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等院校专业理论课堂文化内涵及其建构路径

2019-12-26唐重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精神课堂教学文化

朱 颖 陈 威 唐重振

(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国务院推出一项重大的国策,指出“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各领域[1]。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改革仅仅流于形式和表面化,专业理论课堂教学中普遍缺失文化建设,缺乏对教育改革的文化功能、文化使命应有的关注、尤其对课堂文化重视不够。高等院校专业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课堂文化建设也是新时代加强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但在高等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只靠自己的设计向学生传授既定的课程文化,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内容,学习动力主要是外压式的。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也是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者们日益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教师对新教育理论知识、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接受、训练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

1 课堂文化的内涵

有关课堂文化的内涵,理论界看法不一。英国学者马凌诺斯基在其著作《文化论》中,指出“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等多种教育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规范、课堂精神和课堂行为方式的复合体”[2-3]。吴康宁认为,课堂文化是指课堂中的社会文化,是指在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象象征符号的集合体。杜德东认为,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潘光文认为课堂文化是指,教学活动以及对教学活动起支撑、规范、引导作用的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课堂信念、课堂价值的总和。综观诸多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课堂文化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起支撑、规范和引导作用,是社会文化、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教育价值观与理念的表现方式。

2 课堂文化的构成要素

课堂文化包括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课堂精神文化和课堂行为文化四个方面。

课堂物质文化受高等院校课堂精神文化的制约和规定,是指与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活动有关的环境,能营造良好课堂风气,并能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和谐、激励与赏识作用的外在的课堂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用具等各种教学基本的保障。

课堂制度文化是一种软约束,主要以高等院校的制度体系为基础和依托,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进行规范。课堂制度文化受课堂精神文化的影响,通过调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为课堂文化的整体构建提供运行的规范,它是反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深层次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课堂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奖罚条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

课堂精神文化是高等院校教育理念的凝结,综合反映了师生的精神品格与道德素质,决定着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和课堂行为文化的内容与特征,是课堂文化的精髓[4]。课堂主体的价值观通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是大学课堂文化诸多制约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课堂精神文化重在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目标价值取向等因素。

课堂行为的特点是外显的,课堂行为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关键。课堂行为文化指的是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行为内容和人际关系等。

课堂物质文化、课堂制度文化和课堂精神文化皆属于课堂环境文化,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3 基于构成要素的高等院校专业理论课堂文化的建构

课堂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平台,是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基于课堂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课堂文化:

3.1 加强课堂物质文化建设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5],高校的专业课程课堂物质文化应以《意见》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来培养的,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物质条件是优化课堂动手实践的设施保证;第二,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宣传板、墙壁涂鸦等环境,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设一个能陶冶情操的环境;第三,高校应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提升师生素质。大学教育的根本,重点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6]。

3.2 注重课堂制度文化的人性化转变

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地解放和完善人的个性,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知识占有式”的教学方式,把文化的内涵融入教学中,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的课堂制度文化,是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制度保障。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通向自由的教育,让人有动力、有权利、有能力去自由探索未知。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高校课堂制度文化的人性化应具有民主性,而不是对学生的约束或压抑。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自主、建构性的知识观,让学生参与课堂制度文化的制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到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在制度建设中增加一些大学生“自由提问”、“自由发言”、“敢于提出疑问”等应该享有的权利。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应充分放权,鼓励学生自由组成5-6人的N个小组,自主选择专题、确定分工、自由点评和辩论。应根据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构建“规范-导向”型课堂制度文化,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行为。

3.3 课堂精神文化的重构

精神文化是一种观念性的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主体、特殊的文化活动和特殊的行为规范构成的。课堂精神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课堂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不具有形体性。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精神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精神文化孕育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课堂教学精神文化最大特点是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一流的大学人才队伍。大学肩负着全社会价值引领的责任,培养何种人才是课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将德育为本的思想体现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引领大学生的人生方向,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大学生能力发展的精神根基和动力源泉。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核心能力。

3.4 课堂行为文化的重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战略中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契合了建构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指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交流讨论,可以使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课堂行为文化是重塑构建课堂文化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转变师生的行为角色,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助和引导的方式。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并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去探索、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猜你喜欢

精神课堂教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