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传说当代价值研究
——以白蛇传为例

2019-12-26张亚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白蛇传大众年龄

张亚慧 齐 琦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1 绪论

本研究以“白蛇传说”等这类民间传说的传承与保护为调查主题,于2018年8月至9月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8-35岁的青年;主要覆盖安徽、山西、江苏、山东、河北等等十八个省份;发出问卷140份,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92.86%。问卷共设置20个问题,分为5个具体的调查方向: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调查对象对白蛇传说内容的认识程度、白蛇传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白蛇传说的影响以及以白蛇传说为代表的民间传说的传承与创新。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中采用数据统计图、表格等方式进行多变量交叉分析,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得出最终调查结果。以期让以白蛇传为代表的民间传说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让反映中国人民传统智慧与情感的核心价值内涵得以回归;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民间传说的保护与创新,为其得到真正的保护与长足性的传承提供借鉴。

2 研究背景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也是亿万民众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文艺形式和知识宝库,拥有最为广大的创作主体和受众,在民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和娱乐作用。同时,也素来是戏剧、文学等领域借鉴改造的重要素材来源,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淮流域的白蛇传说为例,其由最初叙述简单、主题单调的民间故事经底层文人加工,进入话本讲唱、继而发展为各种戏曲的保留曲目,通过舞台表演进行传播,实践着民间传说“互动”性生产的特质,具有极高的民俗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如今文化环境错综繁杂的态势之下,部分社会媒体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发生变化,乡民社会传承语境渐趋消亡,使得纯粹的口头传承在众多现代媒介的冲击下愈显苍白,民间传说的传承语境日渐式微。另外,由于相关部门专门针对民间传说保护的措施并不到位,导致了应用意识的错位;对民间传说的滥改滥造、甚至盗用现象屡见不鲜。千篇一律的套路、过度商业化的包装、为博人眼球内容低俗媚俗的现状,极大地流失了这些民间传说的本真和精粹。许多传之既久的口头作品则因为传承人的断代甚至消亡而因此中断。加之民间传说本身不易保存的特性,使其外界环境的变化过程中逐渐变得版本众多,不易辨别。综上看来,民间传说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极大的挑战。

3 白蛇传的当代现状研究

3.1 影响因素分析

在年龄与其他因素的交叉分析中,得出如下几点:①在对白蛇传说内容的了解程度、初次听说的方式和选择接受的渠道方面,年龄大小皆成正比。②年龄越大对民间传说的认可度越高,但在对于是否愿意告诉孩子,以及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民间传说方面,不同年龄层次却表现出相同的否定。③在对故事具体内容与版本方面,年龄较高的人对传说的内容更加熟悉,但是年龄层次低的群体接受的版本更为丰富。④对于是否有必要传承民间传说的理由中,年龄较高的人表现出更多关注于民间传说的教育意义及其内部丰富的哲理,而年轻人则对此关注很少。

由以上年龄方面对民间传说认识的差异,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层次对其的认识态度是不同的,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民间传说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特点,可以为民间传说创新、多样性的接受方式提供更加精确的建议。

3.2 接受程度

纸质媒介的比重要低于电视电影等比较形象的传播手段,80.77%的人都是通过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来接触到白蛇传说的,接受方式十分单一。正因如此,很少有人通过讲述人或者书籍直接了解民间传说,因此不容易接触到故事的原貌,对于传说的版本了解也比较单一,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例如涉及白娘子与法海结仇的原因、水漫金山还是泪漫金山、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的经过等具体的问题时,选择不记得了的比例非常大,基本在20%-30%之间;像白蛇传说此类比较耳熟能详的传说,大众的认识程度尚浅,可想对于其他的一些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间故事大众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更见保护与普及民间传说的紧迫性与艰巨性。

3.3 产生及发展、演变情况

3.3.1 产生

①江淮流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分明。夏季突如其来的急促暴雨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时,容易让人引起对自然鬼神联想。再加上自古崇拜龙蛇、祈求风调雨顺的民俗活动,使人们的思想也颇具传奇色彩;②雄奇宏美的雷峰塔让人对其建造来源产生好奇和幻想,西湖断桥等自然景观的美丽风情,更增添了一份非自然力量的神秘幻想;③旧时礼教森严,对爱情和思想的压抑使人们反抗保守、要求人性解放的渴望更加强烈,迫于现实只得寄托于故事幻想和鬼怪精灵。

综上,白蛇传说这类民间传说故事于形成之初只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于市井阶层。

3.3.2 发展与演变

此类传说在民间形成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完善,以至于后来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成为我们今天在一些古籍古书中看到的传说记载。调查显示:在当今社会,由于影视作品的大肆宣传,白蛇传说的内容逐渐趋向单一化和模式化,即观众印象中从产生至保留的仅仅是水漫金山、打斗不敌被镇压至雷峰塔等单一情节,其他情节如泪漫金山、金凤冠的诡计等等知之甚少。而对于新近衍生出的白蛇后传,大众普遍持开放包容的接受态度。

传说内容产生基本顺应媒体和影视的宣传制作导向,这不仅影响了大众对白蛇传说等这类民间传说的内容想象和认识,表现出民间传说规定性和标准性缺乏,态度和看法纷杂不一,也让这类民间传说的故事脱离大众和社会背景的土壤,逐渐成为少数人进行再创造的原型材料。

3.4 承传与创新研究

3.4.1 交流和传播

调查发现:在缺少契机和条件的情况下,即便认为该故事内容有趣,值得弘扬,46.15%的调查者也不会主动想起和他人交流此类民间传说故事。在选择接受渠道问题上,78.46%的调查者更倾向于直观生动的影视戏剧作品,而他人讲述等方式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既缺少时间和氛围也缺少讲述者。由此可见,大众对于白蛇传说这类民间传说故事的意义和价值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判断,只是缺乏一个机会和场所,缺少一个平台来供给大家互相交流。

3.4.2 传承与创新

大众对于民间传说具有科学的认知,再加上当今重视文化驱动力和内在价值的政策活动、大众日益重视的传承文化的自觉意识,使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调查者都认为“白蛇传说”这类民间传说应该得到继续的传承。但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三观正确、简洁有趣又符合审美教育的故事。民间传说要想更好地发展留存,必须要舍弃其中不利于思想健康、叙事繁琐冗长的部分,在传播过程中予以一定的净化,保留其中的精华和营养,禁止滥改滥造,严防恶意篡改、媚俗化等现状出现。

如何更好地创新、保护“白蛇传说”等这类民间传说?首先,调查结果的普遍选择是进行专业故事文本记录,如内容数字化等。在大众的主流印象外,对其余的情节内容创造进行记录,保证传说版本的丰富性和原本性,避免在流传过程中造成情节遗失。其次,通过相关文化宣传活动和商业化活动,如文创、影视、绘本等文化产业、文化作品来提高大众对这类民间传说故事的接受度,既抓住了眼球,又符合当今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最后,培养国人的文化传承意识,产生更多的讲述者、传承者,通过建立文化保护区等等则侧重对已有传统故事情节的保护,创新不足。

4 民间传说的当代展望

综上,调查者在创新与保护的问题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侧重保护,二是侧重创新。保护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保护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保护与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白蛇传说”这类民间传说的传承与保护。

4.1 发展的局限性

(1)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发生一是、残缺、衍生;在当代影视宣传不足或单一的局面下,受众接受有限固定。

(2)民间传说的传承在当代的宣传手段单一。大部分受众对“白蛇传说”等民间传说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影视戏剧,而影视作品的创造又难免不能摆脱商业化的影响,使原有故事的真实性受到较大的改变,损害作品的原貌,丧失作品原有的价值与意义。

(3)随着时代的推移,年轻一代对民间传说的内容的了解和关注越来越少。大众对传统的民间传说的推广传播意识较差,对其具体内容认识程度比较浅显。

(4)相关部门缺少对原始资料的整理、编纂与普及,缺少对大众以及媒体正确的引导,不能满足大众对民间传说接受方式的多样性需求,缺乏创新。

4.2 发展空间与创新

(1)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将民间传说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同时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录入和视频制作。

(2)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如巡演、比赛、展览等等,拓展民间传说故事的产业链,打通上下游,大力发展相关文创产品,抓住市场上主流消费力量的眼光。

(3)面向地区寻找该传说的有关讲述者、传承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进行宣传包装,同时和国家级文化节目联系,打造知名度,减少生存困境。

(4)建立文化保护区,如围绕白蛇传说建立白蛇创意园,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故事观感和代入感。

(5)结合有关政府工作文件,做好文化消费体验化、文化产品虚拟化和文化贸易国际化,创新民间传说的文化活力,同时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与正确引导,净化网络环境,杜绝对民间传说的恶意改造,使其在当代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6)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传播,选择更符合当代群体的价值情感态度的方式,使其被更多的群体所接受。

猜你喜欢

白蛇传大众年龄
变小的年龄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