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近十年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2019-12-25王心心

现代交际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王心心

摘要:以2007—2017年收录在CNKI外语类核心期刊的主题词为“动态系统理论”的文献为基础,通过梳理近十年相关文献,从理论和应用两大方面分析归纳了近十年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在国内的研究近况,以期能找到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之处,以供学者借鉴。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 二语习得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225—02

1997年,Larsen-freeman从混沌的角度讨论了语言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点,奠定了DST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理论框架。在Larsen-Freeman(1997)的倡导下,运用DST进行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研究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第二语言习得应用于国内学术界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引入到观察中国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演变。研究视角不断扩大,方法不断丰富,反映我国学习者自身特点的理论逐渐形成。

一、动态系统理论概述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最初是复杂系统的纯数学范式。DST的基本特征是动态开放的非线性、初始值敏感度及引子状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复杂动态系统中自组织的动态性(Larsen-Freeman,2008)。DST试图超越传统科学一直尊奉的简化论理念和均值分析法,直面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异性。Larsen-Freeman(1997)讨论了复杂系统的十个主要特点。沈昌洪(2008)认为DST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初始状态,非重建平衡态,变异性和非线性。徐锦芬(2017)概括了二语发展的动态系统观,认为二语发展系统对环境资源和能量具有开放性。

虽然DST起源于数学范式,但语言也属于一种复杂的系统,且任何语言的习得过程都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所以无论是其基本特征,或是核心问题都可应用于二语习得中,并推动二语习得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二、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

我国对DST的研究真正兴起是在2007年。2010年后,关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急剧增加。以近十年收录在CNKI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文献为基础,整理归纳近十年对DST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梳理出各类主题问题,最终从DST的理论和应用两大方面归纳出几大类别。

(一)动态系统理论的引介

很多学者总结了DST对二语习得的贡献。李兰霞(2011)认为,在DST的指导下,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新的视角: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迁移、语法和词汇及第二语言发展过程。王涛(2010),沈昌洪和吕敏(2008)认为,DST的贡献是使我们能够从社会和认知两个方面重新审视第二语言习得。韦晓保(2012)将构造语法和连通主义纳入动态系统理论体,构建D-C-C模式,尝试运用此模型来研究二语习得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DST并不是一味地褒奖,如戴运财、周琳(2016)指出其不足是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它致使某些原则难以用实证研究证伪,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描述,尚未提供准确预测个体的第二语言习得结果的有效工具。韩大伟和邓奇(2013)将动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进行了比较,指出DST更具包容性和解释性,然而,他们没有明确地指出各系统间的主次轻重,并且其实践可操作性是有限的。

(二)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

1.应用于外语学习的研究

(1)语言研究视角

雷鹏飞,徐锦芬(2017)基于DST探讨课堂外语学习环境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认为传统研究语言迁移的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不足,语言迁移的动态、复杂和非线性发展特征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类语言经常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相互竞争发展,导致磨蚀(李方芳,关丽娟,2009)。

(2)学习者个体差异视角

崔刚(2013)将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分为三类:单变量研究,多变量研究和综合性研究。郑咏滟(2013)从外语学习能力和语言动机两个主要的个体差异入手,阐释了个体差异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此文还提出使用反溯和混合法研究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个体差异。

(3)情感因素视角

常海潮(2017)采用非线性范式,着眼于学习动机的历时变化,聚焦学习动机个体变异,进而考察动机变化的成因机制。关晶、石运章(2015)运用个人动态方法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焦虑随时间怎样变化,结果表明,非英专学生的英语课堂焦虑具有非线性特征。

(4)学习环境视角

课堂上第二语言习得系统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系统,呈变异、复杂、非线性发展(徐锦芬、雷鹏飞,2017)。王兰兰、苗兴伟(2013)提出,教师应该把大学英语教学这一过程看成一个动态、开放、多层次互动的系统。并提出三点建议:坚持“增能”教学理念;坚持(下转第224页)(上接第225页)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学生英语学习支持网。

2.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

(1)英语词汇习得视角

词汇学习的初始阶段相对较缓慢,后期开始快速增长,呈“S”型发展,从研究角度来看,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历时研究(郑咏滟,2011)。王小宁(2015)发现,在第二语言习得词汇习得中,注意机制不是简单的量变和層级上的递进,它体现了动态非线性、自组织性和“蝴蝶效应”。郑咏滟(2015)通过DST特定的分析方法解释了学习者产出词汇的跳跃性、阶段性和非匀速发展的表现,如词汇多样性与句子长度竞争发展。

(2)英语阅读研究视角

王淼(2011)把网络阅读的优势和DST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动态的在线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它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其操作方法:教师、学习者及学习过程。徐锦芬、刘文波、雷鹏飞(2017)指出目前的阅读策略教学未能体现学习者外语学习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在具体研究操作和教学实践中需要多采纳历时性研究视角,需要一支衔接小学、初高中、大学的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共同探讨、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3)英语写作研究视角

盖淑华、周小春(2013)基于DST进行同伴反馈实证研究:在实验早期时,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适应和内化,写作水平有显著提高;小组内不同层面的多方面对话缩小了个体差异,带来了积极的趋同效应。江韦姗、王同顺(2015)探讨了二语写作句法表现,认为个体变化性是动态系统发展过程的固有特征,其具体形式代表了特有的发展信息。陈艳君(2016)采用变点分析器进行动态观测以及回顾式访谈的方法,发现学习者写作流利度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变化;同时,学习者的写作方式、写作反馈等初始因素产生了“蝴蝶效应”般的影响。

综上,国内学者们基于DST研究二语习得的视角不断拓展,语言、学习者、环境三个层面面面俱到,DST在二语习得中的发展愈来愈成熟。但是发展很不均衡,关于课堂教学中的词汇、写作反馈相关研究最为丰富,而对写作中句法复杂性的研究显得相对匮乏,实证研究也相对较少。

三、结语

在梳理了动态系统理论在国内近十年的研究情况后,从理论和应用两大方面归纳了八大类别,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可借鉴之处。同时希望更多学者发现、审视新的视角,运用更加丰富的研究方法,作出新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崔刚.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阶段[J].中国外语,2013,10(4):61-68.

[2]戴运财,周琳.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不足与对策[J].外语界,2016(3):57-63+96.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