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语文的“教”与“考”

2019-12-26张保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网络文学语文课程

张保凤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技术。除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下,作为新媒体的介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更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日益密切。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语境下,大学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同时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

大学语文目前是诸多高校面向全部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十分广泛。该课程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支撑专业知识开拓有着十分长远的作用。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1]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基础课程,从教材编写到授课目标都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也不是孰轻孰重的问题,重点应放在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兼重、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方面。因而将大学语文课程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效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1 教学思路的转变

1.1 新媒体语境下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教学活动中相互独立又紧密配合的三大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其中“教什么”甚至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传统教学方法上,许多教师将自己设置成从教材到学生的知识传达者。这种教学思路容易被教材内容拘囿,其封闭性既不适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性质也不适合大学生的受教对象特点,因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效果不理想。况且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有的侧重于文学史知识介绍,有的侧重经典篇章赏析,有的偏于公文类习作学习。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依托教材又跳脱教材,始于基础又要开阔和提升。

在新媒体发达的当下,教材内容只应看作教学内容的一个起点,将此点辐射到网络知识的云端中才是吸引学生和引领学生的方法。例如对古代文学中《诗经》的学习,不能只限于对其“六义”的认知,经典诗句的熟悉背诵,更应该利用网络媒体将教学内容和“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知名的文化品牌节目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和此节目中《诗经》知识的具体运用进行结合,让静态的教材知识和动态的当下文化热潮产生碰撞,从而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非中文专业学生意识到大学语文课程不是远离自己,而是潜移默化地氤氲在众人的文化生活中,从而对于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有用性”思考。

再例如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当代文学教学板块中必须关注到网络文学这一深受青年人喜欢的文学类型。知名网络作家张威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可以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以及韩国电视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2]网络文学的主要阅读人群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其中大学生群体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阅读和消费群体。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伴随着新媒体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文学热现象。通过对青年人熟悉的网络小说作品、作家、网络文学网站的运行评价模式的解析,引导学生去关注当代文学,从而能够引起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在场感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同感。

1.2 借助新媒体,做成“活”课堂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已是不争事实,绝大多数院校也早已开设该课程,然而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上,价值实现上却不甚理想。早在2007 年,教育学者徐中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就指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3]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4]且大学语文课程恰是一门强调形象思维、联想能力的课程,因此在互联网+潮流的推动下,有效利用网络媒体,将大学语文课堂做成“活”课堂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可以建立学习群或者大学语文学习社区,形成一个随时互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前,教师在学习社区就即将讲授的内容知识可提前设置预习情境,或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慕课”、“微课”资源进行先期预习。以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线上学习为基础,线下课堂可以集中时间针对性地组织分组讨论,重难点分析,将课堂变成知识的拓展和提升,而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熟悉和介绍,从而让50分钟的课堂学习只成为学习链中的一环而已,引发学习的连续性与后续性。例如讲解先秦诗歌《蒹葭》,可以先布置学生观看相关“慕课”视频,对其文言翻译、主题争议等问题有所了解,课堂上重在审美解析,解读其含混、丰富的艺术魅力来源,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课后在网络班级学习群中通过音频和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流行歌曲《在水一方》,顾恺之名作《洛神赋图》,从而在“声”与“形”中感受这部作品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

2 考核思路的变化

2.1 考核内容的综合化、实践化

“大学语文教育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普及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无论在教学还是考核环节都应该向综合性、实践性内容倾斜,而不是一切围绕“课本上有什么,试卷上考什么”。例如学习徐志摩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其诗作韵律美、画面美、形式美的“三美”。考核时可以选取青年人熟悉的当下流行音乐歌词让学生从“三美”的角度试作分析,或者从“三美”的角度自己进行诗歌创作。这样的学习与考核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实践能力。学习傅雷家书,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拳拳之情,考核时可以要求学生写作一封家书,网络时代里感受见字如面的温度。甚至在学习唐代诗歌中,要求学生自己搜集唐代关于“酒”的诗歌、诗句,从中获得灵感,为美酒设计一款广告文案。

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大学语文不能学的是死知识,更不能学了不能用,在网络时代中,学生一定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到这些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和自己的日常息息相关。只有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大学生才能引发学习热情,爱上这门课程。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潮流的推进,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可以说赋予了新契机也提出了新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无论是考察文化知识,还是“听、说、读、写”的具体运用都必须是实践的,是综合的,不是“死”知识的机械性记忆,否则就背离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即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

2.2 考核方式的新颖化、多元化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考试采用试卷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虽然一定程度上检测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和整体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既然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水平,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课程,因此其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应该采用更开放,更多元的形式。例如在传统节日之际,要求学生创作创意短信,创意博客,进行班级评比,从而将教师对学生的单一显性考核同时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隐形考核和比较。这样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激励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某一社会热点发生后,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社区就相关问题公开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冷静思考,锻炼文字表述能力。平时成绩的考量中,学生在网络文学网站发表的作品也可以得到相应分数计入成绩。

总之,在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日趋钝化的当下,可以尝试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与“考”和当代大学生近在手中、就在眼前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在新媒体语境中厘清大学语文的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从而使得大学语文课堂生动、精彩,让学生爱上课堂,受益当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媒体的运用与重要性日渐凸显,大学语文课程不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它面向和作用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价值实现,必须在“教”与“考”两方面做出思考与改变。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和重塑,将学生的所学和所用同现实当下紧密关联,才能让大学语文课程真正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吸引学生兴趣,服务学生需求,助益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网络文学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