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治建设价值取向初探*
2019-12-26徐秀慧
徐秀慧
(重庆工商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67)
一、政治整合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为了生存,必须要从事一定形式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交往关系和政治关系。由此可见,人们的政治关系依赖于生产关系,不同的生产关系背景下,政治关系的表现形态不同,人在本质上是一切关系的综合体,不同的关系模式造就人们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畅通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等关于党内民主的表述多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文件上,但民主和集中是一对相对立的矛盾体,无绝对的民主也不能有绝对的集中,绝对民主或绝对集中的政党要么组织涣散、成分复杂,要么高度集权没有活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党必须有统一的纲领、章程、纪律和权威。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服从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只有这样党的力量才能拧成一股绳,才能团结全体党员之合力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点上。虽然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但党的十三到十八大的报告中,并没有关于政治建设的专门论述,党员们都知道它很重要,但重要程度如何、如何建设,这些形成统一价值理念的关键点没有从中央下达的统一意志,因此党员们对待党的政治建设的态度千差万别,什么是高压线,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待政治的态度如何、应该提高个人政治方面的能力,千人千面,如果不凝聚党内关于政治的“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党员们对待政治、政治建设的态度会千差万别,就难以从政治的角度形成全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不能为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党内关于政治建设的态度不断分化的状态下,政治整合成为必须。“政治整合就是指:占优势地位的政治主体,将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有机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中心框架中,实现政治社会一体化,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认同的过程。”[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最大限度帮助人们了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对党的政治建设内容的认识,以达到政治整合的目的。
二、政治导向价值
导向是指方向的引导。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其执政纲领、执政理念被群众所知晓,接受,并慢慢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这是执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党的政治导向包括三个过程:定规、定位和定向。定规就是党根据人民的需要提供一整套规范社会活动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条文和各种制度规范。定规的过程是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内化为集体文明的过程,是调节各类社会矛盾的过程,是展现民意的过程。定位就是提供一整套“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对社会成员都极具约束力,人们通过“评价体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到自己的位置。定向则是执政者对于一定时期执政方向的确定。定规、定位和定向是执政的政治导向三因素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互相影响。政治导向可以给予人民群众在政治选择过程中方向上的引导,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行为规范,能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导向功能主要包括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规范导向。党的政治方向是党的建设的指南针,也包括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所以通过政治方向引导人民追求共同的奋斗目标。而行为规范导向必须依赖规矩和纪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政党必须通过一定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党员的行为,纪律是政党规范党员行为的标杆,是政党的生命线。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必须遵守的高压线,政治纪律既应该落实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应该落实在生活的小事中。政治导向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宣传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传话筒,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担负着政治思想的传播、政治态度的严明和政治情感的培养等功能,其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以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牢牢坚守政治属性在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其灵魂所在,离开政治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完整的,甚至不能称之为思想政治工作,其政治导向的主要任务在于政治思想的解读、政治价值的培育和政治活动的引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也是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三、政治认同价值
认同是个体和组织对某一种事物如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认可,在情感上表示自愿接受、自觉遵从。政治认同就是群众对于执政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方向、政治纪律等发自内心的赞同心理和行为支持。政治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反映和心理上的表达,体现一种心理状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治认同是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的因素,人民有了信仰,国家有了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认同意味着力量,一旦脱离群众,政权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力量,甚至会岌岌可危。政治认同基本围绕着“谁认同”“认同什么”“为什么认同”“如何认同”等问题展开。其中”谁”是政治认同的主体,处于政治关系中的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在交往实践中形成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寻求共同性的过程也是主体展现主体性的过程。”[2]人民群众是政治认同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者,是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圣斗士”,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没有人民群众自觉而坚定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认同什么”体现的是认同的对象,是政治认同发生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人民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人民的交往实践活动都与个人需要和利益有关,当然,这个利益并不是纯粹利己主义的利益观,除个人利益之外同样包括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也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政治认同情感的基础,是人们为什么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在变化,因此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的内容也体现差异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人民的心声是摆脱剥削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属于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渴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就带领着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中国人民富裕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的心声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们渴望美好生活,在公平、民主、正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从政治角度呼应人民的心声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的中国,政治认同的首要条件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根基是夯实政治基础,紧扣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要素是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能力。而这些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增强政治认同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