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失衡问题的研究

2019-12-26郑会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性知识课程内容劳动

郑会玲

(湖北咸宁咸安实验学校,湖北咸宁 437000)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标、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而展开。由此可见,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期间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课程内容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就课程内容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改进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内容改革,通过相关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罗列出了基础教育中所缺失的四种课程内容,具体地分析了其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措施,以期为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提供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1 生命教育的缺失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然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基本没有涉及。媒体上有关青少年自杀或杀死同伴、朋友,乃至亲生父母的报道时有出现,而学生离家出走、放学不按时回家、打架斗殴等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生命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这首先要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做独立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维护学生的尊严,给与学生应得的自由。学校应当承担的不仅是教育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成长。那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失去了他们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因为感受不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因此对生命的轻视也就不难理解了。学校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生命,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营造成就感的活动,以及类似救治小动物的救援性活动,让学生既意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感受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类生存和发展历史的知识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存的意义。其次,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类似观看母鸡孵小鸡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生命的诞生与结束,从而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再次,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国外教育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德国的“善良教育”,鼓励孩子喂养小动物,孩子们通过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能感受到生命的弱小,学会爱惜生命,还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和同理心。除此之外,对于校园暴力的管束和制止也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学生坚决唾弃暴力,对校园中出现的恃强欺弱的“小霸王”予以严肃处理。即使是影视中出现的暴力镜头,都应当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让孩子意识到暴力是无法根除问题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办法,教育学生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惜他人的生命,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2 安全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学校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设备也更加齐全。然而,由于不知道这些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事故发生时,这些安全设备形同虚设。2008年汶川8.0级的地震中,死亡人数约6万人左右。而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发国,即使是9.0级的地震,其伤亡人数也能得到最大的控制。其原因还是归结于群众的自救意识和自救技能。种种事实反应我国对于安全方面的教育缺乏。(包括急救、自救技能,安全设备和基本医用工具的使用技能等等)灾难突然降临时,学生缺少灾难应对知识,只是一味的骚动和恐慌,最终加剧灾害的伤亡。因此做好安全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中刻不容缓的内容。

安全教育应当从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两方面入手。安全意识方面,应当开设专门课程,教授给学生一些灾害前期的预示现象。让学生在灾害前能捕捉到一些预示现象,从而降低受损度。其次应该教授给学生一些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意识,例如:不闯红灯、不在施工现场停留、夜晚不在偏僻场所出入等等。其授课方式可采取将讲授与观看真实案例视频或者影片进行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加深安全意识。安全措施方面,首先应当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安全设备(例如:灭火器、逃生锤、应急开关等等)的使用方法。然后针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灾害(例如:火灾、水灾、地震等等)进行应对知识的讲解,最好配合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印象。模拟演练是掌握这些技能的最好方法。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并且掌握了安全措施,才能在灾害中将损失降至最低。

3 性科学教育的缺失

性教育在我国一度是一个敏感话题,尤其是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人们往往谈“性”色变。然而,青少年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发育的成熟以及性冲动的形成,使得他们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而落后的性教育更使得青春期的学生对性探索愈加渴望。曾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年轻人的性知识有30%来源于书籍、宣传和杂志,来自母亲的只有3%,来自父亲的更少,只有1%。据国内专家统计,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第一是朋友,第二是大众媒体,然后是老师,最后是家长。显而易见,这种不正确的性知识获取渠道,有极大的可能导致性误导,甚至是对性的盲从,从而造成一些青少年对性的羞耻感或性冲动。有羞耻感的青少年很有可能会性格扭曲,或性格孤僻。而与之对立的一面,则是对性冲动缺乏自制力,从而丧失理性,造成犯罪。只有在一开始就让青少年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并积极给予青少年正确性知识获得的渠道,才能引导青少年获得正确的性知识,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在性科学教育方面,我们必须从我国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调查显示,中学生渴望得到的性知识主要是青春期生理知识(占60%)、性心理知识(占15.5%),性健康保健知识(占10.9%)、性道德知识(占9.2%)、性病及预防(占2.5%)、避孕知识(占0.8%)。在性科学教育的内容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相关的性知识需要,量体裁衣。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课堂或讲座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观看科教片或者问答的形式。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通过举办舞会或旅游等活动,为学生们创造一些手拉手和接触的机会,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让学生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异性相处。

4 劳动教育的缺失

随着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孩子承担的家务劳动越来越少,孩子在家中劳动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少。而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课也近乎取消,许多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没机会参与真正的劳动中,无法尝试劳动的苦与乐,缺乏劳动的意识。这就造成了学生不会劳动,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缺乏。

基于此,学生劳动减少的现象应给予高度重视。劳动课程应被“请”回课堂,劳动课程的开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能以模拟劳动的实训课形式开展,也能以志愿者或者义工性质的社会活动开展等等。教师应当多多让学生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教育学生。多组织一些实际意义的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或者附近的一些厂矿进行劳动锻炼,使他们体验到劳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意识到劳动的可贵,学会尊重劳动,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们应科学地分析现有课程内容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合理地加以调整,进而使我们的教育内容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人才。由于本文笔者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本文仅重点分析了课程内容中存在的四个问题,所运用的方法也仅是文献综述法,缺乏实证研究。望后续研究者们,多多采取实证研究,用科学的数据支撑自己的研究结论。并将研究方向拓展至课程内容中所存在的其他问题,为我国的新教育改革提供更多更加科学和可行的建议。

猜你喜欢

性知识课程内容劳动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