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2019-12-26李月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思政

李月忆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提到,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而笔者认为,其中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是提高思政理论课成效的前提。

1 如何认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从词源来看,“亲和力” 这个词是化学和生物的学术用语,它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亲和力比喻一种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它既是亲近感,又是影响力。亲和力的产生不是靠权威和强制力,而是源于人们内心自觉的尊重、认同和向往。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就是,高校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生动有趣的课堂中,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学生懂理论、用理论、信理论的效果。

从必要性来看,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是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成效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活动。要想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成效,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如果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无感,甚至反感、排斥,那么思政理论课取得成效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从重要性来看,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有利于“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形成。“大思政观”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放在一个大系统中来考量的全局性的观念。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说:“我们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因为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把思政原理转化成其他学科的方法论,从而促进各课程、各资源、各平台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形成;同时各课程、各资源、各平台发挥协同作用,又反过来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服务。

2 如何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认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就是“洗脑”和“灌输”,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抵触和不屑。但实际上,列宁早就对“灌输理论”进行过深刻阐释:“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说明,工人的头脑里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自发地形成社会主义思想,只能通过外面的灌输。同样的,人民群众的头脑里也不可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思想,也要学习,这就需要发挥“灌输”的作用。但“灌输”必须是巧妙的。所谓巧妙,就是找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紧跟时代潮流,注重方式方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给学生。

2.1 从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入手

第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地点要创新。地点创新就是不拘泥于传统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的形式。对此,可以适当突破空间上的限制,把高校思政理论课搬到户外。一是学校内相对于教室的户外,如操场等;学生可以亲眼观察,亲身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二是在社会;学生走出思政理论课的教室,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受到各种思想、观点的影响,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就可能“跑偏”。三是对研学旅行的尝试和探索。研学旅行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其定义是学校根据其区域的特色、学生的年龄以及各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其所在的校园,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不同地方文化风俗的差异,从而增强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理解。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来坚定信念,思政理论课也在研学旅行中变得更生动。

第二,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形式要有科技感。科技感的核心是新鲜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善于接受新事物,也乐于接纳新事物,如果教学形式老旧不变,将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科技感可以体现在课堂的互动方式上,师生间同时进行着文字、语音、视频三种方式的互动,学生无须举手随时可以提问,这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入VR 技术,学生身临其境与伟人“对话”,让先贤与后来者能够在思政理论课堂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上既有新奇的体验,又能交流促进,自然就愿意“亲近”这门课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因此提高。

2.2 提高内容的关己度

有句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内容的关己度指的就是学生认为教师所讲的内容与“我”的有关程度,它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所讲既要有时代感又要接地气,这样学生才不会将自己置身课堂之外。

首先,载体要有时代感。陈宝生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是因为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要。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是内容,“时代”是载体。载体要体现时代感,就是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跟上时代,不要“过时”。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许多于、快于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案例库,就会困在老生常谈的境地,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蹭热点”,用学生的语言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感到亲切。当然,这种“追求时尚”也不是一味地“喜新厌旧”,那些经典的思想实验与新闻事件,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在思政理论课堂上开启一场“头脑风暴”。同时,语言的“时尚”绝不是让思政理论课的话语变得庸俗,还应注意对新媒体语言的扬弃。

其次,内涵要深刻。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深刻内涵是决定其吸引力的内在要素,是长久保持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话语体系、说话方式可以“时尚和亲切”,但理论一定要深刻,因为深厚的理论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力量泉源。如果只知一味地迎合学生,而丢弃了思政理论课的“理论和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变成媚俗的东西。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使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使用“载体”,另一方面还要有广博的见识,这样才能给“载体”穿上五颜六色的“新衣”。

再次,手段要接地气。结合新闻时事和高深的国际政治也许能够增加思想的厚度,但是在说清理论方面就稍显薄弱。对于一些深奥的、难懂的理论要“深入浅出”地讲。比如,在讲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上的形势与政策的时候,就可以用时下流行的影视人物关系做比喻,这种讲法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让课堂内容不再“高冷”。同时,还要将互动式教学充分引入课堂,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比如,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把书本中苍白的说理文字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情景演绎。只有让学生都有了参与感,拉近高校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高校思政理论课才能真正赢得人心。

2.3 关键是要重视引领对理论和现实的差异的解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但有时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并不是同步的,社会意识有时候会领先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时候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为了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不能去回避这些问题,而要主动出击回应这些问题。教师要带领着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热点事件与人物,帮助学生客观地看待现实与理论的差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应该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否则,如果在思政理论课上,教师所说的和学生自己感受到的大相径庭时,学生就会对思政理论课感到困惑甚至抵触。

再一个就是要注重对社会思潮的引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与数量会快于教师,但是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却尚未成熟,极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好的社会思潮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但不良的社会思潮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思政理论课堂上对当前各种影响较大的思潮进行厘清; 还要关注学生课下的思想状态,关心学生生活情况与身心健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也要注重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第三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说:“要教书、要育人,首先自身,打铁先要自身硬。你自己传道的人不信道,你传的就是假道,就没人信你这套。”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自己要“懂理论、 信理论、用理论”,学生才会“上行下效”,否则思政理论课就会成为一个“笑柄”。教师要率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践行者,这样学生才会信服,高校思政理论课才能“化大为细”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深入学生的内心,植根学生的灵魂。学生悦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才真正具有亲和力。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