高校的重视与认可,并逐步形成机制、灵活、稳定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对培养结果不满意,认为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只为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培养内容、培养结果学校不予以重视,那么所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几点问题:(1)在培养过程中,企业没有与高校科研实行对接,虽然我国科研成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不少科研成果没有与企业进行完美结合。根据有关资料得知,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20%,企业购买科研技术的费用为2136.5亿元,这种情况下,产--学--研--用的实际现状与企业科技的创新存在非常大距离。(2)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在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上与职业分离,在培养方案上与学术性研究生同质化培养,未能体现专业学位职业性特点,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性发展,虽然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能力,无法将学生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产-学-研-用”的发展是集生产实践、理论知识、科学研究、实践运用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产学研用在将学习、企业、科研组织进行有效结合中,使学生获取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在以实践作为其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生产、科研进行有机结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协调统一,可以使学习、实践、论文相结合,将利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培养,从根本上实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致共同指导的基本制度,进而形成高校培养人才,企业锻炼人才,社会服务人才的局面与现象。除此之外,积极建立一批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基地,将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展人才科技产业合作,能够实现课程整合、师资配备、生产实践的良好发展。

从本质上而言,产学研用的主体便是企业,基本导向为市场,产学研用中的用是指应用以及用户,是整个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出发点。用户在产学研用的影响下,能够减少技术创新中所出现的各种盲目性,能够减少新产品在进入市场中的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成本有所降低,因此得知,产学研用的主要实质内容便是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使产学研用得到有效发展,并且能够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进行展现,进而使校研联合培养中的科技成果积极转变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效发展。

3 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核心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按照择需、择优、择急、择重进行的人才培养项目,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用人目标基本一致,相应的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基本接轨。国外工程硕士培养体系都设置完善的职业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准入门槛,以及授课、时间和论文的具体要求,同时引入外部职业控制监督机制。例如,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对工程教育质量追求系统性的改进。

要想从根本上对服务国家特许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行保障,必须密切高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提高社会对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亟待将职业能力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从根本上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发展与进步。

4 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提升途径探索

4.1 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行业、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方位指导是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构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顶岗实践双重管理,行业、企业全方位对接合作,以多种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种对接合作,从而对企业与行业组织中的主要培养方案进行确定,便于学校及时开展学位论文以及个性实践课程,另外,派出资深职业人参与学校的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学研用培养模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将社会中的各种反馈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职业课程进行增加,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提升。

4.2 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结合

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专业学位教育在以特定行业作为发展需求技术上,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其发展目标,但是受传统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仍摆脱不了书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性不强,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职业资格是为特定行业任职服务的,它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两种教育制度结合,能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课程、获取到的职业技能进行掌握,在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对研究生就业的职业需求进行分析与渠道,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结合,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与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参与协调作用,政府主管领导,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两者相互衔接,突出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的管理执行功能,有效发挥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在教育管理中的决策参考作用。

4.3 双证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关键在导师队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不仅要有懂得实践教学的双导师队伍,还要有职业教育的双证导师队伍。双证型导师是指导师在获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同时,也获取到多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是高校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高校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学生导师。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与培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双证导师有效弥补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上与职业分离,在培养方案上与学术性研究生同质化培养,未能体现专业学位职业性特点的矛盾。双证导师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生产实践中的职业需求问题,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是提高服务国家特需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的必由之路。为保证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培养协议,联合安排研究生实习、联合开展科研或生产项目等内容全面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的竞争力。在基于市场导向基础上,将高校以及企业之间的资源进行调动,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能力,将学生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开展的研究生成果应用企业生产实践,建立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机制。

猜你喜欢

特需专业学位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特需”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特需医疗服务等价格放开 不影响百姓医保报销
特需价放开,会让看病更贵吗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