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中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

2019-12-25王洪平

现代交际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明优化

王洪平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中,基于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新农村 生态环境治理 优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241—0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其运行规律是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发展模式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是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生命强,其发展核心内容即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目前,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基本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建设目标。

一、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步伐加快,在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下,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我国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其中“村容整洁”就是主要针对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而提出的要求,此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便开始以“村容整洁”这一要求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执行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沉重压力。但由于受环境治理技术落后、经济至上理念、治理方式不当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仍然存在诸多问題,究其本质,我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生态植被破坏严重

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一味追求经济的进步,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大量的林地、草地被大肆破坏。这一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还未形成明确的概念,沉浸在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来的高速发展状态中,对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直至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农村建设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逐渐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环境保护措施;但由于破坏面积过大,许多补救措施根本不能起到治理的理想效果。与此同时,现在很多农村并未践行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土地和林地的保护意识薄弱,大量开垦用于耕地种植。因此,这就造成了一边保护一边破坏且保护跟不上破坏速度的局面。总体来看,我国新农村生态植被保护力度仍然欠缺,破坏程度仍然严重。

2.水污染严重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开水不能存活,水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却持续遭到污染破坏,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化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工业污水被排放到村镇河流,导致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农村,种植需要大量的化肥及农药提供辅助,虽然这些化学物品确实对农作物生长有较大助力,但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重大,被这些化学物品污染过的水无法供人饮用。近年来,农村由于水体污染造成危及生命的案例占比越来越高。治理这些被污染的水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许多农村地区不具备治理的条件,治理效果甚微,水污染却日渐加重。

3.土壤污染严重

土壤对于农村的重要性犹如水之于鱼,农村的所有生产活动皆需依靠土壤,土壤即是农村人民的生存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限的土地要实现超额的产量,于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制剂。从短期来看,化学物品起到了该有的辅助作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确实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犹如饮鸩止渴,弊大于利,土壤长期在化学药物的作用下,造成了重金属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耕地面积会越来越少,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作物的品质。而且人类食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助长的农产品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4.空气污染严重

农村空气污染来源大体分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各种废气废渣的排放,对农村的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二是农村人民常将柴草作为生活燃料,这些燃料在没完成充分燃烧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一氧化碳、颗粒等危害空气的物质;三是秸秆的燃烧,虽然各地方政府已明令禁止,但很多农村仍然焚烧秸秆以作肥料。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农村空气纯净度降低,是造成农村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隐患。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举措

当前,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是重要环节,需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治理效果不仅要达到恢复生态和减少各种污染的目的,还要将生态文明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中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

1.增强农村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农村人口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归根结底,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还需农村人民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对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农村人口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治久安。其一,政府机构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破坏对农村建设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村民的危机意识,使其从心底明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其二,在广大农村开展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讲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到各大农村地区,使其逐渐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2.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文明生活

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为绿色、循环、低碳,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践行这一发展模式,使其成为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的重要举措。首先,我们要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布局有充分的了解,要将其协调至当地适应的发展模式,使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形成可循环持续利用的发展结构。其次,大力引进绿色种植技术,在最大程度上使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保持循环融合状态,保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3.加强农村建设规划

一个地方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做好相应的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也应如此。首先,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发展现状,进行正确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实现当地农村每个建设环节的资源合理配置。其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广大耕地区域实行绿化建设,使农村各地区展现出庞大的绿色生机。加快对农村厕所的改造进度,建立现代化的废水废渣处理机构,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无处堆放处理的问题,为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

首先,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将环境保护正式纳入政策规定之中,使环境保护在农村社会的各方面发展中得到重视。根据当地环境的具体承载力因地制宜,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其次,完善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针对新农村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专门的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切实法律保障。最后,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在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我们可以明确目前我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未来需不断努力加快优化进程。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中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优化的举措,这些举措可以为我国未来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常琳.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农村建设思路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2018(3):5-7.

[2]李远,张修玉.浅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新农村生态文明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